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岁月的杀猪刀已经砍到了90后的后背。
越来越多的90后成为各种以“追忆与杀戮”为主题的商业店铺的主要受众群体。
青海甚至有专门的怀旧小吃店,比如无花果、泡泡糖、浣熊方便面、兔肉、珍珍饮料、健力宝...各种小时候的零食都摆在货架上,供小时候的你挑选。
但还是有很多“不求回报的童年”,比如红糖、石糖、猴王丹、唐僧肉...
小时候的零食那么多,为什么都不见了?
90年代初,经济起步,小吃不多。饼干和糖果是货架上永恒的零食之王。
大白兔大哥早在尼克松访华时就作为“国礼”送出,1993年起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彦次郎不能忍受落后。他同年进入果冻市场,垄断了我们的童年。装满“水晶之恋”的透明书包是我小时候最时髦的物品,逢年过节也只能让爸妈给我买一个。
牙粘糖也是这个时候的主流。很便宜。几毛钱就能吃饱。又甜又粘。
但最实惠的还是1999年出现的“大超人”。食堂的收银处总会有一个球形的大塑料桶,里面装着几毛钱一包的泡泡糖,可以吃可以玩,不耽误时间。
其他还有红糖、钻戒糖、石头糖、“5+2”橡皮糖和伪装成各种形状的巧克力...
咸味零食的绽放要晚于甜味零食,因为这个时候很多国外的零食开始入驻学校旁边的食堂,与国内的零食竞争。
1993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施乐薯片飘洋过海来到中国。为了争夺膨化食品大王的宝座,开发出了许多奇怪却美味的口味。
比如可乐鸡翅,酸汤鱼,野生牛仔骨,还有我最喜欢的北京烤鸭味道,比现在那些怪味道香多了。
当时的乐趣是挑战咸膨化小吃的两座大山——团结和王耔。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来自台湾省的两位大佬就已经统治了大陆。
有多少人把统一浣熊想成了“yyds”?那时候食堂里,一包五毛钱的一直缺货。那时候我们习惯撒不同口味的浣熊调味粉。
至于浪味鲜和旺旺鲜贝/雪饼,我觉得没必要多介绍了。一句“今年大家都会发财~”已经说明了一切。
辣条出现的时间要晚很多,直到1998年,江湖上被称为“辣条”的小吃才开始流传。
正是在那个时候,卫龙的创始人刘卫平看到了商机,于2001年开始建厂,两年后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卫龙卫龙”,并开始以生产辣条等休闲食品为核心。正是在这个时候,卫龙开始了统一国家的道路。
与此同时,牛筋、猫耳朵等也开始成为主流小吃。
不知道是哪个小作坊生产的“唐僧肉”“香菇肥牛”“牛肉丝”填补了那些饥饿的课间时光。
可以说,在千禧年之前,中国的零食行业就有小作坊产品的一席之地,但在过去几年发生了几起重大食品安全案件后,“三无零食”迎来了“严打期”。
我们小时候吃的很多很便宜的零食都是小作坊小工厂生产的,油咸辣条是重灾区。
当时中国还没有形成一套覆盖整个食品安全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当时的零食厂沉迷于“批量生产+批量零售”的盈利方式,所以很多零食其实都是“三无产品”。
现在,我在想,调料特别浓的辣条是不是为了掩盖食材的不良味道...但是只要有小时候好吃的东西,家长和孩子都不会特别在意这个。
结果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震惊全国,大家都在想我们吃的食物到底健康不健康。
食品安全监管更加严格,给了这些黑作坊沉重的一击。
没过几年,“地沟油事件”又发生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入口的东西,很多辣条这时候已经不见了。
甚至在前年,“315”曝光辣条生产企业卫生乱象,让甘肃省决定在全省所有校园200米范围内禁止销售“辣条”。
除了食品安全问题,还有电商、便利店对有食品安全许可证的“正规军”零食造成冲击。
早在2006年,淘宝就成为亚洲最大的购物网站。网上什么都可以买,而且比实体店买便宜。简直是戳中了实体零售业的痛处。
所以你可以发现,很多童年的零食在杂货店和超市买不到,但可以很容易地从淘宝、JD.COM甚至Tik Tok买到。
相信大家应该都有过在超市购物,转身在手机上买便宜版包邮的经历。
超市一袋浣熊要一个半美元,淘宝上一盒30袋只要25美元,哪里买很清楚。
与此同时,便利店开始遍地开花,卖的东西比小超市更时尚、更健康。
那时候我们经常不去门口的食堂,故意绕过马路另一边的711,只为了买一本小说《饭团》吃。
当时很多当年特别红火的商场都相继倒闭了,食堂就更不用说了。
2019年,教育部全面禁止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即使学校有小超市,也不允许卖高盐高糖高脂食品,90后青年彻底终结。
在小卖部被拆的越来越多,超市库存越来越少的这段时间,大量的零食厂没能搭上电商的东风,只好带着遗憾倒闭停产。
那些好吃的,重油重糖的,不健康的零食只能在我们的记忆中存活。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怀念童年的零食,并不是真的想吃那一口“唐僧肉”。
久而久之,又油又咸的豆制品零食,又甜又腻的糖果巧克力都不再适合成年人,甚至很多人可能连零食都不经常吃了。
但当我们得知很多童年记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长大了”的感觉会立刻俘获我们,留下来的老伙计会觉得“还好,你还在”。
很多人小时候去买零食,结果发现浣熊变瘦了,龙变甜了,大白兔好像也不是以前那个兔子了。
作为成年人,我们怀念那些年一厢情愿的滋味,更怀念孩子吃零食时那种单纯的喜悦和快乐。
那些消失了的,“变味”了的童年零食,可能就是只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珍珠玉白玉汤”了。
参考资料:
与其让辣条大学马上退学,不如让隐患远离辣条。
中国小吃简史
中国小吃江湖三十年沉浮史
中国休闲食品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