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抖音亏损上百万学习的经验)

今天,一个朋友来看我。去年我在Tik Tok直播亏损了几百万,包括运营成本,营销成本,投放成本,库存成本等等。


我问,有没有丢失原因的总结?


他说,首先时机不对,已经是优势,反过来不是早而是劣势。


直播还能做吗?


当然可以。


但是,甘蔗最甜的部分没有了,现在已经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流量越来越贵,需要的运营成本越来越高,最重要的是,不断进入的商家实力越来越强。


谁以前在Tik Tok赚钱?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天猫和淘宝的中小品牌。为什么他们第一个拿到奖金?因为在自己的平台上赚的钱并不可观,这群人最愿意尝试新的赛道和机会,他们永远不会突破。


现在越来越多的正规军进入市场。他们有资源,有团队,有资金,包括供应链,可以吊死我们这些小企业。


所以,这个时候,精细化运营就很重要了。


但是我们的团队犯了一个大错,没有站稳脚跟就盲目扩张。我们把很多原来业务做得比较好的员工调过来做我们的新业务,包括主播,运营,投放,现在都在学,都在卖,都在自己走,因为我们的思路是什么?


老团队磨合比较好,能有效配合,分工合作,上手快。


但结果是,大部分时间我们专注于试错,尤其是Tik Tok的细节和模式的更新迭代,非常复杂。


所以我很感动你之前在文章里说的话。

抖音盈利模式


基础品牌进入Tik Tok最快的方式是收购成熟的团队,与成熟的运营公司合作。


甚至我们在杭州、广州都设立了分公司,因为本地人才太少,只能去外地寻求突破,但是在很多地方工作,最难的就是合作和沟通的复杂性。


我说,当许多新玩家来到Tik Tok时,他们都想自己探索,认为这是最划算的方式。其实恰恰相反,这是最贵的方式。


因为你的试错成本太高了。


他说,是的,所以我们会在后端慢慢做,把前端交给专业团队,和其他主播合作。


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款式太多,因为很多主播的款式和要求都不一样,导致每件物品都有库存过剩。加在一起就是很大的库存压力。


而且很多款式的服装都容易过时。后来你会发现,仅有的利润都变成了库存,只能通过清货甚至剁货来清除记忆。


我说,所以很多人都在反复卖,试图降低新产品的开发成本和库存成本。


他说,对,而且主播带货是个大坑。新手进入游戏很容易踩坑。


所以,就像上面说的,找个成熟的团队,抱抱他们的大腿,就能少踩很多坑,最简单的,很多新手连直播看什么关键指标都不知道。


我说,直播的回头率和坑费也是无法回避的话题。很多人因为不算对数而赔钱,前期的销售是赚了,但是陆续算完抽取率,坑费,回款率,就很难实现盈利了。


大部分直播回报率都在20%以上。


所以,如果没有好的网络名人、主播资源、稳定的商品利润率,尽量不要去碰。


他说,前几天看到财富哥算了一笔账,他这两年在Tik Tok大概亏了2,000 W。


钱大部分花在做单子和吸粉上,剩下的费用包括公司费用、人力成本、福利发放、推广费用、压货和总费用都在3000w左右。


后续实现的收益有哪些?


现场声波收入大概600w,卖货收入很少,因为都在做福利和引流,卖货提成只有150w左右,包括卖货利润,大概300w W。


所以收入在1,000 W左右,投入却是3000w W,据他说,吸引到榜单的粉丝是不准确的,大部分都是讨厌看货卖货的。如果他们要卖榜单上的商品,就必须在PK后立刻卖出。这时候粉丝情绪高涨,转化率还可以,肯定卖的很暴力,利润不是100%的产品基本都亏了,因为退货率很高。


看到财神的分享,七个字就悟了。


并及时和适当地实现。


包括我们之前也想做类似的事情,先放上,做好剧情号,先囤积粉丝,再通过精细化运营慢慢影响,把潘粉变成真铁粉。


但是结果是什么呢?


Tik Tok的粉丝根本不吃这一套。大部分只是路过的东西。Tik Tok的算法机制决定了他们没有特别账户,不配拥有铁粉。


我说,听你这么一说,我最大的感受不是Tik Tok的收获,而是思考的收获。


你什么意思?


以前我们说要和粉丝做朋友,做长远的事情,但是根据你说的,在一些业务中,要快速适当的实现利润。


这是两种不同的商业思维,但没有对错。


所以,在成熟的人眼里,没有对错,没有非黑即白,只是非常时期极端措施的使用。


很多成年人的知识体系很难改变,但可以长期锻炼,每天保持更新迭代,容忍相反观念的知识,而不是否定和忽略触及认知之外的东西。


他说,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先把原来的业务做好,然后把Tik Tok作为新的渠道线,而不是新的业务线。


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别。


Tik Tok今年的定位是对原有业务进行优化和赋能,也就是增加一条线。去年是和原来业务平行的另一条线,是乘法,但做不好就是除法。


我说,第一,建一个盈利的一亩三分地,然后不断向其他业务线和平台扩张,而不是在没有稳定盈利业务的情况下,盲目向其他业务和平台扩张。


因为创业团队本身的精力和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当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多方业务中,就会发现资源明显不足,结果就是几个业务都做不好。


前几天在策划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产品线,在很多平台都有机会。比如在淘宝,这个产品的流量转化还不错,极速推送的roi很不错。最近一直在疯狂上品试水钱,不过小红书Tik Tok有机会,海外也有一定的市场规模。


但是,我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进行重点投资。某个平台有一定盈利能力后,会继续向其他平台扩张。否则多平台运营从一开始就会拖累精力和资源。


内容运营也是如此。多平台分发没问题,但是大部分平台的运营动作仅限于同步发送内容。如果要根据各个平台的用户调性来运营生产相应的内容,那就非常复杂了。


比如微信官方账号的文章,在小红书里,并不适合大多数情况,因为小红书有特殊的平台风格内容。


短视频也是如此,包括Tik Tok和哔哩哔哩,也是两种风格。很多时候是分布在多个平台,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当然,如果内容足够的话,真的可以到处发光。


你要同时进行多个平台的精细化运营,其实是很难的。


所以前期最好的办法是选择几个重点平台进行深度运营,其他平台可以顺便分销。打个洞,先尝试在一个渠道破圈,才有机会向其他渠道辐射势能。


比如做自媒体,短视频做得好的话,尽量在视频号或者Tik Tok里破圈子,图文做得好的话,先在微信官方账号或者知乎里立一亩三分地,先在一个平台立足,或者现在一个频道占据头部,然后辐射到其他平台,再尝试渗透其他类型。吃不下一个大胖子,先自己造一亩三分地,才有资本招兵买马,开疆拓土。


而且在一个平台站稳脚跟后,会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向另一个平台倾斜,而如果半佛在哔哩哔哩爆炸,那么他在任何一个平台都可以迅速冷启动,因为他已经有了很大的曝光度和背书。


这也是一种高资源的虹吸。在一个平台做,在这个平台背书,打到另一个平台山头,会很得心应手。


他说,失败其实还有一个原因。


我没有注意到自己软弱的一面并有意识地去加强,换句话说,我没有有意识地去寻找可以取长补短的伙伴。


我说,其实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每个人都喜欢和自己类型的人共事,而不是和另一种类型的人共事,这就需要更大的包容。


聊了一会,朋友起身告辞,赶回办公室开会。


说到这里,我们来讲一个类似原理的商业案例。


比如,第一,做一个服务理念极致的XXX店。依托Tik Tok,社区做大量宣传,自有运营模式,私域模式,商业模式。


然后,把自己的商业模式做成自己最大的产品。


从而实现主营业务的背书,把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当成知识付费、培训、演讲,从而再做一条收入大线。


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商业模式,不断利用和叠加现有资源。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