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C和CPPCC“双还原”理论的热议
两会期间,“双减”不仅是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的高频词,也是百姓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
中国教育出版社数据中心监测发现,“双降”及相关话题一直占据教育热点话题榜前列。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发起的“两会调查”结果显示,在“双减”下,如何进一步解决课后服务问题,促进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最受家长和教师关注。
3月5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减负工作。
再往深里说,如何进一步落实“双减”工作,如何应对和化解一些挑战和困难?初春时节,在一年一度的“两会”上,围绕事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双减”话题,代表委员们集思广益,会场内外同频共振,谱写了“春天的好声音”。
如何通过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的学习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减负提质广受好评。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间比“双减”前明显缩短,85.4%的家长对课后服务感到满意。
与此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还很迷茫。本报“两会调查”结果显示,61%的家长认为“双减”后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太大变化,如何把握考试减少后孩子的学习情况,如何引导孩子提高学习效率,成为让家长感到焦虑的主要问题。
记者还梳理发现,如何在“双减”下更好地巩固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成为两会期间会场内外的热门话题。
“校外培训少,校内教育必须加强。”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课堂教学提质增效,通过加强教研、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培养教学能力、加强课堂教学考核等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减负绝对不是简单的减负。为了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学习,我们应该激励他们,增加他们的兴趣,调整他们的学习结构,改变他们的学习方法。”“双减”后,很多老师和家长仍然有“作业少,成绩差”的担忧。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北师大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在参观中国教育新闻出版署“两会E录”时表示,在“双减”下,更重要的是尊重科学,提高效率,减轻孩子重复、被动的学习负担。
作为引导学生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关键环节,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报“两会调查”显示,近五成受访教师认同“创新作业形式,减少简单重复作业”是减轻作业负担的最佳方式,但认为自己在作业分层和个性化设计方面的能力仍有不足。
3月8日,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刘珊娜做客中国教育报《两会夜话·双还原论》节目,分享了她多年来在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方面的心得。刘珊娜建议,在作业设计上,老师要敢于做减法,善于做加法,尤其要注意提前分类尝试作业练习,以更少、更准、更多元的作业帮助孩子实现能力目标。
“希望提供更多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学校空房间有限,儿童体育空房间无法保证”...“两会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课后服务普遍满意,对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的丰富也有较高期待。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业教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胡伟建议,加大专项投入,切实增强师资配置,加快建设各类优质、无障碍的学习资源平台,创新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教育一线的基层教师,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奉新县早霞镇柏杨教学点负责人支特别关注农村孩子。她说,目前农村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假期托管等方面存在短板,尤其需要填补音乐、美术、劳动等方面的师资缺口。
实施“双减”需要与教育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在调研中认识到,如果实施“双减负”的重点仅仅放在家庭作业和课后辅导的种类和模式的研究上,很难达到“整体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双减’背景下的改革路径,一定是基于办学脉络、整体推进的系统性变革。”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集团负责人、创新里小学校长也表示,在“双减负”下,学校和教师最需要改变的是人才观念。“原来老师更注重课堂教学,现在更注重课前、课中、课后学生成长的一体化设计。"
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红旗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双减”中作业的减少和优化,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都要与核心素养相比较。只有这样,“双降”才是旗帜鲜明、雄心勃勃的。
把握规律,如何解决教育焦虑
“‘双减’成了孩子的挡箭牌。每天在家做什么才能‘放飞自己’?”“孩子的计划不能独立完成,需要我每天提醒。”“考试少了。你怎么知道孩子学了什么,学了多少?”......记者在“两会调查”的问卷收集中发现,“双降”后,家长对家庭教育中自己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好仍有诸多疑虑,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网络热搜。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敏静强调,“家长需要教育观念的新启蒙”。他指出,目前一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学习是重视孩子教育的表现。但是,“重视孩子的教育,最好的方式不是送孩子去文化培训,而是多陪伴,多倾听,多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育才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裁高晨也强调,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理性的成功观,尽最大努力帮助孩子成功。
3月5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做客中国教育报《两会夜话·双减论》,吸引了十余万家长在线观看。孙云晓提到了北师大的一个项目,题为“你最需要什么?”调查显示,在18万中小学生的回答中,“有一个温暖的家”排在第一位。
“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不是把家庭变成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孙云晓呼吁家长们每天花一小时学习《家庭教育促进法》。“你会发现,这是一部充满温情的法律,而不是一部惩罚父母的法律。它教会父母如何理性地爱孩子。”
今年两会期间,两高的报告强调,要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促进“扔掉手的父母”依法带娃。很多家长逐渐意识到自己教育角色的重要性,但同时在能力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为此,高晨建议政府承担起重要责任,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民进成都市委主委杨建德也表示,建设和完善惠及所有家庭的教育服务网络,是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弥补家庭教育平台载体缺失、大力提高家庭教育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迫切需要。
“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在一些地区,家校合作的程度并不高。”“双减”实施以来,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韩平观察到,围绕协同教育,家庭、学校、社会尚未形成应有的合力。
如何让“协作”更有效?
韩平建议,学校应通过家长课堂、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合理的预期,从而规划出适合孩子成才的路径。
北京教育学院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吴欣欣在做客中国教育报《教育圆桌会》时表示,家长和老师在“我的孩子”和“我们班的孩子”上的立场存在矛盾,在协作中要注意换位思考,“通过沟通和角色互换,让家长和老师更好地了解对方”。
在同一场讨论中,青岛中学执行校长王正贵指出,目前家校协同推进的现实难点在于,不同家庭的教育诉求非常多样,家校之间缺乏一定的教育共识,难以形成教育合力。他建议,要促进家校共同教育价值观的建立。“家庭和学校是教育的伙伴,应该共同培养学生”。
创新与改革,如何激发教育的活力
“双减”给教师带来更多挑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在参观中国教育出版社《两会E问政录》时表示,“双减”明确要求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能力、课后服务能力、家校合作能力等。“这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从原来单一的‘老师’转变为全方位的教育,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虽然‘双减’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教师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承担起了这份责任。”王欢告诉记者。如何在深化改革、完善保障措施的同时,帮助教师直面挑战,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发教育活力,一直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
本报“两会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最希望得到的帮助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减轻教育教学负担;二是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怀,增强教师的职业价值感。
在两会内外的讨论中,加大财政投入、引入社会资源、开展数字化工作是促进教师减负的主要途径。
加大财政投入,既可以增加资金的“量”,也可以提高使用的“质”。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刘建议,建立分级财政支出机制,确保“双降”精准落地。她建议优化教育财政支出的地区分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并探索其使用细则。同时,优化教育支出档次,提高基础教育投入比重,注重教育支出的激励导向。此外,要优化教育支出的功能分类,逐步将教育投入从硬件转向教师内涵发展。
引入社会资源开展课后服务,既能减轻教师负担,又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说,要注意吸引和利用社会资源。他建议,学校可以积极与大学、培训机构、图书馆、少年宫、美术馆等社会资源合作。,形成以学校为基础、各方协同的课后服务供给新格局。
“长时间的下班时间转移,带来了教师精力分配的新困境。“在中国教育报《两会夜话·双减论》中,浙江杭州春晖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田冰冰表示,要加强教师群体时间管理的优化和引导。她认为可以借教育信息化的东风,进行数字化改革,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数字安全显然是学校提高课后服务管理和常态管理效率的基础工具。”田冰冰说。
除了减法,代表委员们还认为,在提高教师待遇、增加编制方面要做好加法,切实为教师“松绑”,帮助教师更好地回归教书育人的主业,增强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总体来看,中小学教师的非教学负担一直在减轻,‘双减’后部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有所增加。”全国人大代表、宁夏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党支部书记马恒燕建议,各地要对教师额外劳动进行支付,财政部门要优化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方案,在教师绩效工资中设立“课后服务经费”专项资金,按学生人数分配到各学校,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及相关人员的补贴。
“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张志勇说,现有的教师编制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中国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家要修订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充分考虑城镇化发展、学生规模变化、教育事业发展、中小学课程改革、高考改革、课后服务等因素,调整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提高中小学教师比例,适当增加教师总量。
北京三月十日电
《中国教育报》2022年3月11日第1版
作者:本报记者单良·张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