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新华日报
提到绍兴,很多人会想到鲁迅的“四文铜币”中的一大碗米酒。
事实上,梳理这座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的“工业史”,除了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产业米酒、珍珠和被称为“世界看中国,中国纺织在柯桥”的纺织印染之外,还有化工、金属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面临全球竞争的新兴产业,包括芯片设计、制造“绍芯”等整个产业链的封装和测试无疑是最大的亮点。
数据显示,20202019冠状病毒疾病影响下,绍兴集成电路和高端生物医药两大浙江“100亩1000亿”产业逆势增长,其中数字经济产值增长27.5%,生物医药企业产值增长7.5%。
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说,多年来,绍兴大力建设“3+2+4”现代工业体系——3是纺织、化工、金属加工三大传统重点产业;2、黄酒、珍珠两大历史经典产业;4、有四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现代医药、新材料。“2019年,绍兴将以全国土地面积的8/10000创造全国GDP的6/1000。”马卫光说,作为浙江省“以鸟代笼”评选中“连续七届”的城市,绍兴是促进中国和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祖传稻”也需要守正的创新
起源于中国的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无疑是国内外最著名的一种绍兴黄酒。其中最具特色的花雕,又称“冠军红”、“女儿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意蕴。
黄酒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绍兴的“祖米”。然而,黄酒白酒在中国白酒市场的份额一度令人尴尬。2016年,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3个月的酒精饮料中,红酒和啤酒分别以60.9%和58%的比例位居第一,而白酒占第二梯队的38%,而黄酒占第三梯队的19.6%。
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有着数千年声誉的行业衰落。我该怎么办?绍兴人意识到“祖传大米”需要守正创新。
很快,绍兴黄酒集团与高校合作成立了“古越龙山创新实验室”,取样建库,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数字化酒体设计,提升黄酒品质。绍兴黄酒集团副总经理柏宏介绍,公司推出了黄酒奶茶、黄酒冰棒、黄酒冰淇淋等一系列包装、口味各异的时尚“小Q”黄酒产品,“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即使在长队中也能欣赏诗歌。”继“旧瓶装新酒”之后,绍兴通过创新品牌营销,拓展酒庄产业,整合文化旅游,打造“世界葡萄酒产区、中国黄酒之都”的产业形象。
除了黄酒,珍珠也是绍兴历史上的经典产业。绍兴市经济及资讯科技局局长何坚刚“不断提高珠宝设计、营销和展示的开发能力,从‘珍珠’到‘宝藏’,绍兴正在向国际一流的珠宝加工和贸易中心迈进,”他说
在纱线上做一个大文章
“我最好从纱线开始。”在绍兴市国洲针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洲)的一个小办公室里,陶华冠副总经理举办了一场粉红纱团,展示企业如何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智能化升级。
“过去,我们直接给筒子纱染色。为了使颜色均匀,我们需要大量的程序和人力,通过一系列的工序将纱线松开并上色。这一过程很复杂,人工成本也很高。”陶华冠解释说,后来通过流程再造管理,纺织原料先染色后纺。只有这样的流程改造,“现在10人的工作量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完成,这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郭州成立于1988年,是绍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见证人。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的印染和化工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生态环境也不堪重负。股利分配后,企业效率的提高乏力。为了保护环境,提高印染化工产业的效益,绍兴市先后通过“整合集聚一批、退出淘汰一批、合并重组一批”的方式,完成了不同区域的集聚升级。
“2019年12月28日,绍兴市印染产业跨区域集聚得到改善,国洲印染集团项目于2019年启动柯桥区“蓝图时尚小镇”的建设,是绍兴阅读“两大商业经典”,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创新实践。也是深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和省级试点升级的重要载体。何坚刚告诉记者,此前,,岳城区34家印染企业组成5个印染集团,全部签约落户柯桥。其余13家改革类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征用退出、转型发展等方式有序实现转型升级。
团聚效应明显。2019年,绍兴市印染工业和化工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达到13.7%和17.2%,远高于绍兴市工业平均水平。何坚刚说:“今年1月至6月,即使在疫情的影响下,印染和化工行业的增加值仍保持正增长。”
政府积极引导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近年来,国洲每年在技术改造、废气废水收集处理等方面投入1000多万元。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和改造,只有原材料染色工艺“减少了50%的人力和70%的工业用水”2017年,国舟被绍兴市列为首批印染行业绿色标杆示范企业。
如今,柯桥已成为中国轻纺城,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和最齐全的产品。每年全球近1/4的纺织品在这里交易,销售网络覆盖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运动是一件伤筋骨的事,也是一件重生的事。”陶华冠说,通过“一张白纸”的再创造,国舟已成为集印染技术和新材料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企业集团。
“我们的纱线染色不再是普通的纱线染色。通过在纱线中添加高科技原料,我们已经成为具有多种功能的新型面料的原料。例如,透气保暖内衣面料,例如具有轻薄排汗和防紫外线功能的运动服面料,我们已经由一些供应商提供优衣库、Zara、H&;等国际知名品牌;我是商人。”里托手里拿着毛线球,陶华冠的眼睛里透出一丝光芒。
“绍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么说吧。我们现在做的其实是自主研发的‘中国核心’。”
在绍兴市越城区“集成电路产业园”,新近落户的“绍兴威豪”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是“豪威集团”上海威尔半导体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在简洁的“科技气质”办公室,研发总监李宏亮,他也说得很简洁。
“这符合我们的气质。上下游产业链非常完整和集中,效率高,服务好。园区的产业文化氛围非常好,特别适合我们初创企业的孵化和发展。”李宏亮解释了豪厄尔集团落户绍兴的原因。
李宏亮正在谈论上下游产业链。毫无疑问,它们是国内芯片领域的“大咖啡”公司。如今,“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园”先后引进了集成电路设计龙头企业豪厄尔科技、国内晶圆铸造龙头企业豪厄尔科技中芯国际、密封试验领先企业昌电科技等项目也促成了整个产业链项目集群的建立。目前,已吸引集成电路相关项目70多个,协议总投资2000多亿元,储备项目30多个,计划总投资1500多亿元。
20世纪80年代,位于甘肃的871工厂(后更名为华岳微电子有限公司)落户绍兴,使绍兴与集成电路产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据何坚刚介绍,871工厂原本是专注于国家集成电路发展的五大支柱企业之一。“871工厂的到来为绍兴创造了良好的产业氛围。随后,浙江华越芯电子有限公司、绍兴光大芯微电子有限公司、绍兴兴兴谷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集成电路产业企业相继成立。”特别是2018年3月中芯入驻岳城,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更为强劲。
2019年5月,绍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落成《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同期,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平台入选浙江省首批“万亩千亿”新型产业平台。
此外,通过引进张江生物等一批龙头企业,建设格力制药、德琪医药等一批创新型制药企业,以及细胞、糖工程生物医学项目群等一批高端项目,绍兴滨海新区高端生物医药平台入选浙江省第二批“万亩千亿”新型产业平台。(记者强晓玲)
责任编辑: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