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商城正规(聚焦315|家家都称自己正宗?电商平台上的北京同仁堂难辨真假)

华商报讯(记者彭婷婷秦楚乔)又是一年315。华商报记者在电商平台上发现,北京同仁堂等老字号被贴牌的现象屡见不鲜,消费者反映“真假难辨”。对此,记者联系相关店铺询问,但大家都说“我是正宗的”。

真假难辨。消费者感到困扰

中国商报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关键词“北京同仁堂”,发现有十几家相关店铺,如北京同仁堂连锁店、同仁堂官方旗舰店、北京同仁堂养生旗舰店、北京同仁堂自营总店、同仁堂品牌老店、同仁堂工厂总店等。店铺图标的风格也各不相同,消费者很难分辨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



某电商平台截图

“最近几个季节,想买点同仁堂养肝祛湿茶喝,但是家附近没有实体店,所以想在网上买。但没想到网上这么多同仁堂店铺,却又怕买到假货。”消费者李女士向记者讲述了她的烦恼。

在某电商平台北京同仁堂企业总部,记者询问客服其产品是否为正品。客服说,“我们每个产品都有北京同仁堂防伪码,认准防伪码。”



黑猫投诉平台截图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很多关于北京同仁堂的投诉,包括虚假宣传、虚增价格、售后退货难、欺骗消费者等等。企业的“品牌授权泛滥,什么都能品牌化”无疑是在透支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其实只要产品质量合格,按要求标明产品名称、生产厂家名称、地址等信息,这种代工模式也是没问题的。”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贴牌生产的关键是保证产品质量,确保产品符合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严格执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畅通售后服务渠道,及时处理消费者的合理诉求。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严格控制产品质量,贴牌生产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将是巨大的。“药品等食品是给人喝的、吃的,必须在生产源头严格把关,高标准、严要求。如果企业不看重品牌的价值和意义,为了扩大业务来源而随意推出非本企业核心技术的产品,最终可能因质量问题或其他负面问题影响品牌声誉。”深圳思奇盛公司CEO吴说。

面临陷入负面漩涡的挑战

近年来,北京同仁堂深陷负面新闻。

2021年10月,北京同仁堂原总经理高振坤被双开,引发同仁堂高层“大洗牌”。据统计,高振坤离任后,同仁堂多名高层离职,涉及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职工监事等多个职位。



北京同仁堂原总经理高振坤因“过期蜂蜜”被问责

与此同时,近年来,北京同仁堂多次被曝药材不合格、违规生产。2019年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报,撤销授予同仁堂集团的中国质量奖称号,收回证书和奖杯。通报指出,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因更改标签虚假标注生产日期、使用回收蜂蜜为原料生产蜂蜜受到行政处罚。

京东商城是正品吗

2017年,原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公布了22个不合格中药饮片。同仁堂涉及的4家企业分别是北京同仁堂银川大药房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亳州)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福州)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重庆健心大药房有限公司,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包括明矾、地龙、杜仲、炙甘草等。其中,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公司7次上“黑榜”。

2016年,同仁堂被曝“阿胶造假”事件,阿胶被用于检测DNA猪和牛。山东、四川等省市发现同仁堂翻白草、加味左金丸、熟地黄、骨碎补(熟)等产品不合格,山东淄博同仁堂药店因销售劣药被处罚。

此前,2013年1月,北京同仁堂总裁品牌的破壁蜂花粉片被查出非法添加甘露醇。5月,同仁堂健体五补丸被爆汞超标5倍,牛黄千金散、小儿至宝丸朱砂超标,含量分别为17.3%和0.72%,远超国际标准。

体现在业绩上,北京同仁堂的业绩增速也逐渐放缓。2015年至2018年,北京同仁堂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16.44%、4.85%、9.75%、0.22%。2019年,其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均出现负增长,降幅分别为6.56%和7.74%。2020年,北京同仁堂营业收入128.26亿元,同比下降3.4%。同仁堂表示,2020年业绩下滑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企业延迟复工、严控人员和车辆流量等防控措施对各项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

此外,北京同仁堂在产品创新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北京京商流通战略研究院院长赖阳表示,近年来,企业在经营上取得了成功,但也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主要依靠老资本,很少开发新产品。

但面对业绩下滑、质量问题频发、创新不足等困境,同仁堂也在积极自救。2020年,同仁堂健康旗下的北京马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瞄准年轻消费者,在北京开设了马志健康的线下店,销售适合年轻消费者的保健食品,并推出咖啡、奶茶等饮品。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