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1200左右
阅读时长:约3分钟
如今,实时通讯的技术已经达到了极致,几乎每个人都有一部手机。为了方便朋友和家人之间的交流,一些老年人也尝试使用智能手机。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学校会组织班主任建立家长群,方便学生工作的沟通和处理。因为大家的微信昵称五花八门,为了维护群里的秩序,方便工作交流,班主任在加入群后会要求家长将群名改为“某某同学的家长”,方便后续的工作交流。
但是很多家长通过改名字来改变老师的脾气。很多家长正好没事,于是看到一个家长和老师在群里“内斗”,上演了一场“部落名声”之争。
家长进群后,看到老师说的改群名,在设置里点开,看到一个群聊名,家长就改成了儿子的名字。班主任看到群名后,赶紧改了。结果学生爸爸也看到了,又改了一遍。
于是,两人上演了一场改团名大战,让围观的家长笑成了内伤。最后班主任直接说“搬出去”,想把这个“倔爸爸”搬出组。
虽然老师的表达没有问题,但是家长不理解,这也是乌龙事件发生的原因。新班主任拉了一群,在群里做了自我介绍。第一位家长礼貌地回答:“好老师。”然后班主任纠正他姓景,但没人纠正,场面一度尴尬。
好像家长没听懂老师说的话。虽然只有一个家长纠正了,但其他家长还是叫错了老师的姓。
1。表达清楚,耐心与家长沟通
学校的通知和孩子有关。家长渴望了解更多的信息,所以会请老师讲解。作为老师,我们在向家长传达信息的时候,简洁明了。
父母最关心自己的孩子。家长首先要找出教育中的问题。在给老师反馈时,家长一定要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
现在年轻的父母和老师交流。只要沟通没有问题,事情很容易解决。家长要配合工作,老师要学会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
2。信任和尊重父母
每一个家长都可以从老师的言行中了解到老师对孩子的态度,真心希望孩子将来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家长会很乐意配合老师。
老师一定要分清责任,尊重家长,这样才会得到家长的尊重。同样对于孩子的教育,老师和家长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在引导孩子的行为上是互相沟通,互相认同的。
3。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沟通方式
多和高学历的父母交流。他们愿意听老师的建议。他们懂得配合老师的工作,提高孩子管教的效率。
溺爱孩子的父母当然不希望听到老师批评孩子。交流时,要先扬后抑,真诚地表达教育方式需要改进,对孩子有利。
有很多家长很忙,因为忙不能管教孩子,所以老师要声明教育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责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不可分,家长也要主动关心学业问题。
只有家长愿意配合工作,教育孩子的工作就完成了一大半。
孩子们正在进步。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和老师的教导。他们都在为孩子的未来做打算。只有相互合作,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才能取得成果。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里是小爸爸育儿课堂,你可以在这里找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