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门口适合1一2元的生意好操作(藏在上海市区深处的二手货江湖:时光在这儿按下“暂停键”)

本报高级记者朱



在杨浦区花鸟古玩市场,王永康与熟客交谈。本文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朱拍摄。

11月底,早上不到6点,天刚蒙蒙亮,王永康背着一卷蓝布,背着一个木箱,在龙昌路大门口和同行一起冲进了杨浦区花鸟古玩市场的大门。

摆摊日开始了,王永康打开木箱,铺上布垫,把货物放在上面。深秋的早晨,有些凉意。他头朝下戴着一顶鸭舌帽,露出几缕花白的头发,双手插在袖子里,等着老街坊醒来。8点左右,年轻白领可能刚出门就匆匆踏上了考勤路,这里已经人很多了。



市场场景

杨浦花鸟古玩市场位于龙昌路701号,杨浦公园旁。市场有两个部分。古玩市场每周三、六、日上午6点至12点开放,花鸟市场常年开放。

在古玩市场,大多数摊主都经营了六七年,老文物,老唱片,老账本...你能想到的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人们在这里讨价还价,现金交易,聊天聊天。似乎在这座现代都市的某个角落,时间暂停键被按下了。

“清楚标明”的摊位

从大门左转,路过鸟鸣声,再走进去,直到听到熙熙攘攘的人声,就到了铁皮和大棚布搭建的古玩市场。横看竖看,小棚子里,大概有一百个摊位。



王永康“明码标价”的纪念币摊位

王永康的摊子很小。不到一平方米的蓝布上,不同面额的旧纸币、纪念币分门别类摆放。这个专门“卖钱”的摊位,有着市面上罕见的价码:一张99版10元纸币14元,一张从一毛钱到10元的旧纸币包装280元,一张红色50元纸币高达260元。

塑料信封包裹着每一叠纸币,上面用黑色油笔标着价格。最新的是北京冬奥会纪念币,很快就吸引了一个老客户。“老王,我刚从对面过来。你的两个硬币10元,比别人的摊位贵2元。"

“那你可以从他那里买。反正我已经标价了。你觉得哪里便宜就去哪里。”老王对讨价还价相当不满。然而另一个老街坊看中了一张99版的5元纸币。面对16元的价格,他翻了翻钱包,没有发现钢铲。但是老王主动放手了。“拿十五块,省一块钱。”

十几岁的时候,王永康对钱币收藏产生了兴趣。当人们踢羽毛球的时候,他只研究用来在羽毛球上固定鸡毛的铜钱。买书比较研究,去鉴定机构偷师,和大佬交流。当我退休时,“我无法放下我的家庭收藏”。三年前,他来到杨浦花鸟古玩市场摆摊,家里出了点存货,还能打发时间,学学武功。

“最近这个冬奥会纪念币很受欢迎。你在这里吗?”9时许,一名40岁出头的中年男子径直走向老王的摊位。他不是来进货的,纯粹是武林会员。

老王见到他很兴奋,向记者介绍说,这位是专业的,在上海鲁公邮币卡交易市场,局路600号,有一个自己的店铺。

“最近生意不好做,受疫情影响。”那个叫老李的人有点哀叹。他说,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这个花鸟古玩市场每天早上都很拥挤,不得不从一个摊位挤到另一个摊位。现在虽然还算热闹,但是少了一些热情。



学习金钱

在老王的摊位上,记者发现几个硬币信封上都标着“学钱”“玩鹰者被鹰啄”的字样。这些都是他不小心赚到的假币,很难分辨。去鉴定机构求助后发现是赝品,还放出来让收藏者借鉴。

现在还有很多人喜欢藏硬币吗?老李说,他们有个微信群,400多人,遍布全国。他们年纪大一点也不稀奇。最小的才7岁。他们刚开始上小学。“连家里父母都喜欢,他也跟着喜欢。”老李自嘲,说玩这个东西赚钱不容易,但是打发时间挺好的。

专业二手物品收藏秘籍

年轻人有了一个闲置物品的线上交易平台,而老街坊们还是依附于这个线下二手交易市场。

从一罐不能在家里用的泡腾片,到一个陶瓷单茶杯,一个褪色的过期日历,一台电唱机,一个行李箱,一个小腿高的咸菜缸,应有尽有。很多摊主随意堆货,坐在自己搬来的小板凳上,敲一把瓜子。“害,如果你不喜欢这个东西,你可以买也可以不买。大不了我带回去用不用。”突然,人群中传来几声“响亮”的争吵声。就是价格谈得不合适,惹恼了脾气暴躁的摊主,于是摆起了架子。

小学门口适合1一2元的生意



堆满二手货的摊位

陈力是这个市场最普通的二手摊主,和王永康退休时间不同。这是陈力的工作。

小灵通,茶缸,算盘,dv机...还有最海派的绿灯罩台灯,这个五花八门的杂货摊,是陈力从各地收集来的宝贝。48岁的陈力摆了20年地摊。每周三或6月7日开市。其余时间,他骑着三轮车从搬家或拆房的人那里收旧货。

差的时候一天只能赚一百块,好的时候能赚四五百块。陈力在20年的地摊生涯中,形成了一套销售经验。

首先,你要会聊天,会听。来逛这个古玩市场的还是老年人。他们喜欢在捡旧货的时候回忆自己的青春。说说那些年的那些事吧。

9时许,在陈力展台前,一位穿着黄色羽绒服的老大爷拿起胶片相机仔细端详,一边说:“这东西现在很少见了。”"看,但是这架照相机需要胶卷才能工作."陈丽很快接起了话题。

原来这位大叔曾经在“上海最大的照相馆冲印照片”上班。他说的上海图片社就在福州路上。当年一天要冲洗1300多卷胶片,在很多高校的教育超市设立取片点,风靡一时。现在胶片机逐渐淡出,各种型号和品牌的胶片也灰了。“胶片已经风化很久了,不能用了,但我还有100多种胶片盒,也算是收藏了。”

一边说着往事,一边依依不舍地摸了摸胶片机。最后舅舅砍了个价,以60元的价格带回家。

购买商品时,通常要验货。但是这个胶片机不明,一直没有开机。记者忍不住问陈力,如果不能用,能退吗?"售出商品概不退换。"陈力说,这是老市场的规则。你敢在这里囤货,还得靠眼力。你可以入门,你可以问价,你可以砍价,但是你交了钱,你就得自己负责。“那不就是为了好玩吗?”



除了聊天,还要认识人。陈力的另一个技能是识别老客户,更了解他们的需求。在陈力的摊位上,有一个亮黄色的汽车模型相当显眼。如果翻过来,会发现车模后面有一部小灵通手机。这款产品是那天陈力特意放出来的,等待命中注定的那个人。

王毅背着手,拎着一块从附近菜市场买来的五花肉,正在四处走动。在这个跳蚤市场里,他唯一看重的就是各种车模。在五花肉旁边的塑料袋里,他向记者展示了他在其他摊位上买的小玩意——一个红色的汽车模型和一个军绿色的卡车模型。“我小时候玩不起,现在这个年纪也只是玩玩。”

王伉一出现,陈力就把黄色的模型递了过来,把玩着,王毅让陈力报个价,拿出一张10元和一张5元的纸币,转身就走。“他就是每周三买完菜逛逛,所以周三手里有这种货就给他穿上,就等他路过。”陈力和王毅不是很熟,但渐渐达成了默契。

谁来了

频繁拿手机拍照的记者刚进场,就引起了老街坊的好奇。“你做什么,女孩,拍摄Tik Tok?”一位女摊主忍不住问道。工作日早上能在市场上露面的,十有八九是附近的退休老人,头发花白,步履悠闲。年轻人的出现就像扔进平静湖中的石头。

其实这个市场有很多来“探店”的博主。在小红书中搜索“上海店”“上海珍宝市场”,可以翻到上百篇博文和视频分享,其中杨浦花鸟古玩市场也频繁出现。

加深色滤镜渲染气氛,拍几个老摊主。这些分享的博文往往带有“复古接地气”、“人文上海”、“慢节奏生活”等字眼,也吸引了众多关注者评论、向往甚至跟随打卡。

然而,年轻人可能无法完美融入这个小角落。“这里什么都找不到,也不能保证真假。”“摊主口音太重,听不懂他说的话。”“期望太高了,只能打过去。”一些“靠作弊打牌”的评论也应运而生。

年轻人愿意在这里买的东西,大多和自己的青春有关。在分享的博文中,最受欢迎的产品是随身听和CD机,周杰伦、郑中基和伍佰的磁带也让他们大吃一惊。

也许重要的不是你发现了什么,而是参与。作为90后,张森可能是最常见的“异类”。他住在家附近,已经是老街坊的一员了。他在工作日忙于工作。周末他会带着年幼的孩子去散步,看虫,聊天。“这是一种让孩子感受生活氛围的方式。毕竟小时候也是被父母带着到处跑,练上海话。”

尽管对年轻人的到来有些奇怪的好奇,但这里的老人并不排斥“新鲜血液”。陈力甚至咨询了记者。“你说如果我也拍拍Tik Tok,在地摊旁边摆个直播手机摊卖货,会有人看吗?”

在门门路经营一家纪念币店的老李就先人一步。“我们已经开始拍摄短视频,告诉我们如何辨别纪念币的真假,以及不同年份收到的纪念币的价值范围。老实说,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看着他们。”

上午过得很快。11点半,很多摊主已经陆续拿起了自己的东西。王永康小心翼翼地把硬币一个个放进木箱,询问今天的收益。他笑着说和以前没什么区别,收的比卖的多。

编辑:张辉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