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多少年了(搞了13年的“双十一”正在降温?这些反思值得重视)

从2009年开始,“双十一”线上促销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与往年相比,今年“双十一”的热度有所降温,市场口碑更加多元化。一些反思的声音值得关注。

“双十一”原来的核心卖点是打折促销。五折极大地刺激了购买欲望,释放了消费潜力,激活了市场。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商家和电商平台的参与,“双十一”逐渐演变为一场盛大的购物狂欢。

价格是市场竞争的利器。适度的价格竞争可以激活企业间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倒逼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利共赢。然而,近年来,“双十一”的折扣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促销规则越来越复杂和花哨,一些平台和商家已经偏离了真打折、真让利的核心,变成了口惠而实不至的噱头,甚至是变相欺骗顾客的套路。在促销的热闹表象下,一些促销商品是否有折扣,折扣多少,成了复杂的“奥数题”。有媒体对一些平台、商家、商品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对比,甚至发现“‘双十一’期间的价格是全年最贵的”。

受到批评的不仅仅是价格。“双十一”从一些消费者“无脑购买”的时间窗口,变成了一些商家难得的“好机会”,为他们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大开方便之门。在销售高峰期,一些平台和商家的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对消费者明显不公平的格式合同也大行其道,增加了消费者的维权难度。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刷单、虚假评论、数据造假已经成为一些平台和商家“公开的秘密”。凡此种种,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与本应倡导的理性消费、健康消费背道而驰。

今年“双十一”前夕,市场监管总局向全国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下发了《关于规范“双十一”网络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中消协根据近年来的“双十一”消费维权舆情和消费者投诉,梳理出六点引起消费者注意。这些工作提示和注意事项是有针对性的,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相关问题的普遍性。

要实现网络促销活动乃至整个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就要纠正各种偏差和乱象,回归到促进理性消费、健康消费的正确轨道上来;也要通过不断创新,不断适应消费需求的新趋势和新变化。

双11是第几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经升级和多样化。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尤其是对于大量年轻的新生代消费者来说,简单粗暴的降价的边际效应已经在递减。半价价格战不一定科学合理,甚至可能损害行业未来的成长空,透支商家与消费者的互信,损害生产经营和消费的健康秩序。

事实上,百年老店和知名品牌,稳定而深远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不是价格,他们很少采取低价倾销甚至恶意价格战的市场策略。市场竞争的真正法宝是什么?值得更多商家和平台去研究和思考。

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给商家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90后”、“00后”这一代年轻消费群体崛起后,传统的市场需求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相对而言,年轻人更追求商品和服务的个性化、独特性和创意内涵,注重通过市场消费满足自己的精神、情感和文化需求。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商品服务本身不再是唯一的诉求,其所包含的符号、文化、精神、情感内涵等延伸价值,以及所带来的文化体验,变得越来越重要。除了价格,如何捕捉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更好的品质、更好的服务、更丰富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消费者需求,值得平台和商家付出更多努力。

主编:冯守彦文字编辑:冯守彦标题图来源:Tuworm创意图片编辑:向剑英

来源:作者:冯守彦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