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卫生、市场监管等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违法减肥食品的监管和查处,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消费者要增强健康知识和法律意识,不要盲目相信商家的虚假宣传,不要盲目追求减肥产品的功效。对于过度宣传减肥产品功效的产品,一定要慎重购买
□法治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孙天骄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雷
近日,上海铁路运输法院依法公开宣判被告人郭美美等人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最终以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被告人郭美美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20万元。根据法院判决,被告人郭美美等人在明知可能非法添加西布曲明的情况下,仍销售他人销售的减肥糖果。
早在2010年,我国就宣布停止西布曲明制剂和原料药的国内生产、销售和使用。然而,据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含有西布曲明等违禁成分的减肥食品仍在部分渠道销售,社交平台中潜伏着不少打着减肥旗号的“三无”产品。购买并使用了这些产品的消费者不仅没有减肥成功,等待他们的是一场人生灾难。
受访专家认为,政府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非法减肥食品的监管和查处,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电商平台要加强对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查,加强日常管理和检查,不给不法商家留下任何非法获利的空间空。
减肥食品含有违禁成分
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损害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孙云永远不会忘记一种名叫“私人定制植物肽”的减肥药,因为它差点毁了她。
2019年,23岁的孙云大学毕业时,她的身材很标准,身高1米63,体重116斤,但她并不满足。“那时候网上各种身材挑战,马甲线、人鱼线、反手摸肚脐,让我觉得自己的身材‘微胖’,想快点瘦下来。”孙伟说。
有一天,孙云偶然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张减肥药的宣传图片,上面写着“一包吃3到5斤”。这让孙云很感动,联系了电商。对方回答:“绝不反弹,不运动,不伤身体,想吃多少吃多少,保证会瘦下来。”
孙云立即订购了一盒30粒的药丸,价格为1280元。对方还推荐了瘦身霜、瘦身酵素、瘦身啫喱等配套产品,美其名曰“一起服用效果更佳”。经其推荐,孙云花300元买了一盒减肥酵素。
收到货物后,孙云按照对方的要求吃了一颗药丸。不久,她感到一阵剧烈的腹痛和头痛。“过一段时间后,我会有一段时间情绪很高,然后会特别抑郁,会莫名其妙的想哭,心慌,气短,发抖。第二天早上就吐了,一直恶心恶心。”
孙云要求电商反映上述情况。对方回复说这是正常现象,就是脂肪在燃烧,身体在适应,过两天就好了。如果实在受不了,可以一天吃半片,或者隔天吃一片。
在怀疑之下,孙云坚持每隔一天服用一片药。不仅症状没有减轻,而且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她整夜睡不着,心悸,甚至行为僵硬。“比如我会坐在梳妆台前一遍一遍的梳头,会漫无目的的拿着手机上下滑动。这些行为完全失控了,我父母看到后都吓坏了。”
孙云的妹妹孙青也服用了同样的减肥药。孙青当时身高1米70,体重120斤,但她还是想借助药物快速减肥到100斤以下,于是选择了和孙云一样的减肥药。
孙青服用减肥药的所有副作用10天,瘦了18磅。孙云回忆说,孙青虽然瘦了,但病情却异常憔悴:“整个眼窝都凹下去了,黑眼圈特别重,脸色蜡黄,一点血色也没有,看起来像是生了一场大病。”
两姐妹以为自己心理有问题,一起去看心理医生。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测试和咨询,心理医生告诉他们,他们的症状与精神疾病完全无关,可能是因为他们服用了含有违禁成分的减肥药。结果,孙云买了试纸,发现他服用的减肥药中含有西布曲明。
姐妹俩立刻停用了减肥药,但是已经两年了,减肥药的副作用还没有消失。孙青的体重一度增加到160公斤,他仍然不时感到头痛和心悸。孙云的体重也反弹了15磅。她不时遭受偏头痛、月经不调和大量脱发的折磨。
孙云曾经拿出减肥药的包装盒,仔细看了看。他竟然发现产品外包装上的“生产日期”被标注为“生产日”。“这绝对是‘三无产品’!第一时间没发现。”孙伟说。
28岁的刘晓洁来自湖北武汉。2015年大学毕业前,她多次碰壁。她觉得和自己160斤的体重有关,于是决定赶紧减肥。她开始吃女朋友推荐的减肥胶囊,断断续续吃了半年左右。
“这次吃减肥食品的经历对我的身体影响很大,伤了肝肾,现在还肾虚。人吃了药后明显发黄,脚后跟干裂。到了冬天,它们甚至会皲裂出血,疼得几乎不能倒地。月经也不规律。当年体检也发现了甲状腺结节。其实我之前身体很好,没什么小毛病。吃了那个减肥胶囊彻底毁了我的身体。”刘晓宇说。
家住北京东城区的张军今年25岁。她三年前通过电商购买了一款名为泰国减肥糖的产品。服用后,刚开始疯狂的喝水、上厕所,后来一整天都不想吃饭,也不觉得饿,还伴有贫血症状。“最糟糕的情况是,如果你低下头,再抬起来,你会感到头晕。”
后来张军在网上搜索这款产品,发现在原料列表中直接含有西布曲明。“那时候我太小太蠢,不会被这种非法添加成分的减肥食品骗了。”
违禁成分仍在暗线中流通
合法成分不能保证无害
孙云和张军提到的西布曲明是减肥药中常见的非法添加成分。
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义介绍,西布曲明是一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食欲的药物。虽然有一定的减肥效果,但可能会有高血压、心率加快等副作用,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早在2010年,中国就宣布停止在中国生产、销售和使用西布曲明制剂及原料。然而,仍有一些不法商家在减肥食品中非法添加西布曲明。
记者发现,目前购买西布曲明原料药或含西布曲明的成品药并不难。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以“瘦身”、“西布”、“瘦身”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均可在搜索结果中找到声称自己有“有货”、“进口货”的信息。
一个名为“减肥药代理”的社交平台拥有16000名关注者和69000个帖子,首页很多帖子都声称自己有可靠的货源。
有些用户的昵称很神秘,或者用谐音或拼音首字母来暗示“西布曲明”,比如“印度进口xb”、“西方小B”。有卖家直接曝光了白面类物品的照片或视频,称是“一手货源,欢迎代理商来谈”“了解”。
这些卖家非常谨慎。记者添加了一个网名为“AA一手厂家直销(纤体)”的卖家在线账号与其取得联系。
通过记者朋友申请后,卖家称既有成品又有原料,并发来大量药品图,称如果想做胶囊或爱丸,也可以做糖果包装。记者问“是不是西布”后,卖家立刻警觉起来,语音回应:“打字的时候不要提这个,听不懂吗?”
卖家甚至主动提出验证记者买家身份,查看记者的网络空房间。找不到线索后,卖家建议:“我觉得你不懂这行,所以不建议你直接买原料。你可以先用大宗产品,联系客户,等客户比较稳定了,再让我拿原材料自己加工。”
卖家说要带包装盒,一盒25粒卖98元,批发价另议。“前期投资不太贵。我们一般以298元或者368元一盒的价格卖给客户。”
除了非法添加西布曲明等有害成分的减肥食品,减肥食品市场上还有很多减肥颗粒、减肥酵素等含有合法添加剂的食品。但是,合法添加成分并不代表食用后对人体无害。
朱义告诉记者,市面上流行酵素等减肥食品,但如果想达到宣称的效果,马上减肥,可能会添加一些泻药,甚至芦荟、决明子等。以及中药中使用的大黄和番泻叶。长期使用还可能导致结肠黑变病。
“这是一种非炎症性疾病。有些人感觉不到。有的人会引起便秘、腹泻、腹痛、腹胀、肛胀等不适。目前认为变黑的肠粘膜息肉和癌变的概率可能增加。”朱义说。
这也意味着,无论是否含有非法添加的成分,过度依赖减肥食品减肥都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减肥食品的宣传无孔不入
在线销售的私人语音系统
虽然减肥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影响,但目前,这类食品的宣传无处不在,比如弹窗广告、社交平台推广、购物网站首页推送...
记者浏览一些网络平台的热搜时发现,在相关热搜新闻下,总有人在评论后悄悄转来说自己吃了一些减肥食品。
比如在某明星被警方举报的热点新闻下,一位名为“请叫我严巴巴”的网友评论道:“谢谢朝阳群众,你们的圈子真乱。那时候为了参加他的粉丝见面会,我天天喝减肥饮料,瘦了很多,变梨形了……”后来网友本人回复了这条评论:“减肥饮料是我前段时间用的,已经发到网上空!”
几天后,在不同的热搜新闻评论中,记者发现“端书同学”、“大叔侠”等多个账号都使用了类似的表述,来吸引人们对其宣传的“减肥饮料”的关注。
记者点开这些账号,发现所有账号首页最新的两篇博文一模一样,都发了三张一模一样的健身房照镜子自拍照,并配文称:“最近瘦了不少,同学聚会被赞,开心。”这些账号推荐的网络账号都是同一个人——一家名为“米米小贡桔8”的电子商务公司。
《Mia Mia Mia 8》的网络空房间里贴满了各种减肥字样,同时还配有各种商品零售的转让和收藏截图。她主打的减肥产品分为598元普通套餐、1100元特效套餐和1700元增强套餐。
这款电商推荐产品有自己的语音系统。
记者问她如何购买减肥套餐后,她发来一个问题列表,称想“根据具体情况看宝宝适合哪种产品”。问题列表中的问题包括:身高、年龄、体重、是否使用过产品、使用过几款产品等。当记者添加她不同账号的好友,填写完全不同的信息时,她推荐的是同一款产品。
当记者问“这样会不会对身体有副作用”时,他回答:“我们的产品是国家QS认证的食品级,100%无副作用。”
随后,记者在网上搜索中文商标后发现,申请人是浙江一凡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剂盒上印有商标名称“卡芙清”。然而,无论是“卡福之光”还是“浙江一帆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上,搜索结果均为“无”。
减肥食品电商的套路还体现在买前买后“变脸”。买一口的时候,一个“妹子”和一个“亲亲”,转完钱马上就变成陌生人了。孙云对此深有体会。她在见了心理医生,用试纸检测出非法添加的成分后联系了电商公司,发现已经被对方删除了。
孙云让女友再次添加该电商为好友,发现她已经改卖减肥奶茶了,但是网络空中的文案和图片还是原来的风格。
建立和完善联合执法机制
加强监管和处罚
对于减肥食品市场的乱象,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从消费者投诉来看,减肥食品市场存在虚假宣传、非法添加违禁成分等问题。
在他看来,一些商家为了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通过夸大减肥食品功效等手段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一些商家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减肥效果,甚至在减肥产品中添加违禁成分,严重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会扰乱减肥食品的市场秩序,影响行业的商业信誉,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陈音江说。
为什么这种乱象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任潮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消费者需求迫切,违法成本低,维权难度大。“卖家被发现后,一般会面临罚款和较轻的刑事责任,与销售产品的巨额利润相比,处罚力度不足。相比之下,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举证是个大问题。”
“相关商家要求消费者出示检验报告,证明产品含有非法添加的成分,但这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并不容易。”任潮介绍,更重要的是,网络销售减肥食品存在监管盲区,导致网络食品经营门槛低,对相关信息审核不严。
任潮还提到,为了躲避政府相关部门的检查,商家非法添加违禁成分的手段越来越隐蔽,一些“企业”甚至有专门的R&D团队研究添加剂;药店柜台上摆放的一些产品通常是合格产品,但实际销售给消费者的产品中含有禁用成分,这就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陈音江还发现,减肥食品的销售渠道越来越隐蔽。“以前主要是线下销售。无论是虚假宣传还是产品质量问题,相对更容易监管。现在大部分都在网上销售,有的甚至通过网络平台一对一交易。无论是平台还是监管部门,都很难将其纳入日常监管。”
对于减肥食品的监管,任潮建议,卫生、市场监管等多个政府部门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非法减肥食品的监管和查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减肥广告的夸大和虚假也应受到严厉处罚,市场监管部门可以责令经营者停止发布广告,并处以相应罚款。
陈音江表示,电商平台要加强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查,加强日常管理和检查,依托大数据技术开展研究分析。一旦发现平台内商家的虚假宣传或消费者投诉,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与市场监管部门保持数据共享,不给不法商家留下任何非法利润空。
“消费者要增强健康知识和法律意识,不要盲目相信商家的虚假宣传,不要盲目追求减肥产品的功效。对于过度宣传减肥效果的产品,一定要慎重购买。如权益受损,应及时收集相关证据,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陈音江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孙云、孙青、刘晓洁、张君为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