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果便利店加盟挣钱吗(便利店混战低线市场)

野兽出版社

广阔的低线市场变得拥挤,一场"混战"已经开始。谁能抓住“小镇青年”或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作者/薇薇安ID/灵寿客

▲这是灵兽的第1122篇原创文章。

每天上班,从小区走到公司大楼,就一公里,今天要经历两个,一个罗森,一个陈科,一个全校。

这是湖北武汉一位白领的上班方式,至少经过了5家便利店。通过高德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武汉这个二线城市有近2000家便利店。白领空松垮的肚子支撑着便利店的生意。

罗森、全家、7-eleven日本巨头进入中国已经二十多年了。他们开拓了中国的便利店消费市场,催生了美宜佳、今日、苏果等本土便利店品牌,推动中国便利店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

线下零售市场经历了疫情后的下滑,但便利店市场可以称得上“毫发无损”。



根据贝恩的报告,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快消品支出从第三季度开始逐渐放缓,整体增速同比下降0.8%。杂货铺等线下渠道的销售额都在下滑,而便利店是唯一的例外,继续保持稳定的销售额。

在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中,玩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在一二线城市,便利店市场日趋成熟。大盘低线行情吹响了战争的前哨。

罗森、7-eleven和全家都在寻求在三四线城市扩张的机会,努力适应市场。

来自二三线城市的本土玩家也在大本营之外扩张。一步步蚕食低线市场,从最早的南京、太原等二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

今天重点说一下三四线城市。在安徽等地,罗森领先一步。今年1月底,他们甚至进驻湖北某县级市,拓展县域市场。

在下沉的同时,美宜佳也在打入一线城市,进入日系三巨头的大本营北上广深,模仿日系玩家的模式。

广阔的低线市场变得拥挤,一场"混战"已经开始。谁能抓住“小镇青年”或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1

谁在沉沦的市场里偷偷摸摸?

2020年上半年开始,罗森、7-eleven等外资便利店品牌开始向二三线城市下沉,甚至向四五线城市下沉。

罗森的战场从汤山、芜湖、南通开始,还收购了彩虹之上维沃、四川WOWO便利店等本地便利店,布局更多地区。

这已经不是外资便利店品牌第一次开始下沉了。

2004年初,日本三大巨头之一的全家在中国一步步扩张地盘。成功进入苏州、无锡、杭州等二线城市,但未被南京接纳。

南京本土品牌苏果和苏宁坚守阵地。直到现在,南京都没有全家。

同样,在2018年,以销售关东煮、饭团等生鲜产品为代表的7-eleven瞄准了二线城市武汉。

2019年在武汉各热门商圈沦陷,但截至2022年2月12日,高德地图显示,武汉只有9家7-11。早在四年前,武汉本土品牌今日门店数量就突破了300家大关。

南京有“苏果”,今天称霸武汉,太原有唐久和胡锦...当外资品牌还在攻占一线城市时,这些本土玩家已经在广阔的低线市场占据了先机。



早在1996年,当罗森在上海开设第一家门店时,唐久就将便利店的模式引入了陕西。南京便利店市场的开创者是1999年在三牌楼街开业的苏果第一家便利店。

早些年,大多数地区玩家都停留在当地。他们可以保留一个城市和一个游泳池,但很难扩大他们的领土。然而,这种状态早已改变。

唐久和胡锦继续下滑。在整个山西省,他们的门店不再局限于太原,还下沉到山西省大同、朔州等其他7市30多个县城市场。

如今以湖北武汉为基地,驻扎在湖南、河南、广西、海南四省37个城市。2021年6月,今日在海南开了6家店,目标直指海南省三线城市海口。同月,今日进入安徽市场。2022年1月底,今日进入湖北省直辖县级市仙桃,开设第一家门店,继续拓展县域市场。

其中,始于广东东莞的美宜佳,在拓展张之路方面走得最远,现已形成广东、华中、华东、华北、西南五大发展区域。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21年中国便利店百强榜单,截至去年12月,美宜佳拥有22394家门店,而外资便利店之王罗森拥有3256家门店。



仅在湖南,美宜佳就进入了衡阳、娄底、湘潭、益阳、岳阳、株洲等多个三四线城市。

这也意味着区域玩家在覆盖二线城市的基础上,还在拓展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市场,企图下沉,下沉,再下沉。

相比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便利店依然保持高速发展势头。由于租金和人力成本持续高企,门店资源日益稀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一二线城市便利店的经营压力在空之前巨大,而部分三四线城市成本较低,竞争压力较小。

部分三四线城市居民消费水平虽然落后于一线城市,但处于快速提升阶段。同时,低线城市的消费者生活节奏较慢,消费者有足够的时间享受便利店的就餐场景。

大量有闲有钱且正在消费升级的年轻人,也使得低线城市的便利店市场发展相当大空。

东莞就是典型代表。21世纪经济研究院数据显示,东莞是全国人均便利店数量最多的城市,平均每1242个东莞人就有一家便利店。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数字分别为8889、3769、2803和1731。这意味着东莞人均便利店数量是北京的近7倍,渗透率甚至超过日本平均水平,美宜佳起源于东莞。

如果说外资便利店更擅长占领商圈和办公区,那么今天的唐久或美宜佳就是典型的本土便利店模式,产品结构包括生鲜、包装食品、饮品、日化清洁等品类。



为了满足本地化需求,将提供替代服务,如今天出售Regan面条,唐久提供支付天然气和有线电视费等服务。

便利店根据选址一般分为交通型、商业型、社区型三大类。在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先进的一线城市,前两者占比更大。比如罗森的选址策略是,进入一个新城市,首选人多的商圈,或者以办公区为中心,主要针对25-35岁的高收入上班族。

在二三四线城市,便利店的选址更注重社区。相比办公区,便利店更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急需,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服务人群不再局限于年轻人,这是他们区别于罗森的优势。

然而,当美宜佳以这种方式大规模登陆三四线城市后,日系巨头罗森、7-eleven、全家也开始了更强的进攻。

2

“罗森”继续绕着

罗森,7-eleven,全家,跑马圈地的野心不减。

在他们开垦一线城市的岁月里,上海、广州、深圳的便利店市场已经成熟了上亿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8年发布的报告显示,除北京外,一线城市的便利店市场已经接近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要想继续发展,需要保住大本营,同时开疆拓土。

一个多月前,7-eleven在厦门开了三家店。不久之后,罗森全资收购了成都WOWO便利店;近日,据《第三眼零售报》报道,华人之家CEO魏一行分别赴湖北、江西考察,与今日便利、居家便利进行了接触。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二线城市都有便利店发展的土壤。《零售老板内参》中提到,2018年7月至2020年,罗森在合肥开店64家,但由于GDP和城市发展本身的影响,合肥门店营业额普遍低于南京。

随着日系三巨头在中国的扩张,已经饱和的二线城市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战火硝烟正在向更加下沉的方向蔓延。

2020年8月8日,当中国中部小城芜湖还有点热的时候,罗森连开6家店,仿佛在宣布便利店不再是一二线城市的专属——这是日系三巨头首次进军三线城市。

在游客日渐减少的芜湖中心路步行街,罗森的落地被认为是一个有力的背书。开店第一天,年轻人排队抢购,货柜早早就成了空摆摊,人气惊人。

2020年10月,7-eleven湖南市场宣布开放加盟注册。这比2021年4月逐步开放加盟的原计划提前了半年。



日本三巨头也经历了短暂的观望期,面对下沉的市场,一块未开垦的土地。2018年,罗森宣布进军芜湖,但开店计划搁浅。直到两年后,芜湖人才迎来了第一只罗森。

直到现在,罗森便利店已经进入安徽芜湖、马鞍山,河北唐山、保定,海南海口,江苏南通等三四线城市,敲开安徽、河北、海南等市场的大门。

在提到河北市场的发展时,罗森中国区总经理三宅三越曾表示,“现在罗森在中国有3000多家门店,但我们看重的不是门店数量,而是所在城市的市场份额。罗森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城市入住率能达到10%,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入住率要达到26%。”

然而,由于本土玩家的竞争,罗森的“围攻”看似艰难,但令人惊讶的是,当他们慢慢进入低线城市时,仍然会引起轰动,仍然会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大量的热搜。

相比本地便利店,罗森更像是升级版。除了今日等少数模仿日式便利店的品牌,美宜佳等品牌更像传统食堂。

24小时开业的特色也让罗森在三四线城市找到了一席之地。由于基本生活费用较低,低线城市的消费者对夜间经济有着强烈的需求和购买力。

罗森要想抢占城市,提高市场份额,开高质量、集约化的店,可以发挥供应链效应,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在低线市场,本土玩家有先发优势,如何突围仍是罗森的难题。

3

便利店“大混战”后的格局

竞争加剧,盈利困难,可能是便利店玩家短时间内无法逃避的问题。

日本三巨头沉没的时候,也把自己的便利店开到了本地玩家的家里。不仅如此,罗森还开起了社区店,抢本地玩家的生意。

早在2021年8月,罗森中国就宣布在拓展新市场、继续开店的同时,加快社区店布局,在门店布局、品类突破、服务等方面进行调整。在此之前,罗森的许多商店都位于社区周围。



另一方面,本土球员如美宜佳,今天,胡锦正在下沉和攻击。美宜佳早在三年前就进入了上海,当时在苏州设立了华东总部,试图将门店扩散到江浙沪。近日,美宜佳便利店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也提到,美宜佳2022年的发展战略之一是从一线到五线发展全市场。

到目前为止,便利店市场不存在寡头垄断,但市场集中度较高。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报告,2020年,市场CR3的便利店数量将为36.4%,CR5和CR10的差异约为40%。从销量来看,CR3的市场集中度为44.02%,CR5和CR10的市场集中度分别为54.61%和66.78%。

随着玩家店铺的大规模扩张,便利店市场日趋饱和,未来可能会出现“混乱”的局面。

目前国外便利店玩家大多采用加盟模式进行扩张。《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显示,当时国内近四成企业尚未开放加盟,而日本便利店品牌罗森、福美来、7-ELEVEn的数量分别达到95%、97%、98%。



比如罗森在中国的加盟模式分别是“大加盟”和“区域授权”。两者都需要在罗森供应链物流覆盖的区域得到支持,总部也会在商品运营、店铺建设、发展视角等方面提供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加盟模式对品牌形象的威胁。

美宜佳等本土品牌也开启了加盟模式,尤其是美宜佳在加盟模式上一直在扩张,加盟店数量相对较多。

从门店数量来看,美宜佳的门店扩张迅速,门店数量领先于国外品牌,但在品牌效应上仍落后于罗森。

罗森的软实力很突出,对年轻人的影响很大。除了日本文化对关东煮等产品销售的影响,门店的装修风格、服务质量、商品结构也是受人喜爱的。

苏果便利店加盟

罗森的商品结构主要可以分为:第一类,快餐和生鲜,包括盒饭、关东煮、面包等,且多为自有品牌产品;第二类是加工食品;第三类是非食品,包括日用品。生鲜不仅是爆款产品,还因为毛利较高,可以帮助便利店大幅提升盈利能力。

一些本土品牌,如美宜佳,还没有销售盒饭、甜品等生鲜食品,也没有开发自己的产品。

中国本土品牌没有长期的经验积累,玩家想要大规模扩张。除了品牌效应,他们还需要供应链、运营等硬实力。



国外玩家更突出的是硬实力,比如进销存管理系统、数字化服务能力、自有商品开发能力、物流供应链能力等等。

但是近几年本土选手也在强调竞技硬实力的提升,投入很大。在模式上,也是在模仿日式便利店。根据三眼的零售报告,美宜佳的经营模式之前在上海受到挑战,所以上海美宜佳选择了类似日式便利店的模式,单店投入高。此外,前期做了多项准备,涵盖产品升级、店面改造、人员储备等多个方面。

回顾便利店行业的发展,从快速扩张,到第一波玩家如全职玩家跟不上,再到一波本土玩家不甘示弱与洋品牌竞争,颇具戏剧性。

但故事到了这个地步,便利店市场现有的玩家依然没有迎来春天,依然需要寻找更轻便的商业模式,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新的故事正在被发现和验证。

便利店针对的是高消费群体,袁琪森林等新消费品牌一度将便利店的货架作为竞争重点,但玩家在保持与新消费品牌合作的同时,也可以引入更多的产品品类。

在寻求品牌合作的同时,也要打造自己的品牌,通过培养成熟的爆款产品开发能力来持续吸引消费者。

另一方面,生鲜产品正在被引入便利店。在扩大商品种类的基础上,性价比更高的生鲜产品也能达到引流效果。

除了以产品销售为主要收入渠道,便利店还可以探索更多的变现方式。比如,便利蜂已经开始和电影宣传员合作,作为新的营销场景。

目前便利店以线下经营为主,进一步推进线上场景,如家居业务、集团业务、直播业务等。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曾提到,便利店未来的销售结构将呈现80/20到60/40的比例。

便利店模式还有更多的创新空,等待玩家去探索。(灵寿传媒原创作品)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