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纪财经新知亲,作者纪柠檬,编辑思远
2016年,跨境电商进入快车道,海淘用户数量持续上升,大量企业被市场红利所吸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据相关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海淘用户规模已达1.58亿,国内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1.69万亿元,同比增长31.1%,其中出口1.12万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进口0.57万亿元,同比增长16.5%。
外部环境持续利好,带动很多玩家跑进市场。除了天猫国际、考拉海淘、JD.COM国际等传统电商平台外,今年5月,Aauto faster也宣布增加跨境电商数量。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仅天猫国际(含网易考拉)、JD.COM国际、苏宁国际、唯品国际四家平台就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换句话说,不到20%的空留给了其他平台。
洋码头作为跨境电商的10年玩家,在7轮融资后依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没有享受到论资排辈的优势,依然和其他中小品牌一起在巨头中生存。
洋码头的生存焦虑
5月23日,关于“洋码头已开始拆除红筹架构,加快国内上市布局”的消息,洋码头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基本属实。
自2009年成立以来,洋码头凭借物流优势,在当时相对白热化的跨境电商市场占据了较大份额。
创始人曾碧波透露,已经动了上市的心思。但由于寺库、蘑菇街等上市电商品牌在美股市场表现不佳,洋码头拟拆除VIE架构,回归拟在国内设立的战略新兴产业板。但2016年,随着股改,新兴产业板被删除,上市计划流产。
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选手加入赛道,洋码头的物流优势不再明显。2017年,洋码头依然占据独立跨境电商市场第一,但此时已经近三年没有获得新的融资,资金成为新的问题。随着阿里等巨头加入海淘,行业马太效应日益严峻。第二年,洋码头跌至第一,市场份额迅速下滑,生存压力巨大。
直到2020年,黑天鹅给电商平台带来了一个春风。跨境电商是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从扩大跨境零售进口试点,到增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政策红利和不断扩大的市场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关注电商赛道。沉寂三年后,洋码头终于再次获得融资,但对于洋码头来说似乎还是不够。
今年4月,石爻星辉表示正在与洋码头接触,拟通过发行限制性股票的方式收购洋码头。后来Yangterminal出面澄清,双方确实在接触,但不是网上收购或合并模式。显然,双方的谈判并不顺利。5月23日,洋码头亲口承认将加快上市。
在此之前,洋码头还与阿里、JD.COM、拼多多等巨头寻求合作机会。然而,在几大巨头眼中,洋码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阿里和JD.COM都有自己的跨境电商业务,运营模式和洋码头不太一样。拼多多想自己参与,而腾讯基本不考虑电商行业,每次沟通都没有后续。
从17年资金链断裂危机开始,国外终端开始收取佣金进行自发造血,但用户的增长成为新的问题。为了挖掘更多用户,洋码头从未停止寻找外部流量。19年,它用直播风口做起了海淘直播,连创始人都亲自走进直播间带货。虽然19年宣布盈利,但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整个市场带来了压力,进一步压缩了手中的市场。
然而,目前在国内跨境电商市场,天猫国际(包括考拉海淘)占据半壁江山,曾经占据第一的洋码头仅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仅为5.5%,比第四名低5个百分点,而第六名以4.9%紧随其后。
洋码头需要更多的筹码来守住市场,只有融资没有合作伙伴,上市恐怕是其目前唯一的选择。
专注于社交电商的洋葱本月初已在美国上市,但首日即破发。截至5月26日,收盘价为6.72美元,距离发行价7.25美元还有一定距离。总市值缩水6亿多美元,成绩不佳。
其实在此之前,国内已经有8家跨境电商上市,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2020年的数据显示,仅有3家公司实现正盈利,8家公司合计亏损高达37.66亿元。因此,上市不是万能的。前人的成绩并不好看,但迫于生存压力,洋码头也没有更多的选择。
物流优势不再
物流是电子商务的生命线。近年来,在电商巨头纷纷加入物流赛道的时候,洋码头一直在享受其早期的物流体系。
与其他平台B2C模式不同,洋码头采用轻平台、重物流的形式,以物流仓储为核心,专门成立北海国际快递,构建自己的物流体系,专注碎片化、个性化市场,匹配国外买家和国内消费者,在自己的垂直领域如鱼得水。
但是,这种模式并没有给国外终端带来太多的红利。虽然买手制自由度高,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但由于监管不到位,假货问题突出,甚至延长了相关产业链。假货在“平台认证”的保护伞下生产销售。根据Teleport的数据,洋码头在投诉榜上排名靠前,2020年获得第一。
从投诉中不难看出,国外终端假货问题猖獗,售后体系不全,买家资质成谜。作为跨境电商平台,产品既没有质量保证,也没有高质量的售后。除了物流速度和买手体系,洋码头还能靠什么吸引用户?
自2017年资金链断裂后,洋码头被迫裁员、收缩规模,新增用户不足,市场份额下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与洋码头同阵营的小红书流量惊人,用户粘性和活跃度也很高。据统计,截至2021年3月,洋码头活跃用户数为64.54万,同期小红书活跃用户数为1268.18万,海购考拉为700.67万。
为了寻找新的流量渠道,洋码头与Tik Tok建立合作,开放直播副本,希望借助外部平台的流量进一步扩大用户规模。这个措施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19年,洋码头宣布全面盈利。
赚不代表赢。除了信任危机,物流优势的逐渐下降也威胁着国外码头的地位。
北海国际快递早期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货站,每天用包机发货,使得洋码头平均发货周期在五天左右,最快可以达到三天,而天猫国际和网易考拉的发货周期都在七天以上。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意识到物流的重要性,开始建立自己的物流系统,提高运输效率。此外,随着保税进口物流模式的出现,天猫国际等头部品牌纷纷投入巨资建立保税仓,这意味着消费者下单后两三天就能拿到货。国外码头剩下的物流优势已经没有了。
上市不是救星
除了电商巨头阿里、JD.COM、苏宁等。进军跨境市场,Aauto Quicker今年也加入了电商行业。跨境电商的未来被巨头看好,跨境电商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中小跨境电商平台来说,如果现在不趁着这股东风加快步伐,未来很难得到投资人的关注。
在连续获得两次融资后,洋码头仍然渴望上市。除了融资,更重要的是上市带来的品牌影响力。毕竟相比外部输血,源源不断的自发造血能力才是长久之计。
2020年8月,洋码头在十周年发布会上提出了“三年百城千店”的计划,意图打通线上线下渠道,下沉到三四线城市覆盖新兴消费者,希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但至今只有江西上饶旗舰店被举报。
如果没有亮眼的业绩加码,上市后能否如洋码头所愿就要打个问号了。
国外的码头在市场上竞争力不是很强。曾经的天猫、JD.COM等电商巨头进入市场,新玩家Aauto Quicker自带超级流量。未来中小品牌在市场上的压力会更大,已经成为二线的国外终端无疑也会承受这些压力。
同时,没有物流优势,遭遇信任危机的洋码头客户粘性一直难以提升,缺乏核心竞争力是硬伤。这就是投资人眼中的原罪——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我们凭什么相信你能盈利?
其实海淘市场的假货问题并不是洋头一家的痛点,各大品牌都有其他业务背书。比如天猫国际背靠阿里生态,海淘业务只是锦上添花。同样采用C2C模式的小红书,也有自营社区作为底牌,海淘业务对品牌的影响非常有限。单一业务对国外终端的影响远不如消费者投诉。
对于急于拿回市场的国外终端来说,与其指望上市拯救一切,不如多关注整顿平台乱象。毕竟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在任何市场都讲不好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