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赵丽
□实习生杨宜楠
10月31日晚,“95后”女孩韩笑睡前打开手机上的购物App,希望在冬天来临之际给自己添置两件新衣,但在看满屏“双11”打折、抢购、优惠券广告的那一刻,她遇到了麻烦。
“原价1299元,预售价1199元,跨店券满300元立减40元,店券满200元立减30元,50元内首付享双倍优惠,指定商品加满200元立减20元……”经过复杂的计算和运算,韩提供了订单。
2021年“双11”,很多网友和韩笑一样热切。而一些平台和商家“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套路,不禁让他们觉得“再复杂的规则也难破‘最后付款人’”,“没有点数学功底,不配过‘双11’”。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采访发现,今年的“双11”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商家先提价再降价,最后打折的商品比以前还贵”、“据说现在购物不能用,要等到下次购物才能打折”等等。各种优惠规则让人很累。
优惠规则多而复杂
让消费者眼花缭乱
韩笑,辽宁营口人,目前在家读研究生。从大学开始,韩笑就经常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购物,尤其是在每年的“双11”期间,他会和室友一起购物。
“双11”最麻烦的是优惠方式的计算。电商平台、商家店铺、品牌厂商的折扣券,收到了很多折扣和规则,付款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如果直接买,可能会比平时多花点钱。”韩笑叹了口气。
11月2日,记者来到某电商平台的“双11”优惠券领取会场看到,优惠券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商品优惠力度不同,不同品牌的活动也大相径庭。另外还有打折券,限时买一送一,全场免费送一等活动。
“每年双11,我都会购物,得到很多优惠券。如果你想用好优惠券,你需要对购物车里的商品进行分类,计算出最划算的下单方式。”市民谭深有体会地说,优惠率的计算方式太麻烦,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韩笑说,全额折扣券的门槛很高,你需要购买一定数量才能使用。比如超市满199元减30元,很多时候不会碰巧凑足这个金额,所以你需要额外买一些货做个收据,大部分都是她平时不需要的东西。
“商家设置满减优惠规则,目的是引诱消费者消费。虽然创新销售模式是商家的自由,但如果在销售模式中设置陷阱损害消费者权益,就要依法规范商家的行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学院副教授朱晓娟说。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柯城表示:“面对日益复杂的交易条款,商家应提供明确的交易规则,特别是对于促销规则中可能对消费者不利的限制性条件,电商平台有义务进行统一公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此外,平台方也有义务制止商家的违法推广行为,并在主管部门对相关商家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时给予必要的协助。"
商品先涨价再促销
有些完全缩减是不可靠的
“看着购物车里的面膜从今天下午的800元涨到920元,所谓的狂欢,就是这么玩的?!"10月31日晚,北京市民刘霞在网上发帖。
“有些商品的价格看似降了,其实是商家先提价再降价的结果。”韩笑说,今年上半年,她给朋友买了一件睡衣,当时的价格是79元。但是在“双11”期间,这套睡衣已经变成了199元的“原价”,就是用优惠券还是比之前买的贵。
“近年来,虚标原价行为是主管部门‘双11’前后价格监管的重点。”北京贾云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表示,该行为违反了《价格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规定,应当依法承担行政处罚责任;同时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构成欺诈。
除了价格变化,隐藏优惠渠道导致部分消费者无法使用优惠券购买商品,也成为很多消费者诟病的地方。韩笑告诉记者,“双11”期间,一些电商平台宣传页面显示,进店即可领券,但店家告诉你,只有在直播间领券才有效。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不同账号购买同一款产品会有不同的价格。以某品牌雪地靴为例。该店发放的优惠券分别是799元减170元,1299元减310元,400元减30元。不过注册成为会员后,还可以获得会员专用券——满1200元减200元。同时,是否是“回头客”也可能影响最终付款金额,客服会随机发放额外优惠券。
在价格制定上,有些商家充满了套路。记者发现,部分产品页面显示低至××元。当你点进去购买的时候,发现页面显示的低价只是产品的配件,实际产品价格要高很多。仔细检查后,你发现××元后面有一个小小的“起”字。
除了满减优惠券,商家最常见的促销活动还有“买一送一”、“送一送一”等,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也充斥着“文字游戏”。
云南昆明的任,前几天买了一套护肤品,商品页面写着“买一送一”。但是我们收到货的时候发现,所谓的“买一送一”就是买正装,送样品。反复询问商家为何不注明,商家根本不予理会。
有的商家会在商品页面标注,第一个×××的消费者就赠送。很多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收到过礼物,有没有进过顶×××名,有没有收到礼物,只有商家自己知道。
促销方法例程已满
如何规范商业行为
号称降价打折,商品“双11”价格却比平时高;支付尾款后,商家第二天降低了商品价格...有受访者问,商品涨跌是否属于欺诈?如何规范商家的这些行为?
在柯城看来,对于消费者来说,首先要有防范意识,关注预售规则、满减的具体范围、优惠券的适用范围、押金退还规则等。,以免落入消费陷阱;其次,要保留好相关的购物凭证和与商家的沟通记录,包括主播在电商直播时提到的商品信息和优惠政策,保留好证据,以便出现问题后维权。
“商家应当及时披露营销规则和相关信息,明确规则和信息的具体内容,积极解释相关条款,向消费者明确说明优惠、满减等条款的具体适用。信息不对称和对条款理解不一致会影响交易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甚至可能导致大量的交易纠纷。”朱晓娟说。
朱晓娟提到,电子商务法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则叫做“社会共治”,就是除了依靠平台通过交易规则和服务协议来规范和引导商家之外,行业协会也要及时出台一些行业自律规则,为商家的行为提供行业标准。此外,行政机关应建立消费者投诉快速反应机制。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谨防陷阱,自觉保留消费记录,在权益受损时积极维权。
采访中,不少消费者呼吁,“双11”活动为什么不能简单明了,减少套路?
据柯城分析,复杂的促销规则主要是出于平台和商家的商业考虑,通过优惠券的分享增加平台的活跃用户,通过尾款的支付吸引消费者再次购买。此外,预售的规则也可能是基于确定商品销量和缓解物流压力的考虑。
在朱晓娟看来,消费者提出这样的要求是非常正常和合理的。企业追求利润是本能。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实现盈利是经营自由。但是,当营利行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甚至通过创造复杂的交易模式实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时,营利行为就应该受到法律的规制。
“各方应共同努力,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营商环境。消费者的参与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动力源泉,应当在尊重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促进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发展。”朱晓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