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慈善超市运营方案(慈善小超市,温暖大松江,18个网点覆盖全区)

慈善小超市,温暖大松江。松江目前共有18家慈善超市,包括17家街镇级和1家区级慈善超市。作为政府帮困的新型平台,这些慈善超市正在探索“请进来,走出去”双向结合的新形式,汇聚起民间点滴善意,流向需要帮助的人群。

慈善超市是以社会公众自愿无偿捐助为基础、借助超级市场管理和运营模式,为困难群众提供物质帮扶和志愿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上海市实行粮油帮困政策后,发放补贴卡、券给困难群众,再定点设置物品兑换点,其中一部分兑换点就是慈善超市前身。2017年,上海市出台文件,要求进一步扩大慈善超市现有覆盖面,并要求在发挥汇集社会捐助、促进扶贫帮困和提供志愿服务等基础作用上,结合区域实际创新发展,提高自我造血功能。

2019年底,松江各街镇慈善超市实现全覆盖。18家慈善超市的运营模式分为三类:由政府自主运营、政府与社会组织联合运营以及政府委托第三方运营。

位于西林北路377号的区级慈善超市,是一家全托第三方社会组织运营的慈善超市。店里主营服饰,5元一件的针织衫、10元一件的T恤衫、15元一顶的帽子、20元一件的卫衣,价格非常低。据超市介绍,这些全新衣物全部来自社会捐赠,服装厂老板捐出的库存产品,退休职工捐出的文化衫等等。平时也有市民拿来二手衣物,经过超市工作人员检查、消毒、清洗等环节,筛选出品相良好的冬装,不定期捐送给有需要的居民,或者组织捐往外省市贫困地区。

对于一些破损或者有渍迹的衣物,或者不适合捐赠的夏季短装等服饰,工作人员会把它们改造成环保袋、袖套、笔袋、背包等物品。多年来,松江“爱心衣救”项目已实现品牌化运作,吸引了大量社区手工艺品爱好者加入志愿者队伍,也实现了旧衣物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超市将义卖所得善款捐出,由民政部门折合成兑换券发放,居民可持券前往超市兑换所需用品。平日里,超市不时有居民进出,有的是社区困难群众,凭“爱心兑换券”消费,有的是普通居民,通过购买物品奉献一份爱心。除了接收居民的爱心捐赠,这里还负责与街镇接收站点的日常联系,组织慈善超市工作人员的培训,开展助老、助学等送温暖活动。

坐落于茸梅路600弄恒都广场地下一层、隶属中山街道的慈善超市,采用的是政府和企业联营模式。由于承担着粮油帮困兑换点的功能,超市特设了结账通道,持卡券居民不仅可以兑换到粮、油、米、面等传统物品,还能兑换其他商品,选择面非常广。

企业化理念融入日常运营,增添了这家超市的活力,在开展慈善活动时也更具影响力。每月,超市会开展一次让利活动,通过促销吸引消费者,并以此契机宣传推广自身的慈善公益身份。通过不定期举行线下爱心活动,超市凝聚起周边一批爱心人士,有志于公益事业的企业也纷纷加入,慷慨解囊,鼎力相助。

记者从区民政局获悉,18家慈善超市在去年疫情期间,共收到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捐赠的款物价值970多万元,向本地一线疫情防控志愿者团队发放口罩、消毒液等10万余件,同时向武汉支援了大量防疫物资。

目前,松江慈善超市的运营主体仍以政府为主,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度不高。传统的运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慈善募捐和帮困救助工作的需要。如何找到慈善超市的破局之路,探索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社会化运作模式,是相关部门正在思考的新课题。

■文 张小小 ■图 张小小

■栏目责编 秦天

■栏目主编 周样波

慈善超市策划运营方案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