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删除差评以后还能评价吗(到底要到啥时候,差评才不会是一个摆设?)





在文章开始之前,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还记得上一次给差评是什么时候吗?


说实话,虽然我叫标君,但是我不记得了。


因为现在无论是点外卖、打车还是网购,我都很少给差评。


原因不是你不想给,而是你不敢给。




“他们的网店刚刚开张。我的差评会影响他们的生意吗?”


“给个差评,外卖小哥和快递小哥一天的工资就没了,要宽容宽容。”


虽然有时候他们的东西和服务真的很一般。。。


但屏幕上即将被按下的手指,还是被慈悲心绑架,不听使唤。




至少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很多类似的“同情绑架”时刻。


看着汤洒了一袋外卖又是一记耳光,却发现外卖小哥气喘吁吁,电话里还提醒我一个新单要超时了。。。


心,就这样软了下来。


很多时候,消费者的差评权是被所谓的同理心和道德感剥夺的。




然而,即使你的心真的很软,软到可以一个人哭到天亮。


你还是会遇到不给差评还不够泄愤的情况。


淘宝删除差评

这个时候,害怕被报复就成了消费者不敢给差评的原因之一。




给网购商家一个差评,有的商家立马电话短信轰炸,骚扰威胁你删除差评。


除了上面提到的邮寄“纸钱寿衣”,差评师还听说过更骚的。


因为一个差评,店家甚至冒充买家老公的小三。。。一直给买家发短信,希望拆散他们的家庭。




可惜被骚扰的经历也一直是差评,商家甚至找到我的个人微博,直接写私信骂他。。。


包括外卖、快递等平台,类似的新闻和案件经常发生。


让人忍不住想吐槽:都2022年了。为什么写差评一定要担惊受怕?




总的来说,不管是出于同情还是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总之,今年的消费者没有差评的自由。




讽刺的是,在消费者没有差评自由的同时,平台下的商家、快递员、外卖小哥,其实都被差评束缚着。


少数恶意差评让一些商家和服务人员深受其害。




到处都有奇怪的人威胁不要帮忙扔垃圾不要包烟,给外卖小哥差评。还有专业的差评师,专门在电商平台敲诈。


小哥哥和小商人,往往是迫于生计,被恶意差评牵着鼻子走。




就这样,消费者怕差评,商品和服务商怕差评。似乎没有人能从中受益。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


差评师认为,除了社会上已经存在的一些不信任问题,平台不应该躲在这些矛盾的背后。


在目前的算法规则中,明显的问题是核弹“差评”的威力太大了。




这么说吧。比如网购,很多买家会直奔差评,因为除了少数恶意差评,差评大多是真的,买家只有认为差评可以接受才决定购买。


还有平台里店铺和产品的排名,会因为分数的高低而有很大的变化。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卖家怕差评,不惜返利、发红包,要求买家给好评。




比如在打车平台,差评会影响司机的整体评分,进而影响接单,而且由于差评并不常见,只要收到一个差评,就会在评分上与其他司机拉开明显差距。


所以说到底,差评关系到商家和服务商的利润,很难被修复,这就是差评存在的原因。


所以,消费者不敢给,骑手不敢拿。这个核弹一旦给了,就是大爆炸。




由于问题不是一年两年了,平台其实已经在尝试解决这个“差评问题”了。


比如两年前某电商平台尝试修改差评机制,直接把差评折叠成“感觉不好”“不好用”之类的词。


后来可能是因为觉得不太好,没有用,所以又改回来了。




某打车平台尝试过司机和乘客的互评机制,但差评对司机的影响似乎并没有太大改变。被司机评价很差的乘客,好像都能正常叫车,具体效果我们也不是很清楚。


很久以来,外卖平台已经有了很多尝试。为了防止消费者信息泄露,小哥收到了虚拟号码和匿名评论。骑手方面,美团也改进了差评等投诉流程。




最近差评师听说美团做了新计划,准备从激励机制上解决差评师问题。


具体多少路?和大家一起品一品吧。


这个被称为“服务之星”的激励体系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差评不再扣骑手的钱。




在过去,不同的分销合作伙伴的规则是不同的。不过就卖哥而言,差评一般都要扣钱。


当然现在不会扣钱,但不代表外卖小哥以后就可以随便砸了,比如疯狂加班,态度傲慢,收几百个差评的收入不受影响。


取而代之的是更灵活的评分系统,差评和超时仍会被记录,但不会再对骑手产生立竿见影的直接负面影响。


此外,这个分数可以通过交付、安全培训和模范事迹等方式加回来。


对于一些新骑手,以及在极端天气下的配送,也有免扣设置。




然后系统会根据分数给外卖小哥打分。


分数越高,服务星级越高,每单获得的奖励也越多。




美团解决方案的意义除了让小哥更加关注服务质量,还在于用积极的手段激励服务者,将原本差评给骑手带来的压力转化为后续提升服务质量的动力。


因为与过去的惩罚相比,新的激励制度是用奖励来调动积极性。


美国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曾提出“人性假设论”。他认为,在管理过程中,我们有两个关于“人性”的假设:


一种是X理论,认为人天生懒惰,要用严格的管理来督促人努力;


第二种是Y理论,认为人本质上是喜欢工作的,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动力,人就能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用这个理论来分析,过去差评和罚款制度背后的指导思想是X理论,所以倾向于用惩罚来约束骑手;新系统的背后是Y理论。我选择相信绝大多数服务提供者是敬业的,热爱自己的工作。只要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导和激励,我们的小伙伴一定会做的越来越好。




另一方面,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使用习惯并没有改变。相反,当差评不再直接导致扣费时,车友就能以更平和的心态看到差评,用户也能做出更真实的评价。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美团的这一波解题思路可以说是有所指。




最后,差评师想说的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消费评价的问题一直存在,说明差评师的问题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


所以,要彻底解决“不敢给差评”的问题,仅仅依靠平台的改变是不够的,最终还是要依靠全社会的参与来共同解决。


比如,如果由相关部门或协会牵头,打通各个平台的评价信息,为每个用户建立信用档案,估计会让那些经常恶意差评的人有所震慑,而那些不常差评的人会有更有说服力的差评。


同样,开网店,送外卖,送快递,跨平台跑网约车的人也是那么多。能有这样的跨平台服务人员信用体系吗?如果一个人只是偶尔在一个平台表现不好还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每个平台的服务都不好,那么他可能真的不适合服务行业。




当我们用更长远的眼光去评价一个人,而不是仅仅因为一个错误就否定他,这不仅关乎道德,更关乎理性。


因为保护服务人员不受少数人的差评,其实就是保护我们大多数人的差评自由。


谁都不想让差评难做,你说是不是?


毕竟,如果不能自由的做差评,好评是没有意义的。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