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黄培昭、、、于、]2008年,年仅5岁的顾爱玲随母亲前往“鸟巢”观看北京奥运会3000米障碍赛。现在,她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获得了金牌和银牌。进入“艾斯·库伯”后,美国冰壶运动员帕利斯兴奋地说,他的办公桌上有一张14年前偶像“飞鱼”菲尔普斯在“水立方”参加游泳比赛的照片。“现在我们可以在同一个展馆竞争,我们的梦想成真了”。俄罗斯汉学家尤里·伊留辛2008年曾以奥运火炬手身份飞赴兰州,如今他更关注的是冬奥会祭拜仪式的发展机遇...中国成功举办了“双奥运”,所以有无数精彩的故事。从2008年到2022年,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北京留下了珍贵的“奥运遗产”,自信独立的中国发生了一次又一次举世瞩目的变化。据多家国际媒体以“两个奥运故事——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中国”为题报道,2008年的中国还不是“综合世界强国”,但今天的中国已经完全不同。我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会问,“在‘双奥运’成功举办的情况下,中国人是如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
袁视觉中国
“今日中国权重不同”
谈到中国举办“双奥运”,新当选的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现在的中国与我刚来时完全不同,变化之大、发展之快令人惊叹。以北京冬奥会为例。多年前,我参观过现在的延庆赛区,那里没有比赛设施。申奥成功后,尽管山地条件复杂,但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人民仍然按时、按量建成了世界一流、高水平的比赛场馆,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实现体育设施与自然景观的和谐融合。这样惊人的变化每天都在中国各地上演,给我一种新奇的体验。”他还告诉记者,近年来他已经去过北京几十次了。“北京就像我的第二故乡,世界上我去过最多的地方”。每次他都能看到一个更加现代化、更加繁华的北京,尤其是在见证了近年来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一系列筹备工作后,他都强调:“北京唯一不变的是,它体现了中国对体育的支持和对奥运的热爱。”
“2008年奥运会”期间,年轻的萨马兰奇陪同父亲、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来到北京。他近日在接受埃菲社专访时也表示:“毫无疑问,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在过去14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政治、商业、经济还是体育领域。今日之中国,轻重不一。”
西班牙国际政治学者Gilliam Pierce在《独立报》上撰文说,奥林匹克精神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奥运会”期间,中国建设了大量新的基础设施,体现了创新与合作的精神。14年前的北京奥运会让中国在国际上获得了成功,所以2022年冬奥会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它是中国梦的延续,平等地向世界展示自己”。
关于“双奥运”的话题,俄罗斯“自由媒体”网的文章写道:它展示了中国人的精神品质、责任感和适应能力,中国也有效利用体育赛事的机会深化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合作,展示其经济潜力和文化成就。
“从1999年开始,我在中国工作了20年。我和北京奥运会有不解之缘。”俄罗斯作家、汉学家尤里·伊留辛和《环球时报》记者对北京的“双奥运”感到兴奋。他说:“2008年7月7日,我有幸参加了兰州‘08奥运’火炬传递。当我举着奥运火炬沿着黄河奔跑时,我觉得我在飞。我关注的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把相关赛事举办地区的城市面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体育产业为当地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赛事举办地崇礼几年前就脱贫了,冬奥会为其提供了快速发展振兴的大好机遇。”尤里·刘一·辛还说,一位从未去过中国的俄罗斯朋友给他发来短信:“中国人是如何通过成功举办‘双奥运’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他的回答是:“中国文化向所有人开放。”
从2008年到2014年,尤里·伊留信没想到中国这么现代化。他告诉记者:“移动支付和数字服务,高效的沟通,便捷廉价的快递;遍布全国的高速铁路可以让人们快速到达这个庞大国家的任何一个角落;偏远山村通过互联网,几天就能完成农产品的销售;汽车,小商品,高科技路桥,摩天大楼,这就是现代中国。此外,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更是难以用三言两语形容。尽管中国人自己也谦虚地说,中国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些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但中国近几十年来在经济和技术领域的进步可以证明,中国有能力完成宏伟的任务。
透过“双奥运”看中国政府的决心[S2/]
谈及中国近年来的变化,观看过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语言学院院长拉加布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全新的视觉盛宴背后是中国科技实力的提升。法国BFM电视台从生态可持续的角度高度评价了北京对奥运场馆的可持续利用。这份题为“从2008年到2022年,北京将如何利用水立方和其他场馆”的报告说,场馆的改造和再利用是北京申办冬奥会时做出的承诺。目前看来,北京方面信守了承诺:“举办过冬奥会冰壶比赛的‘艾斯·库伯’是14年前夏季奥运会的游泳比赛场地。”正是在这里,法国选手伯纳德赢得了100米自由泳金牌。"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称:“中国现在远比2008年更富裕、更强大。14年来,中国GDP从近5万亿美元增长到近18万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日美国》(USA-Today)的文章称,“2008年的中国还不是一个全能的世界强国”,但今天的中国有了航空空航母、高速列车和探索火星和月球的太空空计划。北京冬奥会表明东道主在14年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放,“或许更准确地说,它体现了中国的自主性”。
法国《回声报》网站的文章称,中国通过2008年奥运会宏伟的开幕式和宏伟的体育场馆带来的自信,成功通过了现代化的考试。14年后,一个完全不同、更加富强的中国通过举办冬奥会向全球观众传递了自己的信心。
前新西兰议员杨健博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他是新西兰国际关系协会奥克兰分会的主席,那届奥运会突然让世界聚焦于一个蓬勃发展的中国。现在通过“双奥运”,杨健感受最深的是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中国政府的决心。他认为,中国举办冬奥会有很多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声望和影响力。一届成功的冬奥会增加了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国家的凝聚力。在谈到14年来的变化时,杨坚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翻了三番,可谓突飞猛进;其次,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是有目共睹的。除了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也是重要的催化剂之一。第三,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自信的大国,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已经并仍在发生深刻变化。”
侨联青年委员、新西兰广东商会执行会长张赟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2008年中国GDP占全球的7.2%,现在已经上升到18%左右。14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他认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将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信心和力量,这是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他说,这也是海外华人的心声。
袁视觉中国
除了硬实力的增长,还有软实力的胜利[/s2/]
美国历史新闻网题为“双奥运的故事——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中国”的文章说,“2008年奥运会”是中国的软实力胜利,向世界展示了它正在和平地进行改革、现代化和开放,而北京冬奥会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因为它不再是一个“崛起的中国”,而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是一个具有相当实力和野心的竞争对手。
有法国媒体认为,从2008年到2022年,中国与西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感受发生了深刻变化,天平很可能向中国倾斜。前法新社驻华记者皮埃尔·哈斯基现场观看了“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关注北京冬奥会后,他写了一篇题为《2008-2022:双奥运北京,不一样的世界》的文章,称“北京作为首个双奥运城市,令人印象深刻”。与2008年相比,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西方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美国总统出席了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却无缘冬奥会”。还有一些西方舆论在谈到中国14年的变化时,仍然夹杂着“中国威胁”等常见词汇,比如“2008年,中国将向世界证明自己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希望得到欣赏和认可;2022年,中国除了宣示自己的实力,别无所求。”这种内容显然不够客观。鉴于西方人这样看待中国的心态,英国剑桥大学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最近写道:“2022年不是2008年...中国并没有按照美国所期望和要求的方式西化。更糟糕的是,在美国相对弱小的同时,中国却变得更加强大。”
西班牙前驻美大使豪尔赫·德兹卡拉尔(Jorge Dezcallar)最近写了一篇题为《中国:事件与声誉》的文章,称“双奥运”的成功举办表明中国可以更快、更有效地调动资源,而不是像一些国家那样“把时间浪费在西方民主制度固有的无休止的讨论和程序中”。他写道:“中国举办这次冬奥会是为了声望和影响力,不是因为它认为自己需要证明什么(因为这一点在2008年奥运会上已经得到证明),而是因为它想通过举办冬奥会来展示自己目前的实力。中国新建了一些比赛场馆,改造了其他场馆,铺了路,种了树,用高铁线路连接了比赛场馆,控制了一些城市糟糕的空空气污染。中国展示了强大而自信的国家形象。”
“中国真的不需要向世界证明什么,因为它已经成功证明了。”埃及外交事务委员会成员、《金字塔报》专栏作家加巴拉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北京成为“双奥运城市”本身就表明了世界对北京和中国的信任。他认为,14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优越的制度、强大的组织能力和独特的中国好客。加巴拉说,北京正以自己的行动风格吸引着世界的羡慕和掌声,包括少数西方国家酸溜溜的羡慕目光,但这丝毫掩盖不了北京冬奥会的辉煌,影响不了中国软实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