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芙妮产地(别了,达芙妮)

达芙妮用了十年的时间,从少女必备的金钱到乡村交际花风格。

曾经,“爱上她,爱上达芙妮”,“美不打折,美百分百”,达芙妮曾经俘获无数少女心,成为“女鞋之王”。在巅峰时期,mainland China每卖出五双女鞋就有一双达芙妮。近年来,我们看到了中国鞋王的集体衰落史:富贵鸟破产,达芙妮巨亏,拉夏贝尔负债累累,百丽、红蜻蜓、星期六也纷纷关店。8月25日晚,



80/90后的记忆里,商业街的店里一定有一家达芙妮。最快的时候,从2008年到2012年,达芙妮每年新开门店800家,分布在一线到三线城市。到2012年,达芙妮拥有7000家门店。

经营策略是惯性,品牌红利,加盟店的疯狂涌入,达芙妮进军实体门面的脚步停不下来,如果不行,就是把市场让给对手。在大赚一笔的时候,谁愿意花精力去研究市场的变化?

当达芙妮一头扎进实体店像猛牛一样扩张的时候,时代逻辑变了,大变了,特变了:潮流时尚瞬息万变,消费偏好变幻莫测,零售渠道被颠覆,租金依然僵化...最重要的是电子商务的出现。

达芙妮是哪里的牌子

几年前,一方面,2009年淘宝“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悄然启动,2012年唯品会上市,2014年JD.COM上市,电商砍掉无数成本...另一方面,综合商城加速出现,提供吃喝玩乐购一体化解决方案。街道门面越来越“空”,达芙妮两头被挤。

在电商这条路上,达芙妮尝试过。我们前期和JD.COM、唯品会都有合作,2010年和百度战略投资了一个叫耀点100的平台,开创了“网购+门店提货”的模式,自信地结束了和其他电商的合作。2012年,“耀点100”倒闭。

此后,达芙妮再次尝试拥抱天猫等电商渠道。然而短短几年,同类竞品层出不穷,电商门槛很高。达芙妮没有这样的机会,更何况是互联网的基因。

停一会儿,你就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甩下去,因为这是一条“高铁”。

定位

“我穿,所以我在这里”,品牌必须能够代表消费者,甚至是话题性的。今天的消费者对价格不那么敏感了。为什么鞋子这么热?材料比黄金桂的好吗?背后应该有故事,有个性。

达芙妮这种讲不出新故事的“流行鞋王”,自然入不了90后、00后的法眼,更别说消费早已升级的80后,不可能再“撞鞋”了?

达芙妮不是没走高端路线。他们邀请了国际顶级设计师,创造了限量款,提出了“颠覆”,创造了精彩的线下节日。

但是,一旦“流行鞋王”的印象占据了用户的心智,过去的护城河有多坚固,它就会多么残忍地反咬你一口。

达芙妮更多的是走低端路线。他们用低价和促销来吸引顾客,比如广告“99元一对”和“买一送一”。一旦成为低价的代名词,爱面子的女生就会默默转身。最近特斯拉为什么拒绝低价收购一些平台?甚至不惜打官司,因为品牌要有格调,不能随意降低。

达芙妮在高低之间左右为难。

事实上,近年来,以日本服装品牌优衣库为例,它已经打开了大门,线上线下市场肆意扩张,几乎每个购物中心都有。优衣库高端?每个人都买得起;说是低端?而且质量和设计都很好,让低价成为了高格调。总之定位准确。

某种程度上,不是消费者的口味变化太快,而是达芙妮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即使她想换一两次,也还是在挠靴或者半途而废。

反射

达芙妮的转型还没有摸到门道,或者说暂时看不到转机。这是所有中国传统鞋业遭遇的同样的转型困境。

一个对比是,达芙妮的实体店在疯狂扩张的同时,风格设计却越来越老气和土气。女鞋,一个包包怎么能打天下?达芙妮在战略方向上忽略了一件事。

即使目标是规模和数量,也没有做好,整体管理水平仍然粗放,库存积压严重,价格体系混乱,质量问题普遍。规模、设计、精细管理都很重要。

另一个对比是,国内品牌深陷泥淖,但中国鞋类市场规模仍在增长,尤其是国际知名运动和奢侈品牌,获得了越来越高的溢价和稳定的垄断地位。丰富精彩的营销广告,受欢迎的实体店活动,创新的概念和设计...这些年来,国产鞋的王者几易其主,大牌鞋永远是世界上的那些。

规模重要还是品牌重要?很难简单判断。我担心的是扩张不能带来销量,低价也伤害了品牌。更何况国际品牌在中国和东南亚几个地方都有生产。原料都一样,只是换了牌子。

那么,实体店过时了吗?我不这么认为。我们看到,最近电商巨头JD.COM收购了线下实体店五星电器;阿里、美团等。已经涉足线下门店,盒马鲜生就是一个例子;在VIVO和OPPO线下,小县城攻城略地的时候,小米也大规模推出了线下体验店。到了一定阶段,就要融合发展。

主编:秦虹文字编辑:刘璐标题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向剑英

来源:作者:央视评论员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