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新兴产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学习贯彻新时期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孙夕龙(北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密集和活跃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格局,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为了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的历史趋势,系统规划了壮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涉及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平台和体制机制。同时,通过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促进壮族经济体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最终形成国内循环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其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每个时期都有基于特定技术的支柱产业,这些支柱产业源自前一个时代的新兴产业。追赶和超越现有技术路线之外的替代技术是技术和产业突破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替代技术通常会成为一种战略性的新兴技术。自工业革命以来,产业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第一次技术革命持续了近100年,第二次技术革命持续了约70年,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信息技术和工业革命持续了不到半个世纪。近20年来,一大批新技术迅速发展,形成了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改革。如果任何经济体不能及时跟上世界工业新陈代谢的步伐,它很可能很快失去其更新能力,导致长期工业衰退。总之,产业发展模式总是呈现为新兴产业的加速迭代过程,这就要求在发展现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提前规划未来的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构建新的发展模式中的基础作用

战略新兴产业与国标行业分类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先进的生产方式,对未来工业发展的质量、结构、规模、速度和效益具有长期、全面和决定性的影响。面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和日益激烈的国际产业竞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建立独立完整的产业链进而构建新的发展模式的重要选择。

新的发展模式强化了国内循环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建立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完整的内需体系。同时,要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通过创新驱动、优质供给创造新需求。因此,国内大循环必须基于国内“更强的创新、更高的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然而,目前国内产业链正是“基础技术和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人为控制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必须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独立、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带来的机遇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来自战略技术的应用。当前,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带来的机遇,创新发展战略技术,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首先,要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战略技术。进入21世纪以来,技术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及其深度融合,使得产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大规模融合和重组,继续推动新技术的迭代更新。《纲要》深刻把握本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的演进趋势,确定一系列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科技,布局相应的产业发展路径。一方面,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及其集成产品,如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布局产业体系新支柱;另一方面,选择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间开发、氢能、储能等大脑领域的前沿技术,努力孵化和加速一批未来技术和产业。此外,我们还应特别重视基础研究,通过原始创新实现战略性新技术的来源供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与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流期,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扩大差距的严峻挑战”,"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抓住机遇,直面问题,面对困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于创新,“新时期科技创新的先锋队”。

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从事基础研究和战略技术开发一般在短期内无法获得经济效益,存在巨大的失败风险,因此大多数科研机构和企业缺乏投资意愿。然而,一旦一项原始技术显示出良好的产业化前景,市场上往往会迅速形成多个竞争群体,导致大量同质化、低水平的重复项目,分散和浪费人员和财产,严重削弱研发效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立相应的国家创新体系,组织高效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项目。

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由政府、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和相关社会组织组成。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强调科技创新的全局性和长远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创新的作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既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重视政府的作用。首先,将方智慧集中到国家层面,制定覆盖整个行业、遵循技术和产业演进规律的总体规划。二是整合优化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组织各类研发课题、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前沿领域攻关关键原创领先技术。第三,要统筹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一流战略科技人才,带领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科学组织攻关。

《光明日报》(2021年9月27日,第06版)

资料来源:光明。com-《光明日报》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