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客观规律。
企业就像天上的月亮,有盈有亏,无盈无亏。经济也是如此。有增长,有减少,有双增长,有双减少。也就是说,在经济中,有加减乘除。
万物的本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才能永恒。有增必有减,有增必有减。有时控制增加是为了避免减少带来的不利。也就是“去什么,去奢侈品,去泰国”。
经济也是如此。经济强劲增长之后,需要减速着陆,最好是软着陆。
因为不可能只加不减。在经济中,有时要增,有时要减,有时要乘,有时要除…
有时不会增加或减少,有时会既增加又减少。
股指的涨跌幅度最明显。工作期间,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加减法。股指涨了,“+”,跌了,“-”。在一定时间内,如果翻倍,就是“x”。从去年到今年,股指从1000点到6000点,明显是“乘法”规律。有“乘”就有“除”,所以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股指跌到三四千点是正常的。
今年,由于全球变暖、地区紧张局势、外国能源资源短缺、国内股市爆炸和高楼市,国民经济偏高,面临通货膨胀的危机。从人的因素来看,这种情况也与只关注经济中的“+”有关。
去年的普涨工资名义上是提低工资,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工资,而行政事业单位的涨薪比企业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大家气氛融洽,也可能是部分人拿计划给别人加薪而不给自己加薪的心理不平衡。
这样一来,工资总额增加了很多,给物价上涨带来了很大的推动力。
虽然提高企业退休养老金可以缓解国民收入差距,但单纯提高养老金容易形成“啃老”现象,因为绝大多数失业人员都在企业退休人员家中。
然而,“啃老”现象不利于国家发展,鼓励年轻人不劳而获。良好的成长氛围应该是自力更生。在一个好的社会里,人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在一些行业或部门,工资等收入比公务员高好几倍,比普通人高得离谱。缩小差距,逐步让老百姓的工资向更高的工资靠近,是不现实的。因为有那么多的失业人员和无薪公民,甚至会影响社会平衡。
要改善现状,工资改革的理想模式应该是用“减”的方法,把高工资和低工资降下来,把降下来的工资转移给失业者,增加就业。
这样整个国家的工资总额没有变化,也就是劳动力成本没有增加,但是社会经济的安全值增加了。
今年上海海关工作人员降薪开了个好头,不应该只停留在试点和实验。
工资不涨,物价降,可能会让社会更安宁,人民更幸福。
号称亚洲最赚钱企业的中石油,如果今年不提价,应该不亏。从财产权的角度来说,它属于国家政府,它最终将为全体公民所享有。赚的少了,可以直接让市民受益,降低通胀风险。
退一步,海阔空风平浪静。比如中石油、中石化不提高油气能源价格,但国企利润降低,出资人只需相应降低企业经济目标责任。这样企业压力不增,百姓和国家受益匪浅。从全国范围来看,财富总量并没有减少,因为企业减少的利润藏在了国民的钱包里,而国内的通货膨胀却失去了一个源头。
让他们涨价,然后从他们身上抽走资金,从上到下补贴某些行业或者低收入人群。显然是走了很大的弯路,效果并不理想。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博士说,中央给老百姓的福利,就像山上的甘泉,在山麓山林里一层一层采集下来之后,山脚下就什么都没有了。究其原因,在于众多环节占据了领地,在领地内创造了利益王国。
国家粮食储备,目的是为国为民储备,不是赚人民的钱。如果以正常的市场价格收购,以无利可图的价格出售,粮食价格肯定不会大幅上涨。
如果要抑制食品价格的上涨,可以一起加减。提高收购价,按市场价降价销售,然后粮价就不会大幅上涨。即使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出售,也是值得的。
国家直属企业要增要减,直白。如果不是直属州,就不应该增减。
如果以前猪肉零售价5元一斤,生猪收购价2.5元一斤,中间流通成本2.5元一斤。现在生猪收购成本已经到了5块钱一斤。这个时候中间流通成本不应该降低,猪肉零售价7.5元一斤。不能说成本翻了一倍,猪肉价格也要翻一番,10块钱一斤,甚至更多。
柴米油盐价格稳定,人民生活就稳定,国家经济就安全,社会就安宁。
在经济上,通缩没那么怕,通胀就怕。这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关系到人们的希望和幸福。
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虽然不多,人民可以承受,但却给人一种难以承受的心理感受。不断上涨的价格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打折扣。虽然价格只涨了一点点,但是期望值降低了很多。
物价稳中有降,让人觉得手里的钱越来越值钱,前景看好。随着物价的上涨,人们的钱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他们感到不安全。这样就形成了:买涨不买跌。而买涨的心态让价格涨得更厉害。
人的幸福大多在未来和明天。有希望,就有位置,就有希望,生活就会轻松一些。幸福不仅与物质条件有关,还与精神环境有关。
经济中的加减乘除不能只停留在物质层面,还要兼顾精神层面。
(十几年前的老作品)
摘自【楚牧:《天人合一的文化部落》系列】
【崔雯媒体常德站作品精选】
*常德市青年路9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