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刘巧嫣记者张蓉文/图
达芙妮专柜
杭州江城路世纪联华超市一楼。
张阿姨把购物车推了出去,购物车里有一大袋康师傅红烧牛肉面。散装玉米刚刚剥完叶子。她在一叠99元的凉鞋前停下脚步,拿起一双镶着闪亮水钻的露趾凉鞋。
没进柜台,没照镜子,前后才5分钟,张阿姨就决定拍了。
新鞋很快就被方便面和玉米抢走了。黑色的袋子上,“白色达芙妮”的字样很显眼,但很快就消失在拥挤的人群中。
这是邱周二下午开的第一单。这家超市达芙妮的柜台只有两个人,就是她和店长李华。
伴随着江城路店,目前杭州只有几家达芙妮店,其中有三家以上是附属于超市的,而为数不多的超过100平米的店铺,就位于距离主城区15公里的良渚。
这几天,李华和她的客户说得最多的,就是总部明确不撤柜,只撤中高端品牌。
超市周边的地块已经被拆,只剩下几栋老房子,显得有些落寞,就像曾经被S.H.E代言过,有自己专属广告歌的达芙妮品牌。很多人因为达芙妮的退出,突然回忆起自己的时尚和青春的记忆。在过去的30多年里,达芙妮经历了辉煌的起起落落,也一直在苦苦寻找生存之道,但最终还是与一代人的青春擦肩而过。
女生的第一奢侈品
达芙妮专柜
和大多数女生一样,何雪的时尚启蒙和达芙妮有关。12年前,她的第一双高跟鞋是达芙妮的“爆款”,一双坡跟鞋。
高中合唱比赛,她是指挥,可以穿西装,但是新百伦跑鞋和阿迪达斯贝壳鞋都配不上新买的白西装。于是,她向妈妈要了200块钱,趁着午休,饿着肚子跑出学校,打车去了最近的达芙妮。
在此之前,她只是在路上透过窗户看,从来没有踏进去过。他残雪不记得那天她试了多少双高跟鞋。最后,她选择了一款打折的黑色楔形鞋,鞋前有蝴蝶结。“黑西装端庄,蝴蝶结代表少女心。最重要的是它卖198,我手里的钱刚好够用。”何雪回忆道。
对于很多“学生党”来说,达芙妮每天200元-400元的价格,是不能随时消费的。打折季到来时,商店里经常挤满了人。
12年前,李华刚刚加入达芙妮,担任导购。每年季末,她都让店员穿上红色的衣服,让顾客在人山人海中一眼就能找到。
在网购还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达芙妮擅长营销。有S.H.E为达芙妮演唱的广告歌曲《月桂女神》吸引年轻女孩,有刘若英代言留住知性女性。作为中国第一代快消品品牌,达芙妮的门店遍布各大商业街,线上看得到,线下买得到。以每年800家店的速度,高峰期,达芙妮已经开了6881家线下店。
平均每年售出5000万双女鞋。2005年,达芙妮占据了中国女鞋近20%的市场份额,是一个妥妥的“C位”。
这份工作也让李华脸上有光。她还记得,在品牌巅峰的时候,她去坐公交车,几乎每个女生的脚上都穿着达芙妮。
几个不同时期的导购回忆,交易是那么轻松:每个顾客走的时候几乎都带走一两双鞋,业绩好的导购一天能卖出60多双鞋;即使是1000元以上的过膝靴也很好卖,每天3万元的销售额也会被导购认为“一般般”——除夕当天,杭州延安路旗舰店甚至能一夜卖出12万元。
每次达芙妮来新一季,李华都会疯狂地给自己和女儿买鞋。母女俩穿的鞋子几乎都是达芙妮的。
直到女儿大二那年,李华再次送鞋,被无情拒绝。
从“高跟鞋”到“平底鞋”
达芙妮专柜
改变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
李华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概和被女儿拒绝的时间差不多。达芙妮标志性的坡跟鞋和厚底鞋卖得并不怎么好,尤其是5CM以上的高跟鞋,让刚出道的姑娘们很不舒服,受到了冷遇。
在堆满杏仁饼颜色和蝴蝶结高跟鞋的柜台里,李华很难想象外面的世界已经变了。女生都穿裙子了,开始穿平底鞋和小白鞋,尽管李华觉得这样不太搭。
2012年,就在营收突破100亿,老板娶女明星,达芙妮如日中天的时候,疯狂扩张埋下的危机逐渐显现。
李华当时是一家街边店的店长,对面开了另一家店,卖类似的鞋子。李华不明白为什么两个达芙妮要同时竞争。
那一年,28岁的林加入了达芙妮,成为一名导购员。在延安路旗舰店只干了三四个月,就被提拔为店长。“因为新开的店太多,当时杭州有二三十家。”
达芙妮正逐渐进入一个不良循环:库存积压,需要快速扩张消化;但是,大量的商店需要更多的库存。达芙妮只能靠微调模具,卖基础款来延续必要的流量,以至于2015年,店里还在卖三四年前流行的厚底鞋。无法赶上日新月异的时尚,曾经的时尚偶像达芙妮从巅峰跌落,陷入泥沼。
清算所的达芙妮柜台。
达芙妮不想接受改变。2006年,电商迅速崛起,达芙妮与天猫、JD.COM合作,但很快,他们将业务重心转移到台资电商“耀点100”,自己投资,减少了与其他电商平台的合作。
现在,就像没人记得什么是“耀点100”一样,达芙妮走错了路,与互联网电商互损,业绩从2015年开始持续下滑。
曾经人头攒动、收银台前排起长队的达芙妮柜台,如今也不再红火。林回忆说,早在2017年前后,在电商的冲击下,租金高、客流量少的临街店铺陆续关停。
顾客和阿姨出超市有点困难
2018年,李华在达芙妮的街边店被拆柜,她被分到一家曾经是“竞争对手”的超市门店。50岁以上的阿姨是每天打交道最多的人。
超市客流稳定,平时营业额在3000-5000元不等,周末有时能达到10000元,但也有烦恼。
几天前,李华刚刚办理了退货。一个大姐买了半年拖鞋,说穿滑脚要退款。李华反复向大姐解释,起初大姐坚持要买大一号的,但现在鞋子穿久了,影响二次销售,不能退款。
一开始大姐在店里吵架,后来去附近的红蜻蜓专柜和化妆品店投诉,惊动了超市经理,最后劝她回家。李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争论。她已经看到去年买鞋今年降价找她理论了。她也习惯老太太们一天问一次价格,就是不买等着降价。
前几年有老顾客从萧山开车来买鞋,一次买六双,但这样的老顾客越来越少。李华偶尔会恍惚,回想起自己忙得接不到公司订单买鞋的日子。现在,没有这样的名单。
有时候,达芙妮的柜台还是很忙。
有时候,达芙妮的柜台还是很忙。
2019年,延安路旗舰店也关闭了。林干脆和几个合作伙伴签约,统一在杭销售达芙妮。达芙妮,曾经是时尚女鞋的代名词,现在已经不在大型商场了。林坦言,“少则七八万的月租,达芙妮都撑不下去了。”
"傅直抖起来",达芙妮试图改变
从杭州主城到良渚的王勇孟了坐地铁近一个小时,张丽华直奔二楼的达芙妮专柜。这家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店,是目前杭州最大的达芙妮专卖店,店长是张丽华的老熟人杨阿丽,是通过买鞋认识她的。
做了十几年私人美容顾问的张丽华今年41岁,买了十几年的达芙妮。但去年年底,她常去的宁波达芙妮店不见了,比自己小5岁的杨阿丽被调到杭州当店长。
在杭州出差期间,张丽华特意去拜访了达芙妮,购买夏季鞋。亮紫色尖头细高跟鞋、天蓝色法兰绒细高跟鞋、亮片尖头细高跟鞋、方头凉鞋、浅绿色平底凉鞋、圆头休闲鞋...在货架上几百个五颜六色的款式中,张丽华徘徊了两个小时,一次买了六双。
张丽华一次买六双鞋。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每个季节,她都会走进达芙妮的柜台,“我经常一次买很多。每次去都能挑到自己喜欢的鞋子,一年至少会买三四双。”
“上班一般穿短跟时装鞋;穿高跟鞋配礼服出席晚宴或重要会议;下雨天的凉拖。”从事美容行业的张丽华爱美,对着装也有要求。她会尽力为不同的服装和场合搭配合适的鞋子。达芙妮成为她多年的选择。“款式多样,稳定实惠,我只花了一千多块买了六双鞋。”
常年在浙江各地跑,张丽华说自己花在鞋子上的钱很多。"大多数一双鞋只能穿半年."达芙妮还是性价比高的选择。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丽华买的达芙妮的鞋跟越来越低,也不再向身边的人推荐达芙妮。只是“撤回来我会觉得可惜。”
杨阿里把张丽华拉进了一个聚集熟客的微信群。在这200多人中,大部分是和他们一样的“70后”或“80后”。“90后00后,达芙妮的风格可能太老套了。”林和李华也能明显感觉到年轻顾客的流失。他们认为有市场的变化,也有消费观念和时尚审美的变化。
这几年款式设计变了。
“今年受疫情影响,整个市场都不好,业绩只有去年的50%。”对于达芙妮此刻的孤独,林既惋惜又失望,但她也不断地鼓励自己。总会有转机的。“我们不能决定产品的开发,我们只能改进服务,尽力留住客户。毕竟达芙妮还在坚持。你看看李宁,不是从关店潮中起死回生了吗?”
在李华的货架上,超过30年历史的品牌达芙妮的面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爸爸鞋”和凉鞋多了起来,“国民时尚”的帆布鞋摆在最显眼的货架上。
这个系列的名字叫《扶摇直上》。
(李华和林是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