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疗健康产业创新不断涌现,并发展成为最活跃的产业之一。36Kr见证并陪伴了该领域创新企业的成长,为行业带来了专业的声音。
为此,36Kr推出了“医疗健康行业周刊”专栏,将定期出版,从资本、政策、金融、新产品等多个角度为读者提供行业资讯。
请查看2月20日的医疗卫生行业周报。行业周刊包括本周36Kr创投频道报道的医疗健康领域的融资新闻,以及其他值得关注的国内外行业新闻动态。
投资融资
“秦昊医药”已完成数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近日,新一代抗肿瘤小分子药物研发企业秦昊药业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领城创投领投,主干道基金、潘一投资、国海创新资本等机构跟投,加入投资,老股东联想之星继续追加投资。郝跃资本是本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此轮融资将用于增加在R&D的投资,改善和升级内部R&D平台,丰富产品管道,并通过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积累核心技术。
36Kr推出|“秦昊医药”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推动核心管道临床发展。
“中经普康”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结直肠癌等疾病血清初筛企业“中经普康”近日获得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鸿润创投领投,中关村亓航基金、中关村协同基金跟投;方圆资本继续担任财务顾问。本轮融资主要用于推进大肠癌早期筛查产品的临床试验,推动三类证书医疗器械的商业化。中经普康成立于2016年。其创始人戴旭东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Rosetta inpharmatics(不久被默克以6亿美元的代价收购)和默克。
36Kr首发|“中经普康”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推动肠癌早期筛查产品三类证书的审批和商业化。
赛远生物完成新一轮近亿元融资近日,赛远生物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新一轮近亿元融资。本轮融资由吉峰资本领投,老股东昆仑资本超支。赛远生物专注于工程化多能干细胞(iPSC)向先天免疫细胞的分化和通用细胞药物的研发。利用本公司编辑的iPSC细胞分化为免疫细胞的方法,可以提供通用且易于编辑的细胞类型,在药物成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景域医疗”完成3亿元D+轮融资京医疗宣布顺利完成3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由红杉中国和高瓴创投联合领投,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京宇医疗是一家集R&D、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创新型高科技医疗器械企业。它深入参与了深度脑刺激(“DBS”)治疗领域,并引领了医疗用有创脑机接口的前沿探索。2020年4月,公司还获得由研创资本领投的D轮过亿人民币融资。
“布瑞科技”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深圳市步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春华创投领投,高乐资本跟投。此轮资金将用于其“人体呼出气体检测平台”诊断软件和耗材的NMPA注册、临床试验、医院市场开发和品牌建设。步睿科技成立于2018年12月,是一家专注于呼吸检测和疾病生物标志物研究的科技型企业。旨在通过对人体的呼吸检测,实现恶性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筛查,为各种代谢相关疾病的快速诊断提供辅助手段。
36Kr首发|传染病和癌症的呼吸检测,“布瑞科技”获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
项目以蚕丝为原料,研发新型丝素蛋白材料,“多向医疗”专注于生物医学组织工程修复最近一个“雪原尽头的骨科”热搜,让“骨科运动医学”这个细分领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运动医学一直主张以最小的创伤达到最大的功能恢复和结构修复,从而帮助患者回归运动。正因为如此,运动医学更注重手术的微创和精准;耗材方面,对植入材料的强度、生物相容性、可加工性要求较高。
目前国内运动医学领域的设备和耗材国产化率较低,几家创业公司专注于上游骨科耗材的材料和工艺创新。其中,成立于2020年的“互惠医疗”,在“丝素蛋白”这一创新材料方面有着多年的积累,研发了多种形态的丝素蛋白材料、可吸收界面螺钉、丝素蛋白可降解骨钉、3D打印软骨、生物补片、皮肤创伤修复膜(也称“人工皮肤”)等耗材产品。
据36Kr了解,多向医疗已获得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目前正在启动pre-A轮融资...
连接海外辅助生殖机构和C端用户,“HelloBaby生殖”订单量环比增长125%最近“2021年全国人口净增48万”的新闻上了热搜。统计局官员表示,育龄妇女人数、生育水平下降、婚育年龄推迟、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了出生人数。
在二胎、三胎政策下,国内辅助生殖行业也是火热的。在成立“HelloBaby Reproduction”(北京十六加科技有限公司),进入辅助生殖轨道之前,张桐华曾在余纯医生和企鹅医生担任重要管理职务,拥有丰富的互联网医疗营销和服务经验。
Hello Baby的定位是做海外辅助生殖医疗机构,做拥有C端用户的信息匹配平台。“就像房地产行业的贝壳、医美领域的新氧一样,我们选择了辅助生殖这个细分行业,做一站式的海外辅助生殖平台。”通过之前在全科医疗领域的经验,张桐华知道,只有做更多的服务,才能打通盈利模式。据该公司称,其海外冻卵业务线目前的季度订单量较上月增长了125%...
2022年展望生物医药:4万亿市场的“觉醒时代”去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世界处于动荡和变化之中。黑天鹅(新冠肺炎突变)和灰犀牛(全球产业链调整)出人意料。我们比任何时代都更需要呼吁在硬科学技术上取得突破:生物医学、瓶颈技术、新原料、疫苗等。,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在此背景下,生物医药作为技术创新最集中的领域之一,也在加速发展。根据2021年的市场趋势,36Kr总结了以下趋势:
首次融资迎来新一轮高潮:2021年案例370余起,亿元以上融资超过90%。小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和细胞治疗仍然是前三名的赛道,而生物制药上游,CDMO等。异军突起,备受青睐。其次,IPO波动:上半年和下半年是二级市场冰火两重天,外部流动性、同质化、集中采购等多重因素叠加,IPO到高潮时同时破纪录,跌宕起伏;再次,“买卖”提速:内外因素推动行业整合,买家有足够的子弹频繁出手,加速组合创新。今年,中国生物医药公司披露了100多项与创新药物相关的授权合作项目,包括“许可入”、“许可出”以及中国公司之间的相互合作;接下来,创新药迎来集中收获期:中国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至少批准了61个新药,其中进口新药36个,本土新药25个,也创下了国内多个“第一”的纪录,包括第一个RET抑制剂、第一个细胞治疗产品、第一个抗体偶联药物(ADC)、第一个MET抑制剂。最后,政策进入深水区[/s2/]:医疗创新有效配置资源和配套政策的大旗不倒,医保控费仍是主旋律。据此,36Kr预测,2022年,市场融资仍将保持活跃,只会更加理性,投资者会更加谨慎,融资周期会拉长。但高壁垒、大市场的优质企业仍将受到青睐,大鱼吃小鱼、跨赛道、跨行业转型升级的M&A整合机会将继续增加,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加强。对于企业来说,也要多储备子弹和干粮,修炼内功,提前预判,深化管道、人才、国内外市场的战略部署,提高抗风险能力...
编辑:邓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