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保是什么玩意(相互宝官宣停运,十年“网络互助”彻底熄火了)



自2018年底上线,2021年底关闭,互宝——最大的互助平台3岁终结。这一次,随着相互宝的关闭,网络互助的轰轰烈烈时代正式落下帷幕。

12月28日,互宝宣布,经过慎重考虑和讨论,将于2022年1月28日24: 00停止运行,之后将尽最大努力做好后续工作。事实上,今年6月就有传闻称,6月11日互宝被关停,蚂蚁集团以“假消息”回应钛媒体APP。



根据公告,自公告日起,会员将不再参与互缴,原定于公告日扣除的缴款和2022年1月的两次缴款将全部由互宝平台承担。按照12月第二期公布的预计分摊金额5.6亿元计算,预计互宝第三期的这只共同基金要承担16亿元。

其次,为更好地保障互助宝会员的权益,互助宝停止运行后,符合互助规则的患病会员仍可申请互助:即2022年1月28日24: 00前在医院初诊时在互助计划内的患病会员,可在医院初诊之日起180天(含)内申请。所有获批的互金由互宝平台承担,不需要会员共享。按照一个月的新增举报数量,粗略估计平台需要再支付10亿的互助金。

此外,相互宝提供了自主选择是否转保的方案,避免因关机而中断对有需求会员的保障。最新公开资料显示,互宝会员数量近7500万,已完成71个互助环节,帮助患病会员超过17.9万人。从产品页面来看,相互宝为转保的会员提供了三个月的免费期。即使7500万会员中只有1000万选择转投保险,免费期的成本也在4亿左右。

估计互宝这次关停,平台成本估计在30亿左右。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已有美团互助、水滴互助、轻松互助、小米互助、360互助等10家互助平台相继宣布关停。从2011年中国第一家网络互助组织诞生至今,在中国刚刚走过10个年头。网络互助这种曾经被许多专业人士寄予美好期望的模式,最终在自身发展制约和监管压力下暴露出难以克服的问题,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互宝对其商业模式有疑问,尚未实现盈亏平衡

2018年10月,梅辛相互和蚂蚁金服联合推出相互保险,而不是后来的“相互宝”。

这个时候,相互保险就是中美的相互保险产品。这款产品看似宽松的加盟条件,诱人的理赔,非常简单的运营模式,让它一上线就燃爆全网,短短一个月参与人数突破2000万。

然而,湘相互保险很快就因涉嫌使用未报备条款和费率、误导性宣传等被监管部门叫停。当年11月27日,中美互退,“相互保险”更名为“相互宝”,运营主体变更为支付宝。相互保险是保险,但相互宝是网络互助计划。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其快速扩张。一年时间,互宝会员数迅速突破1亿。其中,近六成成员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

然而此后,互宝很快就遇到了两大难题。分摊会费的数目达到高峰甚至减少,但分摊的数额却在迅速扩大。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当年12月第一期,互宝总参与人数为10332.16万人,环比下降-1.74%,首次出现环比大幅负增长。参与互分享的人数连续两期负增长,首次出现近2%的显著环比下降。

天风殷飞曾在去年底的研究报告中分析,自2018年底互宝上线以来,其用户规模的增长趋势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快速增长,2019年12月参与人数达到1亿;

第二阶段(2020.01-2020.07):增速放缓,共享用户数月度增速不到1%,整体规模维持在1.05亿左右;

第三阶段(2020年7月以后):用户规模呈下降趋势,11月参与人数达到峰值1.06亿后,环比增速出现负增长。

相应的,互宝的分享量也在持续上升。2020年以来,相互宝的人均缴费不断增加,从2020年1月的人均缴费7.2元/月,增长到11月的10.8元/月,其中普通组每月缴费9.7元,老年组每月缴费41元。

当时天风殷飞在研报中判断,分摊额的增加主要是因为:1)参与人数增长趋势停滞后,人均分摊自然增长(补偿过程和信息公式有一定的滞后性);2)逆向选择风险开始显现。由于互助计划前端审核宽松,无法选择其他保险的健康异常人群加入相互宝的概率更大,导致整体出险率和缴费金额增加,而缴费金额的增加又导致更多健康人群选择退出计划,形成负循环。

天风非银研究报告分析,网络互助引发的“劣币驱逐良币”问题,主要会从两个方面影响平台的运营:一是参与人数锐减,赔付案件增多会造成偿付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平台的持续运营;二是平台参与人数的下降,大大增加了自有互助平台的保险业务引流难度,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

换句话说,涨价越高,鼓励的人越多(尤其是年轻的低风险人群),高风险人群被筛选掉,导致涨价越高。以笔者为例,2019年,分摊的财务不到30元,2021年,迅速增长到152元。随着价格的大幅上涨,曾经以便宜为核心优势的相互宝失去了与一年期重疾险产品竞争性价比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相互宝更是难以实现盈利。今年年初,互宝发布运营报告,报告中提到“平台上线两年来未实现盈亏平衡”。

监督,网络互助集体谢幕

严格来说,网络互助既不是保险,也不是慈善,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和标准。

2014年,国务院发文鼓励保险业加快发展,明确提出“鼓励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门槛低的网络互助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创业风口之一,大量草根创业者涌入其中,高峰期网络互助平台数量达到300家之多。其中,易到和水滴也在2016年进入市场。

随着网络互助的快速增长,非法存管资金、打保险擦边球等乱象也开始频发,引发监管担忧,其中以原保监会和银监会呼声最高。

2015年10月,原保监会首次在官网发布网络互助风险提示;2016年底,原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网络互助计划形式非法保险业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在这份通知中,保监会表明部分网络互助平台存在违规宣传和操作,甚至涉嫌变相或实际开展保险业务,并表示将对网络互助计划形式的违规保险业务进行整治。

为此,对网络互助划出了四条红线:不能自称保险,不能承诺刚性赔付,不能自称受政府监管,不能非法结算资金池。严监管下,近百家平台宣布解散或退出,坚持下来的不到十家。

相互保是什么

在网络互助监管的规范化下,2018年开始吸引互联网巨头。2018年10月,蚂蚁和梅辛以团险切入,推出“相互保”产品,后来在争议声中改为相互宝。随后,苏宁、JD.COM、美团、360、小米等互联网公司纷纷效仿。

直到2020年,调控还会进一步收紧政策。当年9月,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局写道,互联网使非法商业保险的主动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监管难度更大。互助宝、互助等互助平台会员众多,属于无证经营,利益相关方风险不容忽视。部分预付费平台形成沉淀资金,可能导致跑路风险。如果处理不当,管理不当,还可能引发社会风险。

2021年1月,美团关闭网络互助后,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觉得其关闭的主要原因是美团互助偏离了美团的主营业务,逆向选择风险在加大。下一步,我们会更加关注网络公司的互助业务,了解其运作模式和风险情况,然后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2021年1月,银监会副主席肖表示,我们将更加关注网络公司的互助业务,了解其运营模式和风险情况,然后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4月,在银监会一季度银行业和保险业发展情况通报会上,小表示,一方面要看到网络互助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其潜在的风险。肖指出,网络互助需要规范发展。“慈善归慈善。打着互助的旗号搞金融保险行业,就偏离了互助的本质,需要纠正所有的金融活动都必须有证可循。”

长期得不到明确监管的代价是,规则的权利和产品的解释都是着眼于互惠互利,也因为保护内容、健康要求等条款的突然修改而受到质疑。而如果是在保险般细致的监管规则下运作,这种情况可能不会发生。

2021年,从美团互助的关停开始,到相互宝——最后一次网络互助的关停,意味着网络互助集体谢幕,终究还是没有拿到这张“驾照”。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蔡鹏程,编辑|田鹏)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