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一付三,工资不够!”——“还呗!”
“打老婆的人,不借!”
“不打老婆,及时到账!”——“还呗!”
还呗这则夸张的广告最近每天都在小区电梯的电子屏播放。
不仅内容夸张,分贝还相当高,一遍一遍地洗脑式地反复循环播放。让人直呼受不了。更可气的是那些模仿力超强又不知道好歹的小孩子,一个个乐呵呵地把广告词都背过了,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因为受不了,这则电梯广告被很多人投诉。最近已经改了广告词,反正打老婆的人不借这句已经消失不见了,改成了看似比较正常的一句:“信用不好的人不借!”
可惜改得有点晚,反正我家闺女已经记住了打老婆那句。
记住就记住吧,硬生生地让孩子忘了也做不到。反正她已经11岁了,倒不如探讨一下这则电梯广告里的现实问题。
送孩子上学的路上,我们探讨了一下这个广告。
我问孩子:“你知道这个广告是干什么用的吗?”
孩子回答:“好像是借钱的广告吧。”
“对了,就是借钱的广告。”我继续说:“那你知道什么样的人需要借钱吗?”
“嗯,钱少的人?”孩子想了想,回答得不是很肯定。
“对了,就是钱少的人,不够花了,所以才需要借钱。”我继续问:“那你说什么样的人钱不够?”
孩子想了想,没回答出来。像她这种不知柴米油烟的年纪,还不存在为钱犯愁的问题。
我告诉她:“有两种情况下,钱不够花。第一种,是因为创业或者做生意,需要大量的钱用于投入或者周转。另外一种,是因为收入太少,也就是挣的太少,无法维持生活,所以钱不够花。”
孩子哦了两声,似乎觉得有些道理。
然后我继续问:“你觉得还呗这广告是对哪种情况的人做的?”
孩子说:“不知道,反正钱不够花,那应该这两种都需要吧?”
“不对,我觉得,还呗这广告主要是对第二种人做的。”我说。
“为什么呀?”孩子对此并不理解。
我没有回答她,继续问了一个问题:“那你知道押一付三是什么意思吗?”
孩子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
“押一付三通常指的是租金,租房子的时候,为了防止租房的人破坏房屋所以要收一定的押金,房租也不是按月付的,通常租房子至少要付三个月的租金,这叫押一付三。”
“哦,原来是这样啊!”小同学又知道了一个生活常识。
“那你说,什么样的人需要租房子住?”我继续问。
“没有房子的人需要租房子,房子很贵,他们买不起房子,所以得租房子。”孩子回答。
看吧,连小孩子都知道房子很贵,房价很高。
我继续说:“是的,现在社会,对普通家庭来说,房子是核心资产,是一个家庭最贵的东西。买不起房子的人需要租房子,才会出现押一付三的问题。”
“那么,还呗这广告主要是对第二种人做的,你明白了吗?”我问。
“明白了!”孩子回答。
既然她明白了,那么就可以继续探讨了。
“押一付三,工资不够,那么该怎么办呢?”我有问。
“那就从还呗借钱呗!”孩子回答,看来还呗这广告没有白做,小同学都清楚得很。
“那么这钱是白借的吗?比如借了1000块钱,到时候再还1000块钱?是这样吗?”我又发问了。
这次孩子回答地十分干脆:“那不可能吧,怎么可能白借?”
“对啦,借1000块钱,还的时候肯定要多还,比如1100或者1200,这样才能挣钱呀!要不然做什么广告?”
“这样啊!”小同学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
“那你知道为什么打老婆的人不借,赌博的人也不借呢?”我用另外的两句广告词继续提问。
“不知道。”孩子回答。
“是因为他们信用不好,借了钱很可能还不上。”我告诉她。
“哦!信用这个词我听说过。”
然后我继续说:“这就是现实社会,有的人呢钱很多,可以借给别人收取利息,这样他的钱就越来越多了。而有的人呢,不但买不起房子,连押一付三的租金都付不起,只能借钱,还得付给别人利息。”
小同学的脑子转得快,很快问我:“妈妈,你是想说让我好好学习吗?”
这问题反倒把我问住了,我说:“是,也不完全是。我只是想告诉你,人和人之间是有差距的。”
讨论到这里,我觉得差不多了,闺女也快到学校了,于是我们结束了这番探讨。不过孩子显然还没有讨论够,于是我们约好晚上再说。
这则看似夸张的电梯广告实则很现实,赤裸裸地把现实社会的阶层差距展示给你看。花呗,还呗,看起来就是个普通的信贷平台,就是这种平台,把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连接起来,像是抽血的针管,富的越富,穷的越穷。
经济社会,总是无法回避这残酷的现实。
接下来,我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继续讨论了。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