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国家刚刚打破“陈规旧习”,很多文物流失到民间,很多人靠去古玩市场或者路边摊发了财,有些现在已经成了大收藏。
但是,古董毕竟有限。随着价格的上涨,正宗的民间古董也被淘得越来越少。但仍不时有消息传出,有人在市场上以极低的价格找到了宝藏。
一般来说,找到丢失物品的幸运儿要么自己珍藏,要么拿去拍卖,拍卖价格往往是天价。
福建福州一男子就是后者。花了1万元买了一本破旧的古籍,想卖500万元没成交。没想到,他在拍卖会上卖了2600万。
[S2/]王先生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他几乎被迷惑了。他通常喜欢玩和收集古董。他还在福州和南昌经营两家古董店。
2012年春天,王先生去南昌打工。当他无事可做时,他在一个古董市场的摊位上发现了大宝贝。
当时王先生看着地摊上琳琅满目的古董,却一点也不感兴趣。但是,他对摊主面前塑料筐里的一本破旧的古书很感兴趣。
王先生玩古玩多年,对古玩行业了如指掌。看完镜框里的古书,他假装不在意,生怕摊主知道他对这种东西感兴趣,趁机抬高价格或者干脆不卖给他。
于是,王先生就一直看着身边,假装轻轻的拿起来,搂了一眼,又放下。然而,仅仅是简单的拥抱之后,就更加明显的发现,篮子里的东西并不简单。
最后他先买了一些其他的东西,要走的时候以一万元的价格拿了下来。
王先生把古籍买回家后,发现破损严重,污染严重。在许多地方,纸甚至已经开始脱落,不规则形状的渔网上出现了许多洞。前几页破损严重,几乎无法摊开。
然而,王先生认为这本古书是真正的宝藏。在专家的建议下,他下大力气把每一页古籍都衬在宣纸上,把每一页衬有宣纸的古籍都放在崭新的杂志里保存,最后用精致的纸钱包裱起来。
王先生的家庭很富裕。本来他想把这本古籍留着自己收藏。然而,一次生意失败后,他动了把古籍卖掉换钱的心思。
2012年秋,王先生找到江西省地图领导,说自己有一本宋代古籍,问他有没有意向购买收藏。
经过一番鉴定,江西省图领导和专家确实给出了初步鉴定意见——“应该是北宋景祐礼部之韵,真迹可能性较大,但需要更权威的专家进一步鉴定后才能鉴定。”
同时专家认为极有可能是海内外孤品,价值不可估量。如果能先拿下,绝对是镇图书馆的藏品。
为了进一步确定古籍的真伪,给出合理的鉴定,江西省图书馆领导不停地在全国地图上挂电话,找到了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的权威专家李志忠先生和陈先贤先生,请他们来南昌鉴定一本失传已久的古籍。
以上两位是我国古籍研究的领军人物。当他们听说又一部失传的古籍重生时,两人都激动不已,纷纷赶往南昌。由于江西方面一再强调,他们会在鉴定后给出一个买价,李志忠先生在途中打电话给他的好朋友李玮先生,约他一起去南昌,说一本失传已久的孤本即将诞生。
2012年11月的一天,应江西省地图邀请,李志忠、陈先先、李玮一行来到南昌宾馆。
此前,一群人和江西省地图、书主约定,在南昌宾馆会议室鉴定古籍。
吃过早饭,临近八点,三方来到会议室,书主王先生在父亲的陪同下。
到达会议室后,王老师先给大家大致介绍了一下他的书的来历,然后说因为对房地产生意的损害,想把书卖掉换一点资金周转,并请了三位江西省地图的领导和专家给大家大致介绍了一下关于古籍真伪的判断和大致情况。
听了书主和江西省地图专家的介绍,李玮忍不住问江西省地图的领导:
“领导们,你们谈的这本书的售价是多少?”江西省地图领导伸出一巴掌。
领导摇了摇头,然后缓缓说道:
“五百万!所以才请专家来掌掴。”听到这里,李玮喘息着。即使他浸淫古籍多年,这个价格也不多见,更好奇这是什么样的书才值这个价格。
当时,李志忠先生问李玮他的想法。
李玮不耐烦了。他觉得在看到书之前谈价格有点搞笑,就建议店主先把书拿出来给大家看看,然后再谈其他的。
古书的出现第一眼就让所有人感叹,因为它的表面不仅污损严重,而且有明显的折痕。它在杂志上用宣纸一页一页地排着,无论如何也不值500万。
但是,古书的价格毕竟不能靠表象来肤浅地讨论。重要的是上面记录的文字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而且这本古籍是孤本,很有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打破历史的说法。
经过三个人的仔细研究,李志忠先生开始解释这本古书的历史:
《游静李步云略》,实际上是北宋宋仁宗游静四年,丁度等人出版,并经出版十三部窄韵修订而成。其实是北宋版的新华字典,学生考试用的。从刚才那本书的资料、装帧、编纂格式、文字记载、签名标记等鉴定结果来看,有真迹的可能。"当这本书的主人王先生问先生估计要多少钱时,江西省地图的领导机智地让王先生父子把这本书带走以避免。
当会议室只剩下专家和江西省领导时,李志忠先生一改口风,斩钉截铁地说:
“这本书应该算是正宗的了!”然后领导问李玮值不值得500万,李玮肯定:
“如果真如李老所说是真迹,那么就是没有记载的宋书。只有这一个值这个价。”可惜,后来李玮得知江西省地图一时筹不到钱,终于错过了这本寂寞的书。后来,当他再次听到它的消息时,已经是2600万元了。
李玮后来回忆说,江西土汉失传京游礼部之韵后,他没有亲自动手,因为他与李志忠先生有君子之约。
李志忠本以为这样的孤本应该捐给国家地图,以得到更好的修复和保存,但由于当时先生急需用钱,李志忠的想法不禁显得有些慷慨。
李志忠想把这本书纳入国家版图,而作为民间收藏,李玮没有身份。
2013年秋,一则来自北京师旷拍卖公司的外部消息轰动了海内外古籍整个圈子——
“北京师旷将拍出北宋绝版”
在当时,匡不愧为古籍拍卖的掌门人。为了尽可能的为京游礼部韵拿到一个高的拍卖价格,拍卖前期气势十足,下的功夫也很细致。
它不仅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吸引各大媒体的报道,还专门为这本书制作了目录。为了确定这本书的真伪,师旷专门请了十几位古籍界的专家开了一个研讨会,连专家的名字都是一个个打出来的,让人连质疑的机会都没有。
当时,师旷在专辑中对这本书的估价是800万到1000万,但在12月4日这个特殊的秋拍日,拍卖价格直接飙升到1500万。
最后经过几个大牌的竞争,这本书被南京图书馆以2600万的天价拍下,提成2990万。王先生和师旷都赚了很多钱。
对于南京图书馆的这一评价,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林说:
“还是中肯的。目前除去佛教经典,北宋代代相传的印本不会超过20种。此外,《游静礼部韵》是近年来的最新发现。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新华字典。是北宋学生科举考试的基本参考书,可以带入考试。下面,我们就从历史人文价值和稀缺性两个方面来解释《京游礼韵》为什么值这么高的价格。
尤其是北宋时期,宋仁宗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在空之前达到顶峰。因此,其传世的万文古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北宋时,朝廷不仅审经,还审诗、赋。写好文章时,还必须记住单词的语调和语调必须押韵。
最重要的是文中的文字一定不能忌讳,比如与历代皇帝同名的文字不能出现,否则就是大罪。
王迪《宜颜艺谋录》第一卷曾说:
“国之初,科举室尚宽,礼与郡县无异。2002年7月,礼部内廷说除书案外,不准带茶厨、蜡烛,除官咒外,不准带书,违者扶其出寺。”可见,北宋景德二年,朝廷已允许考生带“官韵”(“礼韵”)入考场应试。
陈《知斋解字》卷三《礼记之韵》注:“日短者常用于诗赋,韵短者盖字”。
由此可见,这本书几乎人人都有一本,学生们用它来检验自己是否押韵,是否避讳,这对研究北宋科举,研究学生的文笔乃至北宋诗词赋的节奏都有很大的作用。
四书现在传世的北宋版不会超过20本,本身的稀缺价值已经极高。
此前发现最早的《礼记·韵》传世,收藏于日本甄宓寺,但因破损而残缺不全。
这本《甄宓寺礼韵》应该是北宋宋哲宗出版的,比《景祐礼韵》至少晚了50年,《景祐礼韵》的内容正好弥补了甄宓寺的稀缺部分。
王先生发现的这本《景祐礼部之韵》是最古老、最全面的,也是国内外唯一的孤本,其价值不可估量。
另一方面,只有收藏在国图里,才能保证永远是国图。如果最后卖到国外,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宝藏的损失。
我错过的礼仪之韵——李玮
2013北京师旷秋季拍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