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块就能做成大生意txt(编辑部聊天室 | Kindle要远去了吗?纸本书和电子书之争有输赢了吗?)

第022期主持人|林子仁

1月4日,有消息称亚马逊电子书阅读器Kindle大面积缺货,其淘宝官方旗舰店已经关闭。只有一款2019年发布的产品还在京东销售。COM自营旗舰店,其他产品全部断货。“Kindle将退出中国市场”的说法一时引起关注。据界面新闻报道,Kindle与中国出版商的合作仍在继续,并没有“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Kindle缺货的现象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背后的原因是芯片不足。然而,Kindle在电子书市场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却是不争的事实。电子阅读器本身市场规模小,增速慢,国内很多品牌如掌阅、阅文、JD.COM、当当等也在竞争。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八次全国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数字化阅读模式(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接触率。)是79.4%,这意味着我们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过阅读电子书的经历。然而,电子书市场并没有像科技公司预测的那样广泛地侵蚀甚至取代纸质书市场——许多调查显示,读者对纸质书的需求非常稳定。以上调查给出了一组数据。2020年,中国成年公民纸质书人均阅读量为4.7本,高于电子书人均阅读量(3.29本)。这就是Kindle销量增长乏力的社会背景。“Kindle是泡面神器”这种梗能深入人心,甚至被Kindle拿来做营销,也说明看电子书对很多人来说未必是“刚需”。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电子书确实有其方便实用的一面。在房价高企的当下,拥有自己的自习室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奢侈。如果他们能把所有的书都放在一个电子设备里,那该多方便啊。

但是,电子书的利弊,如何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如何改变知识生产、流通、消费的链条,永远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在这个编辑聊天室开始讨论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注意到的有趣的点。2010年,作家唐诺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了电子书的理想和困境。现在,他对电子书市场的观察是有先见之明的。在唐诺看来,电子书真正需要的是重度读者(比如学者、作家、媒体人)。这类读者理想的电子书是“人类所有的知识成果都可以藏在阅读器里”。但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大存储容量和检索功能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事实是,不爱读书的人不会仅仅因为把书换成一种媒介而爱上阅读,反而会被其他类型的网络资源分散注意力。此外,唐诺认为,大举进入电子书市场的科技公司实际上低估了出版业的复杂性。图书是一个古老而成熟的行业,利润非常稳定。在中国大陆,能卖出8000-10000册的书是可以保证的。出版这样的书是图书编辑的基本工作。唐诺的问题是,如果图书市场建立在少数读者的基础上,电子书市场的利润会高在哪里?

美国《新共和》杂志前主编富兰克林·福尔(Franklin Foer)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更加激烈尖锐。在《一个没有思想的世界》一书中,他猛烈抨击亚马逊和其他科技公司扰乱了知识的经济价值,严重伤害了报纸、杂志和图书出版商。互联网已经对知识产权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我们公司现在普遍存在下载盗版/未授权电子书的做法空),电子书厂商的做法也在固化某种“知识不应该有价格门槛”的刻板印象。在美国市场,亚马逊将电子书的价格定在9.99美元,远低于纸质书的价格。在福尔看来,这实际上是在暗示,生产一本书的成本在于印刷、储存和运输,而不是脑力、创造力和多年的寒窗。同时,由于亚马逊在线图书市场的垄断地位,它有能力对图书出版商施加压力,那些不愿意降价的公司成了针对读者的吸血鬼。

即使Kindle真的退出中国市场,上述争议仍将继续。作为读者,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看电子书还是纸质书?

潘文杰:小学的时候,我让同桌去他买《龙珠》的漫画店买《美少女战士》。那是第一次偷偷买书。同桌笑着从袖子里掏出少女漫画的那一瞬间,简直和鱼塘主一样帅。但是买了之后怎么放在家里,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我做贼心虚,反复把这本书挪到桌布下面,床垫下面,抽屉最里面。至今不敢问家里人有没有找到。中学的时候,我让朋友用压岁钱偷了《指环王》全集。朋友假装和我说话,轻轻把鼓鼓囊囊的袋子放在桌腿之间,好像偷偷联手交易大麻,让我难忘。这些偷鸡摸狗买书的场景,从我十年前买Kindle Touch到现在都没见过。谢谢你的电子书!

董:我以前喜欢看Kindle的开屏广告。每次看到自己从来不关注的新作,或者畅销的心理学或者社会推理小说,都会想打开看看。我买过很多Kindle推荐的作品,热衷于浏览热门榜单,今日特价,本月低价等等。偶尔偏离我的阅读兴趣也是很有趣的。我把开屏的广告和降价的消息当做欢快的阅读关怀,就像超市里散发的传单一样,传递着一种非常乐观的生活氛围。快来看!大降价!前阵子广告不见了,感觉有点遗憾。

从实用的角度来说,Kindle查找资料和做笔记都非常方便。写文章的时候,想不起来是哪本书。直接搜索关键词就可以跳出相关内容。对于需要搜索大量信息的紧急章节,不要用得太好。比如在汪曾祺全集里,余华的旧作也全部收录。边写边画线的功能很实用,然后就可以导出整个笔记本了。我对经典系列也很友好。Kindle上有好版本的免费或便宜的资源,比如简·奥斯汀,卢梭,马克斯·韦伯。我都是在Kindle上看的。还有很多杂志的合订本,科幻世界的合订本就是在Kindle上看的。还有很多中英文原版书。当观察区内没有信号等待接种时,可以翻翻洛阳伽蓝的记录。我明明有一些书的纸质版,为了方便记笔记和写文章也会买一个Kindle版本,所以Kindle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跨平台的文档管理器。

Kindle Unlimited(以下简称KU)也很有意思,这种借阅体验和小时候去图书馆借书很像,因为选择不多,所以只能通过书名大致猜测,但随便借阅基本都能有所收获。借书数量有限制,不能超过12本。否则只能先还一本书再去借,然后陷入艰难的选择。你应该归还哪本书?这也让人们意识到“书不借不读”。在电子资源如此容易获得的今天,借书阅读的效用被大大低估了。之后,库就不会走了。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喜欢四处寻找信息。我已经对Kindle产生了依赖。我还有一个专门用来看书的海信墨水屏手机,自带很多读者。我之前也在美国巴诺买过阅读器Nook,但是Kindle是书店和图书馆用的最多最全的。

徐鲁青:我对子琪提到的Kindle检索功能也有同感。毕业论文需要引用大量原文。当时Kindle一键导入笔记的功能救了我。那些被我堆在角落里的纸质书,黄纸上的蓝墨水真的很感人(会不会被说奇怪?),但是好久都没来得及一一打开。

有媒体称,Kindle最初的成功是因为它是一种文化身份象征,但实际上,Kindle与其他移动电子阅读相比并无优势。我承认Kindle最早在中国被视为文清的标配,人们会像现在炫耀壁纸书一样在豆瓣炫耀自己有一台Kindle Voyage。不过,尽管符号消费,我还是觉得Kindle比很多手机读起来容易多了。它没有弹出的app提醒,不太好用的触摸板也让我没有尝试点击这个点,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墨水屏和手机屏的对比就像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对比,呆滞,缓慢,移动。

Kindle也给我省了不少钱。必须可耻地承认,大学时在Kindle上看的电子书基本都是免费资源。我们专业课的书单极其广泛,图书馆的借阅资源极其落后。《玫瑰的名字》全校只有两本,从大一到大二都借,从《艾克生前排》到《死亡》。从学校借书是不可能的,也买不起所有的纸质书,所以只能考虑电子书的价格。这时候只要在网上搜索书名+电子版,免费的电子书资源就会找上门来,还会邀请你关注微信官方账号下载更多。我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大型字典,著名艺术家的全集,甚至昂贵的英文书籍和杂志。

有人猜测,盗版资源是Kindle在中国市场赚不到钱的原因之一:Kindle阅读器本身并没有太多利润,亚马逊希望通过盈利刺激人们购买Kindle,增加对电子书的需求,在知识服务上盈利。由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薄弱,许多读者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免费资源,不会选择在Amazon.com购买。



林子仁:每次我拿起Kindle,屏幕上会显示一个带感叹号的电池图标——表示我很久没有打开Kindle了。只有我一个人觉得Kindle不够好用吗?阅卷和翻页不够流畅,不习惯墨水屏。我用豆瓣阅读的次数比较多,豆瓣阅读的中文库也挺厉害的。更重要的是,画线或者做笔记都很方便。总的来说,我是坚定的纸书党。如果我做认真的阅读,我还是喜欢用手摸真书,翻页,在纸上写笔记。我已经有了自己的搜索信息的方法(在阅读时,根据重要程度,在非常重要的段落旁边贴上不同颜色的标签)。目前我对自己的阅读方法还是比较满意的。我基本上只有在拿不到纸质书的时候才看电子书。这也是为了保护眼睛。你不懂角膜炎(流泪)的痛苦。

陈家静:在我刚开始使用Kindle的那一年,我很愿意用它来阅读,但很快这种热情就过去了。Kindle确实有便利性,尤其是出门想带几本书的时候。Kindle可以减轻很多负担。它的很多设置也相当用心,比如护眼和高清的墨水屏,比如翻页的时候会有停顿,为了模拟真实的翻页感觉。但即使我这么努力的缩小和纸质书的差距,Kindle还是让我觉得不知所措。可能因为我还对着一个屏幕,屏幕本身就让人感觉很累,屏幕上的进度条不经意间催我加快阅读速度。况且,在忽略了装帧,抛弃了触感和质感之后,每本书看起来都几乎一样,这不免多少打消了我打开它们的冲动。

回过头来看,我用Kindle的那一年,恰好是我还在学校读书、跑图书馆的时候最勤快的时期,所以偶尔会借一下手里的纸质书,但同时也会在Kindle上买电子书留存。通过对比,我会发现Kindle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喜欢的简单的浏览器,并没有让我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如果我想读得更舒服,更享受,我还是会选择纸质书。另外,我也觉得电子书普及后,人们更容易陷入“买书如山,看书如屌丝”的境地。毕竟电子书更便宜不占空,也没有多买书的心理负担。反思完这一点,我又完全回去看纸质书了。实在不想细读的书,会谨慎放置。只有当我买不到纸质书或者只是简单的查资料的时候,我才会考虑电子书。

在网上和别人一起阅读会有“社交死亡”的风险吗?

林子仁:两年前,朋友向我强烈推荐微信读书,说新书上架很快,经常给用户免费读书卡,因为是花钱开拓市场。我下载了随风读书的微信,体验还不错。只有一件事劝阻了我:为什么要把读书当成社交场景,要让微信好友知道他们的书架上有什么书,在读什么书,读过什么书!看到微信在隐私选项中允许用户将真实书架更换为“人体双书架”,似乎有着同样烦恼的用户并不少。

潘文杰:如果不仔细研究这个平台,还是有风险的,因为听说有人在看霸道总裁和我谈恋爱却忘了开启隐私保护。大家(还有上面所有熟人)看到你在看这本书,很容易死。对于有经验的我来说,这样的错误是永远不会犯的。但也因为都是熟人,和Kindle比起来,有种我不是一个人在看书的感觉。

佟丽娅:文杰提到的微信读书会死亡的画面太真实了!我身边有很多年长的受害者。没想到一些平日里看起来很严肃,时不时来一次“爱情教育”的长辈,会看巴总的小说,既意外又不意外。微信还有一个又爱又恨的设计:阅读时可以看到一些带下划线的句子,点击会显示其他读者对某句话或情节的看法和评论。好处是有些评论确实会从另一个角度拓宽你对故事的理解。缺点是很多人喜欢对人物进行道德评判,或者根本不理解作者的意图,就在评论区提意见,让人气愤。此外,频繁点击“下划线的句子”也会破坏阅读的连贯性。有时候,我想不受打扰的看几页,却忍不住点了划线的字。过了一段时间,我决定关闭这个功能。



电子书如何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

徐鲁青:其实如果要细分的话,不同书籍的类型和写作特点也决定了它们是否适合电子阅读。我喜欢用Kindle看文学书,尤其是短篇小说和散文,不需要讲究阅读顺序。但是对于组织比较完整的议论文,比如社科、历史,看纸质书更舒服,因为有时候一个议论文链丢了,有些证据想回头看,所以通过纸质书看更容易。纸质书的魅力在于其物质性可以承载更多的情感。我相信,再爱用Kindle的人,在未来会遇到那本会反复阅读和怀念的书,会继续和自己对话和关联,还是会去在床头放置纸质版。

江妍:我好像没有真正用过电子阅读器,所以没有太大的发言权。有时候写东西,想完全凭记忆去书架上找一本书。有一次,我真的不记得是哪一章了。还好我认识那本书的编辑,所以我提供了一个关键词,帮对方帮我搜索页码。可以说是非常老土了。至今习惯蹲在二手书网站上买某本书,默默贡献几条鱼。当然,有些书到现在也没蹲过。

至于电子书的背景和趋势,我觉得十几年前唐诺先生的采访已经很好了,很有前瞻性,实际上也基本是按照他预测的趋势在发展。我能回忆起来的就是当时做这样一个采访的背景。电子书在中国刚刚兴起,我能感受到业界的兴奋和恐慌。几乎每个出版集团都急于聚集资源,到处签作者的电子版权,生怕因发展自己的内容库而错失良机。当然,和大多数流行的东西一样,时间会慢慢找出这些新事物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位置空。

潘文杰:我还记得小时候在省城买很多磁带(不仅仅是鞠萍姐姐讲故事)的激动人心的画面!现在别说是磁带了。甚至没有人听CD。就连过去MP3和MP4的机身也只能提醒用户年龄,只能让人感到悲哀。视频也是如此。当年在家里迎接第一张金钟罩DVD是多么难忘的事,可是现在还会有人看录像带、vcd、DVD吗?纸质书变得越来越古典,越来越好看。当一个事物开始被记忆和浪漫化,也就是说,它会在大众层面消失。当然,就像总有人收集黑胶一样,也会有人看纸质书。我不知道。未来,纸质书也将成为消费主义的象征,被用来标榜自己的品味——等等。好像已经有人这么做了,就是靳东先生和那些用大精装书装修豪华装修的人。



黄阅:和许多人一样,我喜欢纸质书,但我不太介意阅读媒体。如果不是插画、美术书、手工书等强调实体、设计、色彩、材质的作品,不用看纸也能接受。

我有一台很旧的Kindle。这个版本太旧了,不能很好地使用。现在我每天都用一个和Kindle很像的国产阅读器。持续时间长,小到可以装进大衣口袋,屏幕后盖也不怕刮花,所以我每天都把它放在随身包或者衣服里,来填补我不把书拿出来不想看手机的场景,从坐地铁飞机到在餐厅等人。我也用iPad看书,但是场景比较少。很多时候是因为某个文档或者某本书只能找到PDF文件,iPad的竖屏在浏览和标注上比电脑的横屏方便很多。

在环境恶劣到一定程度之前,如果还有树木可以用来造纸,如果技术和政策足够成熟,可以降低造纸行业的环境成本,甚至干脆创造出更便宜的木浆替代原料,我乐观的认为纸质书会一直存在,是一种永远无法替代的精神和审美的东西。整个世界都可以被编码,书看似最简单,但也是最难的。这种直观的乐观来自于遥远的人类痴迷于在纸莎草上书写的历史,危机中的断电断网,以及阿特伍德等当代作家为“未来图书馆”项目所写的作品。这些作品将在2114年与未来世界的读者见面——存储技术如此发达,文字还写在纸上。

林子仁: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为打破知识垄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书籍生产的成本大大降低。除了贵族和贵族,普通人也开始拥有和阅读书籍,这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包括提高识字率,创造共同体意识,甚至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埋下伏笔。纸质书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从19世纪开始就不断遭遇报纸、唱片、电视、电影、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但时至今日,书籍仍然是最能抵御互联网影响的大众传媒。虽然出版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图书的形式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电子书更像是纸质书的衍生品,出版社出版了纸质书,出售了电子书的版权。

但是,确实有一种声音认为,因印刷而大众阅读的时代正在逐渐消失,阅读可能会成为少数精英仍然坚持的事情。韩国消费趋势观察家林宏泽在《90后》一书中指出,由于数码产品的影响,他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也包括00后),他们对阅读本身的理解甚至已经和老一辈人不一样了——他们需要一种非线性的思维模式,能够快速获取网络提供的信息,即时搜索;他们可以灵活快速地处理文本,但他们对文本的注意力正在减弱。当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大众阅读时代可能真的会成为人类历史上短暂的“例外”。我们会回到某个历史原点吗?

1万块就能做成大生意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