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最近“相互保”火了,短短三天就花了330多万,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是真的了解“相互保”。
不少网友好奇,“平时1分钱,大病就变成30万了?”那么,“相互保险”是一种什么样的保险呢?和网络上的互助平台有什么区别?可以替代重疾险吗?
用户在展示支付宝里的“互保”页面。
什么是“相互保险”?
近日,蚂蚁保险与梅辛联合推出“相互保险”:0元,芝麻分650分以上(60岁以下)的蚂蚁会员,每月可缴纳一定金额,享受10万或30万保障基金,涵盖100种重疾。
“相互保险”其实是一种相互保险。目前,中国只有三家相互保险机构,梅辛相互是其中之一。
对于中国大多数人来说,相互保险是一个新生事物。事实上,相互保险在国际上已经有成熟的实践和广泛的应用,并不仅仅用于保障重疾。
"例如,在日本,相互保险占其保险业的80% .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告诉记者,“与股份制保险最大的区别是投保人和受益人相同,避免了道德风险。”
比如加入“相互保险”,就是加入一个互助组织,平时分担费用,需要时得到保障。
参保人确诊患病后,只需用手机拍照上传相关凭证,公示无异议后即可获得10万或30万额度的一次性保障基金。如果中途不想分享,可以随时退出,也可以退出后随时加入。
“相互保险”产品负责人永芳表示,一般保险产品会根据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定价,用户需要先缴纳固定的保费。但如果用户0元加入“相互保险”,后续费用会根据每个赔付案例进行分摊。有什么都是免费的,门槛很低。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100个人加入相互保险方案,有一个人患了重疾,治疗费用超过30万,那么每个人当期要交3000元。如果没人生病,那就不用交钱了。
截至19日下午,“相互保险”参与人数已超过330万。
每个月交的钱是不是没有上限?
虽然“相互保”0元参与的门槛很低,但基于上面提到的原则,有人担心后续分配要交的钱会越来越多,而且没有上限。
现实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低。
中美相互总精算师曾卓告诉记者,重疾的概率其实并不高。据其估算,用户第一年分摊的费用可能在100-200元之间。
到19日下午,“相互保险”用户已经超过330万。有网友关注“相互保险”是按照每月实际理赔金额来分配的。一亿人投保能少花钱加入吗?
对此,有保险行业人士告诉记者:“从统计上看,在样本足够多的情况下,患者人数与总参保人数之间的比例会保持稳定,所以参保人数超过一定数量后,每个人分担的金额不会有大的变化。”
资料图:一家医院的人们在挂号大厅排队。中新社发李波摄
相互保险能代替传统的重疾险吗?
有网友表示:“相互保险”的分摊价格远低于重疾险。能代替重疾险吗?
蚂蚁金服保险集团总裁尹明明确回答,“相互保险”无法取代现有的重疾保险。
一是“互保”额度不够高。39岁以下保额30万,40-59岁之间保额10万。现实中,重大疾病患者和家庭的医疗费用远高于这个数额。
根据中美联合太平洋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发布的2017年理赔报告,2017年重大疾病人均赔付约20万元。随着靶向治疗等手段的使用,40-50万元的费用已经很常见。
二是“相互保险”的保障期不够长。“相互保险”60岁后会自动退出,《中国寿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病率表(2006-2010)》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重大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互保”在最需要的时候不起作用。
所以“相互保险”更多的是重疾保险的辅助,可以让更多缺乏商业健康保障的群体受益。
微博网友的评论。
平台和互助平台有什么区别?
“互相帮助”是“互相保护”的一个突出特点。之前网上也有类似的互助平台,比如“水滴互助”、“夸克联盟”等等。
但两者有本质区别,很多网络互助平台都属于互助社区。"“相互保险”是一种已经在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备案的保险产品."曾卓表示,“相互保险”的一次性全额刚性赔付也不同于网络互助的“收多少赔多少”。
曾卓说,“互保”除了信息披露有法可依外,还推出了两大举措:一是设立公示制度,接受全体成员的监督;第二,引入区块链技术以确保信息不可被篡改。此外,被公示人的个人信息将严格保密。
换句话说,“相互保险”是一种风险可控的保险产品,而“互助”和“夸克联盟”不是保险,不受金融监管。(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