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安徽省立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夏敏决定和同为医学生的法晓吴舟一起创业。
卖房产,注册公司,专门做航路产品的创新改造。
那是夏敏在安徽省立医院工作的第10个年头。此前,经过三年的外科轮转,他于2008年被分配到麻醉科。工作后,他会对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包括护理器械、麻醉用气道管理工具等。,还为一些改进的设计申请了专利。
当时我国的手术技术和器械基本与国际接轨,但麻醉技术和器械的发展相对滞后。以困难的气管插管为例。医生甚至需要跪着做。
“工具使用不当”是夏敏医疗创新的原因之一,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医生的“使命”。
"医疗器械,如果不是医生来做创新,那谁来做创新?"夏敏在接受卫生部门的专访时说。
在夏敏看来,只有医生最清楚医生需要什么,病人需要什么,临床痛点是什么。“你让别人换(设备),他不知道怎么换”。
这是夏敏创新创业的初心,但创业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即使你已经有了很多专利,但要把专利变成产品(样品),再把产品变成商品,并不容易。夏敏坦言,一路上“坑”太多了。
过去的自己欺骗了未来的自己
第一个坑是专利坑。到2016年,夏敏已经创业两年了,但公司仍然没有任何产品。
原因在于专利权。
早在2012年,夏敏就申请了名为“弱刺激仿生口咽导气管”的专利。本专利结合口咽解剖特点对传统产品进行了重新设计,可以减少插管时对患者的损伤和刺激。
夏敏认为这个装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所以图纸一出,他就早早申请了专利,没有考虑产品中涉及的不规则管芯能否量产。
事实证明,真的不行。虽然在制作样品模型时确实可以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复杂的管腔形状,但是采用传统的模具加工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更加经济可行。
然而,模具技术无法实现夏敏图纸中的不规则设计。
只有图纸可以更改。经过与模具厂的师傅反复讨论修改,可以制作出最终版本的设计图,但这个版本与夏敏当初申请专利的版本相差甚远,原有的专利权无法保护现在的产品设计。
夏敏不得不重新申请专利,但遇到了新的问题。根据《专利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新颖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不属于现有技术;以前没有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申请过,并且已经公开。
夏敏的情况正好属于“丧失新颖性”,因为他本人之前已经申请了专利,而这项技术属于公共技术,所以他不能再次申请专利。
“相当于自己前面的专利,挡住了后面的专利。”夏敏说。
我该怎么办?不申请专利是不行的。通过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员的反复沟通,他终于获得了一项“新”专利权,但宝贵的五年过去了。
哪里应该软?应该难在哪里?只有医生知道
第二个坑是原型坑。夏敏没有工科背景,这和中国的医学教育体制有关。
众所周知,中国高中生如果考上医学院,需要经过“5+3+X”(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至4年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才能成为医生。在这至少8年的医学学习期间,我没有涉及工程和材料科学等其他学科。
知识的“单一结构”让夏敏吃了大亏。
“第一个产品一共做了6套模具,前5套不能用。夏敏说,模具师傅根据产品结构设计模具。师傅做的模具之所以达不到与人体结合的要求,是因为师傅不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更软,哪些地方需要更硬,哪些地方不能有毛刺——这些都是临床医生能理解的。
如何跨越这个“医工合一”的关口,成为夏敏面临的又一个难题。当时他还不知道还有一个职业叫“机械工程师”,可以解决这类问题。他得自学模具知识,然后和师傅交流怎么开模,怎么分模,怎么放前模,怎么放后模...
“如果你没有这个(工程学)的知识基础,很难做出一个医疗产品。夏敏坦言,这是医生转化医学创新成果的难点之一。
在模具反复沟通、修改、再制造的过程中,不仅损失了时间,还损失了金钱。仅这些小模具在夏敏就要花费数十万美元。
那些一开始没想到的
事后后悔的关键事项
经过“专利坑”和“样机坑”,终于在2017年,夏敏研发的导气管产品有望投入市场生产。
这就涉及到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我应该申报什么样的医疗器械产品?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家对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ⅰ类医疗器械风险程度低,实行产品注册管理,ⅱ类(中度风险)、ⅲ类(较高风险)医疗器械实行产品注册管理。
“当时,根据法律法规,我们可以为该产品申报一类或二类。为了缩短产品上市周期,我们申报了一类医疗器械。”夏敏说。
事实证明,这是夏敏感到遗憾的又一个决定。
的确,产品投放市场不久,但收费是个大问题。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管理医疗器械价格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允许植入性医疗器械和少数特殊材料在医疗服务项目之外单独向患者收费;
二是低值卫生材料作为医疗服务成本的一部分,包含在医疗服务项目中进行包装和收费,不单独定价。
显然,在夏敏申报为第一类医疗器械的产品应按照第二种方式进行管理。
没有单独定价,就不能向患者收费。对于医院来说,只能算作科室成本采购,导致产品难以打开市场。
夏敏反思,如果早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做一些市场调研和评估,就可以避免这种棘手的情况——比如产品可以叫“口咽导气管”或“气管插管固定器”,哪个名字更好,更有利于后期的市场销售,前期需要做一个评估。
就医疗创新创业而言,仅仅结合医疗工作是不够的,还要结合“业务”。“不仅要考虑产品设计,还要考虑医疗保险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甚至支付方式。”夏敏对此深有体会。
医生创业有失去一切的风险
与夏敏相比,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中心副主任医师欧阳晨曦创业更早。
早在2009年,欧阳晨曦还在武汉协和医院工作的时候,就成立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2014年,公司研发的产品“小口径人造血管”量产,随后在2015年获得投资机构“加持”,获得2000万元A轮融资。
同年,欧阳晨曦转入阜外医院。除了医生的职责,他还担任阜外医院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负责医院的成果转化工作。
在外界看来,欧阳晨曦的创业经历看似一帆风顺,但在接受健康板块专访时,他却表示“医生创业有失去一切的风险”。
“科研失败了,国家不会逼你退钱(科研基金),也没人逼你卖房子还钱。但是作为企业,很有可能投入的钱就完全‘浪费’了。”欧阳晨曦说。
在他看来,创业者需要面对的最大风险是“银行停贷”。
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特别是2018年,银监会提出初步考虑实现民营企业贷款“十二五”目标(即在新增企业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不低于1/3,中小银行不低于2/3, 且三年后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占新增企业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但现实中,部分银行对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仍存在“停贷、压贷、撤贷、断贷”的现象。
“你先还钱,然后马上就能贷”是银行信贷员的常用语。听了这句话,有些创业者会选择向小贷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以及民间融资等渠道借入过桥资金,这样这类贷款的年利率通常极高,有的甚至达到30%以上。
“如果银行不给你续贷,你欠高利贷的钱怎么还?欧阳晨曦强调,医生创业一定要避免陷入这种融资陷阱,“非常危险”。
你怎么了?体制内的医生怎么下海?
虽然经常被称为医生创业圈子里的“老”人,但欧阳晨曦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想过创业。
作为我国外科领军人物邱发祖院士的关门弟子,欧阳晨曦前期长期专注于“科研”。
2003年,欧阳晨曦从德国留学归来,在武汉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工作。他选择了“人造血管”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人造血管可用于治疗各种血管疾病。当人体某一部位的血管老化、栓塞或受损,不能正常供血时,可以切除,换上人工血管。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造血管就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到了21世纪初,直径大于6 mm的人造血管已经普及,但直径小于6 mm的小口径血管的研制仍然是一个国际难题。
2008年,欧阳晨曦团队研发的小口径人造血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当他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后,慢慢觉得科研做到了“顶”,但同时他也发现,即使科研做到了“顶”,产业化成果依然会是零,因为实验室里的发明创造还不能直接应用到人身上。
“只有把(专利)变成产品,才能真正让患者受益。欧阳晨曦决定创业。
当时,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把引进海外科技人才作为谋求发展、推动创新驱动的重要举措,扶持政策陆续出台。例如,2009年,广东省对引进创新研究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的资助。
武汉也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欧阳晨曦的第一笔创业资金来自“3551光谷人才计划”。
然而,与政府的支持态度相反,大学和医院当时并不认可医生创业。
“他们认为你是个大坏蛋。”欧阳晨曦说。
“体制内的医生怎么下海?这是当时普遍的心态。在科研院所领导看来,产业化之路完全背离了学者博士之路。
不过让欧阳晨曦高兴的是,因为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医院虽然不支持他的生意,但也没有强烈反对。
来源|卫生部门
作者|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