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商品消费问卷报告直播发布后,过半消费者贪图便宜。
记者万建
近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和河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开展了直播商品消费问卷调查,旨在深入了解直播商品消费问题,引导和督促相关企业诚信经营、守法经营。调查显示,近六成消费者关注价格因素,不到一半的受访者认为网络名人明星对商品有很好的体验。
据悉,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方式,通过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河北省消保委微信、网站等渠道,共回收有效问卷样本5500份,其中北京2200份,河北3300份。
网络名人带货整体印象不好
调查结果显示,有过带货直播购物经历的受访者中,有49.89%表示对带货直播购物总体非常满意。化妆品和食品是通过直播购买最多的商品,分别占55.78%和55.74%。其次是服装和家居装饰品。
调查结果显示,在4384名有过网络名人明星直播带货购物经历的受访者中,45.83%的消费者对网络名人明星直播带货的整体印象是“货真价实,体验好”;29.52%的消费者对网络名人明星直播的整体印象是“质优价廉,体验差”。这说明,目前消费者对网络名人明星直播送的购物体验和整体印象并不尽如人意,有待进一步改善。
受访者看重商品价格和品牌
调查结果显示,在经历过带货直播购物的5215名受访者中,当被问及选择带货直播购物的原因时,有2781名受访者表示喜爱主播,占比53.33%。2703人表示信任主播,占比51.83%;2623人表示是因为价格低,占50.30%;1524人表示是因为直播方式刺激了购物欲望,占29.22%。由此可见,主播的喜爱和信任,以及诱人的价格,是大多数消费者选择带货直播的主要原因。
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5500名受访者中,当被问及如果选择商品生活会关注哪些问题时,有3246人明确表示会关注商品价格,占比59.02%。2738人表示会关注商品品牌,占比49.78%;2396人表示会关注商品质量,占43.56%;2081人表示会关注商品的销售,占37.84%;2002人表示会关注主播的知名度,占比36.40%。这说明,大多数消费者在选择与商品一起生活进行消费时,最看重的是价格、品牌、质量等“硬指标”。
最担心质量问题和数据造假
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5500名受访者中,当被问及直播商品消费存在哪些问题时,有3158人表示担心商品质量问题,占比57.42%。2985人表示担心人气数据造假,占54.27%;2594人对虚假宣传表示担忧,占47.16%;2057人对商品配送延迟表示担忧,占37.40%;1331人表示担心售后没有保障,占24.20%。这表明,受访者对直播的主要担忧是产品质量和人气数据的造假。
平台应对相关问题承担主要责任
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5500名受访者中,当被问及带货直播乱象频发的原因时,有3365人认为平台缺乏责任感,占比61.18%;3091人认为商家不诚信自律,占56.20%;2598人认为法律法规不健全,占47.24%;2266人认为直播分娩模式不成熟,占41.20%。这说明,在大多数受访者看来,直播带货消费乱象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平台缺乏责任感,商家缺乏诚信自律。
调查中,当被问及直播配送问题谁应该承担主要责任时,3704人认为是电商平台,占比67.35%;3032人认为是销售业务,占55.13%;2786人认为是厂家,占50.65%;1701人认为是主播,占30.93%。这说明,在大多数受访者看来,平台作为直播交割交易的规则制定者,在交易过程中优势明显,应对直播交割问题承担主要责任。
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遇到直播商品消费问题怎么办时,2979人表示会找卖家维权,占比54.16%;2901人表示会找平台维权,占比52.75%;2166人表示会找主播维权,占比39.38%;2004人表示会找厂家维权,占36.44%;1934人表示会向相关部门投诉,占35.16%;788人表示将向法院起诉,占比14.33%。这说明,目前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维权意识很强。如果遇到带货直播的消费问题,一般会找卖家、平台、厂家等责任方维权,同时会向有关部门投诉或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建议严查诈骗
本次问卷还收集了社会对“带货消费直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受访者反映直播过程和短视频存在虚假宣传和低俗语言问题,部分商家存在刷单、直播数据造假、人气造假、售后服务不完善、产品质量缺乏保障、产品价格低廉、换货麻烦、维权困难等问题。
有受访者建议,应尽快完善直播相关法律法规,为经营者划出红线,为监管部门提供监管依据。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带货网络直播新业态的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引入信用管理等。平台应加强商品审核,提高主播准入门槛和售后服务水平等。
根据调查结果,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河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建议,参与直播的经营者要诚信自律,严格查处各类人气欺诈、评论欺诈等行为,以及各类规避安全监管的诱导交易、虚假交易、私下交易等行为。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直播投放的监管,明确和压实平台的责任,抓住明星、网络名人等重点监管对象,让其承担与流量相对应的责任。加大违法违规直播曝光力度,根据侵权严重程度纳入信用黑名单。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编辑:部落虎·部落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