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骁(化名)怀疑自己买了一个假包。
10月26日,她在收购App下单购买了一个价值12329元的LV手袋。收到货后,手提包的搭扣上明显的瑕疵让她对真实性产生了怀疑。陈骁要求失主重新鉴定这个包。包寄回后,失主的回复依然是:鉴定属实。
心存疑虑的陈骁决定去别处验证这个包的真实性。她在寺库花了59元重新鉴定了这个包,但是寺库的鉴定结果显示这个包和正品不符。
两个提供奢侈品鉴定服务的平台,对同一个包包鉴定出了不同的结果。陈骁的经历远非独一无二,许多人都像陈骁一样,遇到了平台识别的意外结果。
在另一个提供奢侈品鉴定服务的平台,很容易出手。小丁(化名)花了129元找鉴定师帮他鉴定了一个卡地亚手镯的真伪,最终鉴定结果是仿品。
没想到,小丁决定多方求证。她把同样细节的照片发给另一个容易拍的鉴定人,结果鉴定为真品。随后,小丁将手镯拿到专柜保养清洗。最后专柜收了手镯,开了清洗收据,确认小丁的手镯是正品。
两个平台的鉴定结果不一致,同一平台不同鉴定人的鉴定结果不一致...电商平台提供的奢侈品鉴定服务,正以各种形式暴露问题。近年来,国内奢侈品电商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奢侈品正在摆脱依赖线下销售渠道的陷阱。其中二手奢侈品的细分赛道获得了不少新玩家,如红布林、Only Two、胖虎科技、宝师傅、鱼公主等等,都获得了新一轮融资。
一些电商平台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声称拥有“专业鉴定团队”为消费者提供奢侈品真伪鉴定服务,并承诺所售商品“100%正品保障”。
但一方面是专业团队的承诺和正品保障,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投诉多,电商平台的奢侈品鉴定服务争议大。奢侈品鉴定有哪些行业痛点,背后可能存在哪些切割操作?杜南记者采访了资深评估师和多家提供奢侈品交易和鉴定服务的电商平台,如优奢易拍、得物、红布林和唯二等。
电商平台奢侈品鉴定服务有争议。
行业痛点一:电商平台评估师素质参差不齐
小丁的手镯鉴定纠纷,直接把矛头指向鉴定手镯为仿制品的鉴定师。这个鉴定有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考虑评估师的资质的?
对此,优奢易拍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小丁的鉴定是通过网络图片,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素材、拍摄角度等。一般情况下,无法确认的产品会提示用户做实物鉴定复检。
关于评估师的考量,优奢易拍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的评估师需要有中期检查证,会根据其入驻时擅长的品牌,限时检查50-100道鉴定题。在为用户服务期间,如果评估师出现三次失误,平台会对其进行处罚,然后进行复试后才能上岗。如果鉴定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低级错误,鉴定人将被清退,不再聘用。
其他提供奢侈品鉴定的平台也有类似的一套标准。红布林、吴德等平台说明平台的评价人有平台成长型和体验型。对于平台成长评估师公司,有专门的培训体系。对于经验型,考察考核人的工作经验和考核数量的综合情况。
但是,虽然各大平台都有自己的一套评估师考察标准,但是不透明的鉴定体系不可避免的导致一些人得到空。从事奢侈品鉴定9年,资深奢侈品评估师闫闯告诉南都记者,据他观察,各平台的评估师更多的是从事企业内部的评估和分级,标准不一。这些评估师并不是都有认证证书,会出现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
那么,怎样的鉴定人才能称得上专业呢?颜闯说,鉴定师是否专业,不取决于鉴定的准确性,而取决于误判率,即能分辨哪些是粗糙的,哪些是仿制品。这取决于确定的产品数量。就像医生一样,看的病人越多,经验越丰富。
珠宝鉴定。南都记者陈志刚摄
行业痛点二:溯源难
今年4月,消费者李在唯品会购买的“古驰”皮带将在收购平台转卖,收购的产品被鉴定为假货,引发热议。公开资料显示,本案中,因唯品会提供详细的海外购买流程及相关证据、进口货物报关单、知识产权备案资料等证据,能够证明该皮带具有合法来源,法院认定该商品来源合法,最终判决李某所称涉案商品为假冒品牌商品与事实不符。
此外,本案中,因李未能提交证据证明客体平台具有鉴定资质,鉴定人具有鉴定能力,法院认定相关《鉴定报告》缺乏中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不足以证明涉案商品为虚假。
本案不仅体现了法院对第三方平台鉴定结果的认可,也引发了思考:平台和专业鉴定师能否通过追溯商品来源更准确地鉴定真伪?
在电商平台上,奢侈品的来源一般来自商家和个人卖家。通过对优奢易拍、得物、红布林、唯二等平台的转售或回收服务的实测,记者发现,对于商家,平台一般要求其进行实名认证,并在平台上传营业执照等信息,而个人卖家一般需要进行实名认证。无论是商家还是个人卖家,所售商品都必须经过平台认证,但几乎没有平台要求卖家提供能够证明商品来源的相关证明。
为什么很少有平台有溯源链接?优衣派相关负责人透露,即使要求用户提交凭据证明商品是从哪个渠道购买的,平台也无法判断其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而且相关凭据涉及个人隐私,过多的打探会引起用户不必要的反感。
作为个人鉴定师,追查货源的难度更大。闫闯介绍,有了鉴定几十万奢侈品的经验,高级鉴定师更多时候只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收据和防伪码也可以造假。而且经手的商品来源太多,很多商品已经在二级市场流通多次,无从追查。
评估师。南都记者郑俊斌摄
假货横行,售假成本低。业内人士呼吁出台行业标准
优衣派发布的报告显示,二手奢侈品的正品率正在逐年下降。奢易拍产品综合正品率仅为33.6%,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10件待鉴定的二手奢侈品中,就有7件可能是假货。
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很多,而正在迎来市场的二手奢侈品电商虽然货源更广,但大部分玩家都走不通国际奢侈品品牌授权这条路。中国制造和销售奢侈品的违法成本低,是奢侈品二级市场假货频发的症结之一。
在我国,仿制、销售假冒奢侈品构成犯罪的,可以按照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追究刑事责任。南都记者查询发现,湖南省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份裁判文书显示,12名被告人参与建立地下皮革加工厂,仿制生产加工假冒LV、GUCCI注册商标皮革制品,公安机关追缴违法所得共计102万余元。
执法鉴定。图片来自中国检验中国奢侈品中心。
本案中,法院以犯罪情节构成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分别判处12名被告人1年至4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万至20万。
相比较而言,奢侈品市场较为成熟的日本和美国对于制假售假的规定可以作为借鉴。美国《商标保护法》规定,故意制造和销售假冒商品的惯犯将面临最高10年的监禁和500万美元(约合3300万元人民币)的罚款。美国联邦法律还规定,制造或销售假货者将面临20年以上监禁和500万美元罚款。
日本《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故意制造、销售假冒商品直接侵犯他人商标权的,最高可判处10年有期徒刑或1000万日元(约合59万人民币)以下罚款。对违法的法人处以最高1.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57万元)的罚款。除刑事处罚外,还可能追究民事责任。
电商平台和私人奢侈品鉴定师的鉴定结果没有法律效力,只能作为辅助证据。二手奢侈品的歧视没有第三方权威机构的书面规范,这也是行业面临的问题。
图片来自中国检验中国奢侈品中心。
在国内,中检中国奢侈品中心可以算是权威的第三方鉴定机构,是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在中检北京公司设立的第三方奢侈品鉴定平台,专门从事奢侈品鉴定和培训业务。但是,即使有官方背书,当平台之间对同一产品的真伪产生分歧时,鉴定结果的权威性也未必得到认可。有业内人士称,没有司法机关的委托书,即使是中检院出具的鉴定报告也不具有法律效力。
目前二手奢侈品行业的新老玩家还是需要共同努力,制定更加统一的鉴定标准。颜创表示,行业需要标准,目前正在配合相关部门起草和完善部分标准,希望完善执行和后续细则。
采写见习记者颜、深大物智库研究员刘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