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胖三斤”是很多网友对节日生活的戏言。2月10日,微信发布了2019年春节数据报告,其中“微信运动”维度的统计数据真的证明了很多人在节假日确实选择了“吃饭”和“宅在家里”。
数据显示,从1898年除夕到己亥初五,微信战役的所有用户中,有1.3亿人走了超过1万步。但是,平均每天,即使是那些1万步以上的用户,每天也只走1000多步,“家”的味道扑面而来。微信还发现,元旦的运动量严重两极分化——这一天超过10000步的人数最多,但微信上少于100步的人数也最多,其中80后和90后占总数的60.7%。这说明,大年初一“躺”在家里吃喝玩乐的年轻人还真不少。
除了微信体育数据,本次微信2019春节数据报告还涵盖了节日祝福、微信红包、节日阅读、移动支付等其他维度。还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过年习俗”。
数据显示,1898年除夕至己亥初五期间,微信发送量同比增长64.2%,8.23亿人收发微信红包,同比增长7.12%。除夕当天,用户在微信上的活动最为频繁,单日新闻和朋友圈信息达到高峰。其中,90后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世界的主宰,实现了发出微信最多、朋友圈最多、表情最多、收发微信红包最多的“四个最好”。
与除夕相比,从除夕到初五,北京、广州、重庆成为红包总量的前3名。其中收发量最大的北京被称为“年度红包城市”,红包收发量最大。
今年,微信推出了微信红包定制封面、新年红包、表情红包等各种类型的红包,让抢红包这个春节全民活动变得更加有趣。截至正月初五,定制封面的特别红包已被打开近2.5亿次,其中包括26000家企业为其2000万员工制作的特别定制,以及消费出国送出的当地特别封面。
节日期间,许多人选择通过微信阅读或玩游戏来度过这一休闲时光。从除夕到初五,微信所有用户看书1510万小时。其中,电影《流浪地球》带动了阅读原著的热潮,微信上的阅读数据显示,《流浪地球》成为春节最受欢迎的书目。微信的赠书功能也赋予了阅读以社会意义。比如吉林延边一男子,春节给朋友送了173本书,可谓“送书给人,手上沾墨”。小游戏逐渐成为春节晚会的必备项目,其中以“跳跳”、“舞行”为代表的休息小游戏和以“斗地主”为代表的棋牌小游戏颇受欢迎。
移动支付方面,跨境“扫一扫”支付正在成为新趋势。微信支付数据显示,微信用户的90后出境游客占比最高,占出境游客的31%。香港、澳门和泰国曼谷仍然是出境游客的热门目的地。得益于微信支付在欧洲的加码布局,法国首次跻身境外支付前十地区,成为首个进入前十的欧洲国家。
在中国,伴随着春运热潮的是“候鸟式消费”的增长。所谓“候鸟式消费”,是指春节期间,微信用户在异地使用微信支付完成的消费。相关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全国发生12.4亿次“候鸟消费”。从迁徙路径来看,城市越下沉,“候鸟消费”的影响越大。随着春运热潮的回归,“流动人口”不仅带回了消费方式,也带回了智能生活。
主编:任毅文字编辑:任毅标题图来源:东方IC图片编辑: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