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蜂箱?是顺丰和通达系快递公司的竞争和分成工作,还是顺丰的战略棋子和控制计划?这个被问得越来越多的问题,可能会影响蜂巢盒子的未来。
蜂巢盒是竞争和共享的产物。申通、大云、中通和顺丰一样,都是蜂巢盒子的原始股东。虽然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1月23日,蜂巢盒子获得20.7亿元融资。对此,媒体广泛报道“大云和申通双双增资”。谁能想到顺丰是真正的赢家!
蜂巢新一轮融资后,大股东顺丰在蜂巢盒子持股超过43.2%,远超之前的38.68%!在三家“通达”快递公司中,持有蜂巢盒股份最多的大云两家公司仅占总股份的10%。
要说SF才是HIVE BOX背后真正的赢家,应该引用赢家。事实上,随着顺丰控制力的加强,蜂巢盒子基于竞争合作的初衷和发展格局正面临挑战。取名,蜂巢盒子打着顺丰的品牌,但对于作为原始股东的其他快递公司来说,蜂巢盒子品牌缺失只是最表面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水面之下——从成立至今,顺丰不仅在资金、品牌、上下游等方面控制了蜂巢盒,还削弱了蜂巢盒其他股东的用户体验,这意味着他们与顺丰核心竞争的差距越来越大。顺丰的战略布局正在导致这样一个结果:走自己的路,让通达股东无路可走。
顺丰是唯一股东,控制HIVE BOX的品牌和布局
蜂巢盒对配送终端的控制力越来越强。除了自有的终端系统,今年9月,蜂巢盒科技以支付现金的方式一举收购了CIMC电商100%的股权,这也意味着快递柜行业的主导格局已经出现。从股权状况来看,这样的垄断其实就是顺丰的垄断。
蜂巢盒子在布局上毫不留情,显然离不开掌控绝对话语权的大股东顺丰的推动。事实上,在资本控制和品牌控制方面,蜂巢盒子具有顺丰的充分特征,这也符合顺丰始终倾向于建立闭环商业模式的战略导向。
众所周知,在战略定位上,顺丰希望成为在仓储、配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都有布局的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商。蜂巢盒是顺丰战略落地的关键,所以顺丰希望将蜂巢盒的战略功能最大化,使其成为顺丰闭环商业模式的一个支点,这也就不难理解了。但这样一来,通达系快递公司作为蜂巢盒子的原始股东,一直在探索物流链的布局,却注定被动。
蜂巢盒子服务体验的软肋是可达性竞争力
蜂巢盒子的自提业务模式,看似解决了配送与自提的时间不匹配,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效率问题,但容易拖慢服务体验,甚至引发与消费者的纠纷,因此在服务体验上存在短板。就在今年6月,童渊发布通知,严禁将快件放入蜂巢箱自文件柜,提倡网点自建终端。顺丰显然意识到了上述问题。因此,与顺丰在蜂巢盒的股权地位不匹配的是,蜂巢盒自提柜的用户或付费者主要是通达系——从2016年各快递公司对“蜂巢盒”快递柜的使用情况来看,顺丰使用率最低,仅为6%,而中通、童渊、申通、大云、百世分别高达22%、18%。
这意味着,对于同道的顺丰和通达的股东来说,使用蜂巢盒子,降低服务体验的主要付费方是两个环节一个通路,但顺丰是在一路奔跑中走在提升服务体验的路上。久而久之,双方核心竞争力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对于通达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
金融“挖坑”,上下游联动也是隐忧
蜂巢盒子在顺丰战略方向上的扩张和布局并非没有风险——蜂巢盒子从2015年开始运营,到2015年底和2016年9月30日,分别亏损3686万元和1.57亿元,呈现加速亏损的趋势。这种亏损的幅度和速度,以顺丰的实力或许可以承受,但对于实力相对较弱的通达系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即使蜂巢盒子的布局最终取得财务上的成功,通达系也未必会高兴。毕竟整个行业都在担心蜂巢盒:顺丰虽然对使用蜂巢盒的热情不是很高,但更热衷于围绕自文件柜的上游布局,导致上下游企业的衔接。
2016年,顺丰作为蜂巢盒子的大股东,投资了生产研发智能快递盒的智来科技,位列第九大股东。虽然仅持股3.7%,但顺丰对这家公司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蜂巢盒子作为智来科技的单一大客户,2015年和2016年分别为智来科技贡献了46.46%和48.95%的销售额。2017年上半年,
这种过于依赖单一大客户,又有股权关联的经营状况,也让正在冲击IPO的智来科技最近受到媒体的质疑。顺丰在蜂巢盒子中的股权地位最高,冒着财务风险推动蜂巢盒子的扩张,但业务关系较弱,而代表上游业务的智来科技则呈现另一种对比。
两个变态的事实,其实凸显了同一个道理:顺丰对蜂巢盒子的控制力和控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换句话说,相对于蜂巢盒其他快递公司股东的弱势,强势的顺丰正在围绕蜂巢盒自提业务和周边上游产业主导一盘更大的棋,更符合顺丰的战略方向。
布局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谁的蜂箱决定了蜂箱的去向。如果说蜂巢盒的品牌定位从一开始就是有利于顺丰的,所有股东提出反对都来不及,那么蜂巢盒目前被顺丰主导,成为顺丰马前卒的趋势,一定是各方始料未及的。蜂巢盒子的实力只是顺丰的终端影响力和控制权,这对于同为重要股东,贡献了更多业务的中通、申通和大云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从理论上讲,顺丰虽然强大,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当快递公司觉得不公平,选择不收的时候,他们手里还是有筹码的,虽然这样会导致更多的损失。
当蜂巢盒子作为顺丰加强行业控制的战略棋子存在时,无论成功与否,都未必是好结果。毕竟,一个诞生于竞争合作理念的平台的异化,不仅有悖于初衷,也注定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