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三十岁,我就开始慌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焦虑,笼罩着内心。
我不止一次问自己,假如有机会重新来过,是否还会选择地产策划,特别是甲方的策划?这个答案,显而易见:不会。
但是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如果有的话,也轮不到我,早就被别人吃完了。
说“不会”是基于当下的现实考虑,如果时间倒回10年前,我大概率还是会干这没什么前途,但收入还不错的职业。
虽然现在越来越迷茫,但最起码也有光鲜的过去。
穿着“皇帝新衣”的人我在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地产行业,一直做策划做到今天。见过地产人的好日子,感受过地产人巨大的压力,正在感受越来越多地产人的焦躁和不安。
如果把地产人比作是美国电影里的人物,策划就是好像是漫威的绿巨人和DC的蝙蝠侠。
绿巨人是压力越大,情绪越紧张才能爆发出强大的“绿”能量,蝙蝠侠好理解,经常要晚上加班到凌晨,和蝙蝠是不是有得一比?
没有太多的朋友和交际,朋友的朋友还是搞地产的,这已是圈里人的常态。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曾经因为有这份工作引以为傲。
在那个营销费用丰盈的年代,地产策划和银行柜员一样,经手的费用很多。一个人轻而易举就会滋生缥缈的虚荣心,最后终究发现“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种感觉怎么说呢?本以为自己是个super star,干着干着就发现“我是电,我是光,我是自己的神话”。机械重复琐碎的事物,才是“人间”最真实的体验。
高呼着理想主义的年代早就一去不复返,项目高周转,人才高周转才是常态。
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我见证了房地产行业的鼎盛黄金期,当然也看见过它的低谷。
许多人兜兜转转,进进出出,出圈又入圈,好像一切又回到了原点,这样的工作虽然食之无味,但是弃之可惜。因为,地产策划人的薪资,确实比其他行业高出不少。
在许多人眼中,地产策划似乎是个光鲜亮丽的代名词,高薪、职业化、是“甲方爸爸”、有一定话语权,在某些场合挺直了腰杆吆三喝五,但是谁知道,夜深人静,躺在床上睡不着的时候,感觉自己穿着“皇帝的新衣”,焦虑的内心在夜空中颤抖。
听多了人前的恭维,自然也听到不少人后的蜚语。
“装,姿态很高,很难约……”
这让我很反感。
反感的是可能确实存在的“自以为是”;也反感于外界不了解之下的“断章取义”。
“我们每个人都是孤身一人,只不过有时陪伴簇拥的人多了,便有了错觉。到了一切恢复原本的时候,觉得自己万众离弃。其实,只不过是幻象消失,还你一个本来面目而已。”
于是,“相互理解”就成了地产策划人的一碗心灵鸡汤。
“围城”的怪圈最近,在焦虑的同时,我也常常在脑海中问自己,什么是选择?
这是一个哲学的命题,到了这个年纪,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似乎显得过于矫情。
柏拉图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三个问题从一千多年前一直到现在,还没有人真正能够给出一个定论。
对我来说,问了这么多年,我也没弄清楚,当年为何鬼使神差般踏进了这个至今让我觉得是个怪圈的职业。
曾经有个乙方的朋友和我说过,“我们公司的年轻人,就以进入甲方为终极目标。”
我会心一笑,当然也略觉幼稚,隐约中get到这其中的含义。
到了甲方,再也不用被虐了,媳妇也熬成了婆;薪资翻番,收入多了,成就感也就高了。
其实,这样的心态可以理解,无外乎,就是寻求着从服务的身份转为服务的转变,满足了那颗小小的虚荣心。
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深切感受到内卷的厉害!
层层的汇报、上不完的流程、写不完的报告、统计不完的数据、开不完的会,还有天天变着法子的自嗨。
一个500块的制作,需要三家比价,能谈到450块钱把活干明白,有些人都要自我炫耀一番。唇枪舌剑之间,50块钱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都说现在是渠道为王,分销先行,策划的地位是越来越卑微。
项目卖得差,杀个策划祭天;项目卖得好,杀个策划庆祝;项目卖得不温不火,那就杀个策划誓师!策划横竖都是不太重要的那一批,看起来更像是背锅侠的角色,毕竟项目卖得好是市场好、销售棒,卖得不好自然是推广的问题。
于是乎,才会渐渐地明白,很久没有看到井外的广阔世界了。
当看明白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青春已散场,举剑四顾皆茫然。
这就是一个围城,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转身之时的优势“我们能干的,别人也能干;看似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样样都不精;眼高手低”
听到许多人这样评价。
地产策划人,你的未来出路,到底在哪里?
这是近期我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2021年,不知道是不是房地产最难的一年,但有可能是地产人最难的一年。
政策调控的持续加码,让整个地产当年的黄金鼎盛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
多家房企,爆出裁员的信息,被迫出局的人儿,应该何去何去?
是面临转型,还是再纵身一跃,跳进另一个坑中?
这已然不是个例,而是一种现象。
一个人之所以存在的价值,一是能有持续不断地汲取养份,并能有长久发展的潜力;另一个就是获得足够的报酬。
此时此刻在我看来,前者显得愈发重要了。
这是一个门槛略低的职业,对专业也没有过多要求,相比于刚入行的策划新人,工作经验不再是优势,策划变得特别容易被替代。
我一直把策划这个行业和医生、律师等进行对比,这两个行业随着时间的沉淀,工作阅历的加深,专业技术会越来越夯实,越来越吃香。
策划就是一场在跑步机上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停下来一看,发现竟然还是在原地踏步,却没有发生位移上的变化。
90后、00后的异军突起,不论在精力上、时间上、薪资待遇上、想法创新上,他们都有着我们不可比拟的优势。
35岁门槛、中年危机、专业边缘化……人一旦到了不得不转变的时候,你能做什么,你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
也许是摆在众多策划人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尖锐的问题。也是很多人迷茫和焦虑的根本原因。
有人在离开地产策划后,开始活动公司或者物料制作公司;有人提前规划好了赛道,开始在自媒体和短视频的赛道上发力;还有个朋友,在离开地产后,抵押了房子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并在三年的时间内,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我不能说他们做得有多好,但起码能混口饭吃,我也祝福他们能更好地混口饭吃。
回头看下我自己,我的优势是个啥?
如果劳碌命算是我的优势的话,那我是不是该继续用忙碌的工作再填满自己的时间,时间被填满了,就没这么多怪力乱神的念想了。
好吧,谨防失眠,今晚再把PPT调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