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14日电(记者王晶)往年“2.14”通常是情侣结婚的日子,但今年的情人节却鲜有冷淡。“从各方数据来看,今年的情人节明显不如往年火爆。”2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社会学研究室主任邹宇春在接受杨光记者采访时表示。com。
以一组数据为例。与2022年2月22日上海各婚礼中心预约“爆棚”不同,今年情人节2月14日遭到冷遇。近日,上海杨浦区婚礼中心主任吴表示,2月22日的预约人数已达到147对,是2月14日58对的两倍多。
为什么大家突然不喜欢“2.14”?
2022年2月14日,太原,新人们在民政局排队领证。(来源:CFP)
年轻人对婚姻的看法更加多元和成熟,对情人节的焦虑在减少
2022年2月22日,也是农历正月二十二,被网友誉为史上最“二”的一天。同时,因为“二”和“爱”的谐音,这一天也被称为最“爱”的日子,也成为新人领证的热门日期。
记者查询多地民政局官网时发现,2月22日上海、深圳、广州、武汉等地婚姻登记预约火爆,不少地方的部分名额早已提前满员。据此前报道,由于2月22日预约已满,郑州市金水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正在紧急加开。
事实上,“领证结婚”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他们通常会选择一个更“正式”的日子。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人口社会学讲师汀洋表示,这是由于传统婚姻文化中的吉祥数字,对婚姻有良好的意义,如“20220222”(农历正月二十二,星期二),更适合结婚。0220214(正月十四,星期一)包含很多“4”天,对很多父母和家庭来说都不是“好日子”。
然而,“2.14”热度的降低并不是唯一的原因。相比以往,“2.14”的冷淡背后,也凸显了现代青年的婚姻观更加多元和成熟。“‘2.14’天冷了也挺好的,说明社会真的多元化了,大家都变得更淡定了。就像每个人,不管是不是单身,都会参与到‘双11’的购物狂欢中来,所以我们不必为了过一个好的假期而去瞄准出乱子。所以来自情人节的焦虑正在减少。”邹宇春分析道。
不过,汀洋也表示,综合调查数据来看,现代青年的恋爱热情正在下降,尤其是晚婚青年,他们更注重婚姻的结果,完成人生的阶段性任务和家庭责任。“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爱情和婚姻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情人节是男女表达爱意、加深感情的特殊日子。相比于情人节鲜花、礼物、红包等的‘深情’。可以代表,现代都市的青年男女更渴望这种脚踏实地的婚姻归属感。”汀洋说。
恋爱中青年男女的现实困境:“不敢爱,怕爱”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21)数据显示,中国居民认为最能体现个人价值的第一项是“家庭幸福”,其次是“能够与周围大多数人和谐相处”,再次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个人能力强”。
所以,过去的“情人节焦虑”虽然在减少,但并没有消失。汀洋告诉记者,青年男女还面临一些现实困境,比如“不敢爱,怕爱”,在恋爱初期会面临恋爱消费的现实困境。
汀洋解释说,对于年轻人来说,谈恋爱意味着吃饭、看电影、日常消费等一系列“甜蜜的负担”。各种节日、纪念日的花式消费,在商家的推波助澜下,往往让他们“捉襟见肘”。
比如,情人节一直是各大品牌营销的“重要”日子,各种限制和预售极大地促进了当天的各种消费。鲜花、红包、限量礼品等诸多名目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却让恋爱男女“苦不堪言”。甚至为了一个“体面”的情人节,双方都早早开始精打细算,节省开支。这种消费模式大大增加了双方的经济焦虑。
不仅如此,不断上涨的婚恋成本也让很多年轻人望而生畏。根据汀洋以前的研究,从爱情表白到婚姻倾诉,青年男女的相识充满了各种金钱成本。这种交往质量和消费成本日益增长的婚恋观,疏远了青年男女的心理距离,也让单身男女对婚恋更加谨慎。
而“人财空”的预期风险在情人节这个特殊节日的高消费背景下被无限放大。
专家:爱与被爱不需要用节日来评判和验证
但无论如何,需要注意的是,邹宇春说,即使在当今这个高效率的社会,爱与被爱仍然是个人价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这种价值不需要用节日来评判和验证。
同时,她告诉Yangguang.com记者,频繁的人口流动、网络化的生活方式和性别秩序的重建,催生了现代社会亲密关系的脆弱性。“爱与被爱的能力是关键,提高爱与被爱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化解伴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强亲密关系的稳定性。”邹宇春说。
作为一名长期专注于婚姻家庭方向的研究学者,汀洋对此表示认同,认为爱与被爱的能力是维系亲密关系的重要方式。
她强调,对于青年男女来说,学会爱与被爱是双方从爱步入婚姻的必修课。在两性关系中,现代青年普遍痴迷于“被爱”,却缺乏“主动的爱”。希望对方为自己搭建一个“避风港”,而不是做遮挡风雨的“树”。
究其原因,汀洋认为,一方面是受网络上的爱情观、感情观的影响,比如“感情中谁主动谁就认输”、“自古以来,真诚多为消极,只有套路才能赢得人心”;另一方面,独生子女一代在父母的资源和关爱上是“独占”的,在出身家庭上更是“被爱”的,这使得他们需要以家庭为目标不断调整人格和性别的关系,承担起小家庭中“主动爱”和“被爱”的双重角色,实现家庭关系的良性互动。
记者关注到,目前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地的高校开设了婚恋教育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受到很多年轻人的“热捧”,甚至成为学校的“网络名人”课程,这也反映了现代青年对“恋爱缺失、如何恋爱、如何正确恋爱”的接受和探索。“婚恋教育甚至成为大学课堂的必修课,对提升当代青年爱与被爱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个必要的社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探讨。”汀洋说,我们都应该学会如何表达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