作者/孟慧媛
编辑/陈
这几天,维雅“直播送,一姐”的酷讯传遍了网络。鲜为人知的是,在那之前,“计划裁掉80%技术部人员”的消息还在网上名人木须街被曝出,这是第一代带货,其真实情况似乎离爽只有一步之遥。
展望2018年,蘑菇街的血拼上市也给了自己一个扭亏为盈的机会,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其股价连年下跌,市值较上市之初的高点蒸发了98%以上。截至12月28日,蘑菇街市值仅为4029万美元。
就目前而言,或许只有一个办法可以维持生计,那就是减少开支。一位网友的总结或许正好解释了蘑菇街目前的选择:“R&D焦点之所以被砍掉,是因为蘑菇街整体上云,核心技术基本不外包,R&D成本高,不再需要留闲人,从500多人到只有几十人维护系统。”
事实上,蘑菇街的经历只是近年来垂直电商赛道集体崩塌的一个缩影——主打服装的凡客诚品早已走下神坛,作为美妆品类的聚美优品已经消失,社交电商顶着“第一股”光环,却早已不是当年的风光......垂直电商是不是一个伪命题,正在几个垂直平台的灾难中得到验证。
“裁员补偿目前已知n+1.5,今年会推荐就业。善后是可以接受的。”
“目前内部员工爆料,整体裁员差不多30%,R&D重灾区裁员80%。运维部门只有3个人,产品岗只有2个人。”
从各大平台汇总的消息来看,蘑菇街辞退员工的态度是友好的。在互联网公司整体裁员势头相当强劲的2021年,体面地与员工分手的蘑菇街也是一个很好的嘉宾和主持人。然而这样的新闻,结合其最近公布的财报数据,足以暴露蘑菇街令人担忧的处境。
据木须街12月23日发布的2022财年上半年(2021年4月1日-2021年9月30日)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数据显示,2022财年前6个月,木须街GMV同比下降12.5%至54.54亿元人民币,营收同比下降30.8%至1.695亿元人民币,调整后亏损为0.695亿元人民币。平台总GMV 54.54亿元,其中直播GMV达49.72亿元,同比增长8.5%。
如果不能开源,就得先裁员,先削减成本,这也是蘑菇街用过的招数。
据报道,去年4月,古墨街解雇了14%的员工。根据古墨街创始人陈琪发给全体员工的内部信,此轮裁员主要是对部分业务进行优化调整,裁撤部分历史原因遗留的业务,尤其是偏离核心业务电商直播的部门。
现实总是充满遗憾,留守员工万万没想到,他们等待的不是蘑菇街的逆势崛起,而是又一轮幸存者筛选大赛。
蘑菇街举步维艰,其实是其一步步的战略失误造成的。
蘑菇街融资历史(来源:爱奇茶)
当时,以时尚资讯分享社区起家的蘑菇街,因为拥有众多对时尚感兴趣的年轻女性,被淘宝招募。不久后,在淘宝屏蔽外链的情况下,被迫从导购社区转型为垂直电商。
以垂直电商的身份,蘑菇街追过海淘、特卖、种草社区、社交电商等风口,但每次都只是浅尝辄止,看着洋码头、小红书等“后浪”弯道超车。
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维娅、李佳琪等《带货网络名人》中的“后来者”主播,蘑菇街是第一个带货进入直播的“急先锋”,但遗憾的是,这仍然是一个“小心探索”的发展市场。直到疫情的催化,直播席卷了几乎所有的行业,蘑菇街才下定决心全力以赴,争取郑弘的直播领域。但在淘宝、Tik Tok等已经成为头部的平台的围堵下,还来不及吹响进攻的号角,依然无法挽回增长失速、持续亏损的窘境。
对于这样的蘑菇街,安百里咨询创始人庄帅曾公开表示:“从业务上看,已经成为小众市场,供应链体系不完善,SKU不足;从方向上来说,它选择了一个销售效率低,成本相对较高的直播,占了那么高的比例,丢了一个东西。从公司管理的角度来看,这家公司仍然患有大公司病,内部决策效率低下,缺乏进取心。”
屡次将裁员视为退路的蘑菇街,离裁员不可避免的那一天还有多远?
“主打女性消费市场的蘑菇街固然获得了大量时尚女性的青睐,但用户群体单一,产品品类有限,使得蘑菇街早早触及营收天花板。”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了蘑菇街面临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
正如电商专家、海豚社创始人李成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电商直播还是一种流量模式,流量影响很大。即使是淘宝直播,不依托淘宝,也很难独立发展。显然,对于蘑菇街这样的垂直电商平台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海淘、特卖、种草社区、社交电商、直播...在互联网时代,让generate一直向新的方向发展或许是可能的,但对于垂直电商来说,抓住这样的机会并不容易——一方面,垂直电商的用户基数有限,发展天花板较低;另一方面,垂直电商对流量的要求更加“精准”,增加了流量获取的难度和成本。
曾几何时,垂直平台上百花齐放:垂直销售的唯品会,垂直美妆的聚美优品,垂直鞋的乐淘,垂直酒的酒仙网,垂直包和麦包的1919...
然而,随着奢侈品电商尚品宣布暂停服务。com,暂停美妆垂直电商乐蜂的运营。com,以及奢侈品电商寺库多元化转型的困难,这些垂直电商的趋势或者说自我推销的结局让“垂直电商是骗局”越来越有说服力。
对此,有相关从业者曾感叹,“垂直电商以专注细分市场、满足特定用户需求、产品标准化、快速整合供应链的巨大价值赢得了众多资本的青睐,但到目前为止,基本上全军覆没。”
要知道,相比垂直电商,综合电商具有产品业态丰富、营收规模大、用户多等显著优势。更重要的是,由于规模效应更强,综合电商的收入结构分布在多个品类,抗风险能力也更强。即使是进一步发展,综合电商的业务和产品覆盖面也会不断加深。曾经的综合电商涉及美妆、服装、箱包等多个垂直领域。,凭借其在供应链、物流、售后等方面的压倒性优势,对这个赛道的垂直电商肯定是降维打击。
“垂直电商的发展模式必须升级。”相关业内人士认为,垂直电商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同一品类的产品陈列在一起,其竞争力与能够广泛覆盖消费者多重需求的综合类电商相比明显不足。“电商平台把产品类比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消费者已经习惯了这种全面便捷的综合性电商平台。”
垂直电商的竞争优势在于专业性。
当然也有例外。在探讨这一点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专业性是垂直电商的生存基础,因为它能满足垂直领域用户的专业性需求,这也是综合电商短时间内难以做到的,比如新氧,它是医美领域的领头羊。
“医美是一个专业属性很强的垂直行业。我们需要在聚焦医疗本质的前提下思考如何发展。”正如新氧科技CEO金星所说,垂直电商只有做到专业,才能和将业务范围延伸到更多领域的综合电商竞争。
细数已经倒下的垂直平台,如聚美优品、Shangpin.com,还有蘑菇街、欢聚等。那些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人,哪个敢说自己在立定赛道上充满了职业精神?
受限于行业天花板较低,垂直电商之所以普遍遇到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模式问题。想要把平台做大做强,只能突破单一品类、单一用户群体的限制。
意识到这一点,有些平台已经运营很久了。比如,寺库转型高端消费品后成功赴美上市,就是因为踩准了“专业”。这个针对用户奢侈品需求的垂直电商获得了自己的亮点时刻。
寺库也在走下坡路。
可惜的是,寺库一直没能保住“专业”的地位。对此,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寺库只是搭建了一个卖贵东西的电商平台,其核心问题是未能解决消费者的信心问题。一方面试图引流,扩大销量,做大电商盘子;另一方面是没有做好服务,让消费者买得放心,买得物有所值。
纪昀、蘑菇街等垂直平台也陷入了同样的质疑声中。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这些垂直平台也该认清现实了——垂直平台肆意生长的时代早已过去,在大型综合电商强大的聚合效应和辐射范围下,必须有所作为。
不得不提的是,受消费升级大趋势的影响,追求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消费理念,这也是垂直电商为数不多的机会。但这时候就需要在打法上有一定的差异,才能寻求固有模式的突破。
一是可以专注于商品品类的垂直度,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同时,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增值产品和服务,即“让标准品独一无二,让非标准品品牌化”。第二,可以关注目标群体的垂直度,挖掘特定群体的核心需求,拓展品类,满足他们的综合购物需求。
另外还是老生常谈,垂直行业需要更专业的运营能力,才能建立真正稳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毕竟,无论是在综合品类方面,还是仍在有限的发展空空间内,只要用户在服务过程中能够持续提供保质保量的产品,满足其在该领域的消费需求,自然能够获得用户的信任。
这意味着专业能力的培养和积累以及用户的信任需要很长的时间,在此期间要注意细心维护,但任何失误都会被用户质疑和抛弃。
以“专业”为平台开发的基础平台。值得注意的是,某个领域的垂直,意味着这个行业的商品和服务是特定于某一类人群的,当垂直平台选择扩张或跨界时,必然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可见,垂直平台无论是稳健还是跨界发展,都注定需要时间沉淀。或许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摆脱一味追求规模扩张和融资的心态,回归商业模式本身,解决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