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西北工业大学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知识竞赛。个人资料图片
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个人资料图片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西北工业大学始终坚持以Xi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边学习、边实践、勇先进,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激励青年学生报国立业、勇担时代重任。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伟说:“我们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把党史学习教育贯穿于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全过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为谱写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西工大现象’新篇章积蓄力量。"
让党史教育“活起来”
“上完第一堂‘中共党史’课,我感觉像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让我豁然开朗,更加意识到学习中共党史的重要性,对‘以史为鉴’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大三学生于(音译)谈到他选修的“中共党史”这门课时说。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以德育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北工业大学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共党史、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课程,并使之成为选修必修课,确保学生至少选修四史中的一门。
教授“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说:“让党史学习进入思想政治课,可以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为了提高党史课的教学质量,西北工业大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针对党史教学中的难点,进行专题讨论,将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了“一课一策”、“一人一特色”的教学方案。
“为确保党史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我们组织思政课全体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还开展了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和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提升青年教师讲好党史的能力,并将其作为学院教学督导的重要内容,及时开展经验交流和督导反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吴文川介绍。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很多以前停留在书本上的概念瞬间活了过来,我对延安精神的内涵和如何弘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网络空安全学院三年级学生郝志东从延安留学回来后说。
***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苦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教学中,西北工业大学充分利用陕西丰富的红色资源,带领学生到延安革命纪念馆、陕甘革命根据地赵晋纪念馆、华伟起义纪念馆等教育基地进行实地教学,加深对党史故事精神内涵的理解。让学生不仅是党史的学习者,更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传承者。
打造多元化的党史宣传队伍
2021年暑假,西北工业大学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暑期作业:利用暑假时间,认真研究,精心准备,成为党史课的“主讲人”。
7月,西北工业大学推出“人人讲党史”活动,让每个人都成为党史的“讲述者”。暑假期间,同学们通过走访革命老区、查阅资料、实地学习等方式准备讲座内容。开学以来,大家积极参与,迅速掀起了“人人讲党史”的高潮。
“参加‘人人讲党史’,加深了我对党的历史的了解。说和听是不同的。党史的一些知识听起来很耳熟,但是轮到我讲的时候,我发现我原来掌握的一些‘知识’其实是似是而非的。为了当好一名讲师,我结合暑期在上海、嘉兴的考察,阅读了《中国共产党简史》等书籍,仔细考虑了讲稿中的每一个细节,有效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航天学院二年级学生张羽说。
针对不同群体和受众的差异,西北工业大学组建了多元化、宽领域的主题宣讲团队,进行客观、差异化、互动性的宣讲。以教师为中心的宣传队伍,注重把Xi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和党的理论蕴含的思想力量融入思政课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宣传队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同龄人的帮助下,用“严清·余庆”宣讲党史。
“作为青年宣讲团的一员,我为有机会与同行分享我的党史研究成果而自豪,也深感责任重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精心准备每一场呈现,准确把握要呈现的内容,让红色基因深入人心。”西工大青宣组学生王亚南说。
11月22日,中央宣讲团成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与西工大师生就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行了座谈交流。西工大青年宣讲团团长、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张诗琪说:“今后,我们要更加用心地挖掘党史中的光辉故事,更好地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更加生动的方式传达给身边的同学和群众。”
西北工业大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建立了规范化、系统化的校内理论宣讲体系,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对全体师生进行菜单式预约,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深走透、深入人心。西工大青年宣讲团先后走进16所高校、1所中学、141个基层支部,开展讲座80余场。教师党史理论宣讲团除了每天在长安校区的学习书屋讲课外,还接受各单位的预约,上门授课。目前,它已经开展了60多次送货上门活动。
正直创新,书写立德庶人的新答卷
西北工业大学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校史、校情教育相结合,深度挖掘校史中的红色基因,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努力开创新局面。
“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第一任党委书记刘海滨拄着拐杖去校医院排队看病。大家都叫他先去看,他不同意。刘树基从来不要特权和私利,他高尚的品格让我敬佩!”“当东航空学院决定迁往Xi安时,面对很多人的不理解,首任校长寿松涛耐心细致地做师生工作。他顾全大局、献身祖国航空空事业的优秀品质值得学习!“学校官方微信推出刘海滨和寿松涛的故事后,网友们纷纷留言。
为深入挖掘老一辈西工大人特别是老党员的先进事迹,学校建立了宣传报道的长效机制,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明确议题和内容。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陆续推出了、寿松涛、季等老党员的感人事迹,以及中国航空公司西迁的红色故事,增加了师生对学校在风雨中与中国共产党共同成长的认识,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历史上,西北工业大学为国防科技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了20多万人才,许多校友成为行业精英和国家栋梁。2011年,两院院士课题组在西工大调研时,盛赞该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将大批西工大校友在国防科技领域的突出表现称为“西工大现象”。
最近西北工业大学的一门选修课《大国三航》受到了学生的追捧。本课程的教学团队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及相关院校在国防科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组成。课程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背景,向学生讲授三航(导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相关的科技发展史、重大贡献和标志性成果,以及西工大的爱国奋斗故事,教育引导学生做“国家伟人”,有报国之志。
围绕如何在新时代续写人才培养“西工大现象”的新篇章,人才培养“西工大现象”的核心内涵是“祖国需要的地方,愿去、愿留、愿做”。这九个字本质上体现了西工大作为国防大学育人的价值取向。
西北工业大学校长王劲松表示,学校将继续把党史教育与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塑造结合起来,为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续写“西工大现象”新篇章积蓄力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做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张哲浩杨永林本报通讯员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