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资产管理工作(马岭镇“四坚持”“四明确”扎实开展 扶贫资产管理工作)

按照有关要求和安排部署,马岭镇迅速行动,做到“四个坚持”“四个明确”,扎实推进扶贫资产管理工作。经镇、村两级清理,共清理2014年以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1842.56万元(共计项目58个),形成资产1817.13万元,形成资产占比98.62%,其中:到户资产230.3万元,非经营性资产1318.46万元,经营性资产268.37万元,扶贫资产管理工作初见成效。

一、坚持一个目标,明确工作方向。为切实加强和规范扶贫资产管理工作,“管好、用好、用活”扶贫资产,巩固脱贫成果,马岭镇紧紧围绕“管好扶贫资产,发挥长期效益”这一目标,积极探索扶贫资产清理、确权、登记、运营、处置及强化风险管控和优化收益分配有效途径和办法,建立“资产家底清楚、产权归属明晰、类型界定科学、管护主体明确、运行管理规范”的扶贫资产管理体系,确保扶贫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提高扶贫资产效益,防止资产闲置和损失浪费。

二、坚持精心部署,明确工作责任。一是成立管理机构,明确各级责任。迅速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分管脱贫攻坚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经发办、财政办、各村书记、驻村工作队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扶贫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镇扶贫资产管理工作。镇级层面,负责指导各村做好资产清理及管护制度制定等工作,村级层面,完善相应台账,明晰本村扶贫资产种类、数量、收益概况,做实项目的管护责任和管护措施。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工作水平。通过“走出去”实地参观学习扶贫资产管理先进经验,“引进来”对学习成果进行转化应用,召开全镇扶贫资产管理业务培训会,对全镇扶贫资产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补课”,提高了业务人员能力素质。

三、坚持科学分类,明确资产类型。将2014年以来使用的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行业扶贫资金、社会扶贫资金、其他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纳入管理范围。同时在扶贫资产摸底的基础上,科学界定资产类型,根据属性分为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在分类的基础上,统一部署,精准管理。 经营性资产主要为具有经营性质的产业就业类固定资产;非经营性资产主要为公益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类固定资产;到户类资产主要为支持贫困户生产发展所购建的生物资产或固定资产等。目前全镇形成到户资产230.3万元,占比12.67%,非经营性资产1318.46万元,占比72.56%,经营性资产268.37万元,占比14.77%。

四、坚持规范程序,明确工作步骤。围绕“清”“确”“移”“优”四个工作步骤,扎实开展扶贫资产清理工作。

一是“清”产核资,建立台账。由区乡村振兴局联合行业部门对照2014年以来脱贫攻坚项目库及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摸清底子,拉出区级项目资金清单。对照区级项目资金清单,对全镇扶贫资产逐项核实,精准摸底,坚持上下联动,同向发力,通过“一上一下”(自上而下返,自下而上核)工作法,核清全镇2014年以来扶贫项目资金投入情况,核实资产形成情况,分村分类按照到户资产、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建立资产台账,确保“资金明,资产清”。

建投资产运营管理工作内容

二是“确”权登记,明确资产权属。把好确权登记“分类关、程序关、精细关”,扎实推进确权登记工作。严把“分类关”,根据扶贫资产的形成过程和资金构成,到户类资产原则上产权归属于农户;各级组织实施的单独到村项目形成的资产,产权归属村集体;对于产权无法清晰界定的,不明晰的,加强与区级行业部门沟通,由区级行业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和项目实际情况,指导审核界定,确定产权归属。严把“程序关”,严格按照《雅安市名山区扶贫资产管理操作指南》要求,确权登记按照村公示、镇初审公示、行业部门审核,区乡村振兴局备案公示、镇村造册归档的步骤和要求推进,确保确权程序规范完整。严把“精细关”,始终坚持“谁实施,谁确权”的原则,分类确权登记,对形成的资产分级分类登记造册,对资产名称、类别、构建年度、资产地点等内容进行详细登记,明确资产“身份信息”。

三是“移”交资产,强化经营管护。经行业部门核查核实的资金项目,根据扶贫资产权属(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依法依规厘清扶贫资产的所有者,在区乡村振兴局和区财政局的共同监督下,履行资产移交手续,将扶贫资产移交给扶贫资产所有权人。资产所有权人做好扶贫资产运营和后续管理工作,到户类资产在村组集体监督指导下,由农户自行管理;非经营性资产,由产权主体落实管理责任,定期保养维护,确保正常运行;经营性资产,通过采取承包、租赁、入股等形式经营的,要与经营主体签订协议,建立管护制度,明确日常管护责任;通过村集体自身经营的,建立管护制度,明确村集体管护责任。

四是“优”化制度,长效有序管理。制定管护制度,明确管护主体、承担管护责任。针对非经营性资产,村级分类制定具体的扶贫资产管护工作制度、管护工作台账和管护工作日志,落实管护责任人。经营性资产,村级要制定运营方案和收益分配使用方案,盘活利用好经营性资产,目前全镇共制定管护制度17个,其中经营性8个,非经营性9个。落实公告公示制度,提高扶贫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对扶贫资产管理范围形成的扶贫资产台账、运营方案、扶贫资产收益分配、扶贫资产处置分级分类进行公告公示,经营性资产的运营方案、收益分配方案交村民代表大会集体决策,保障群众对扶贫资产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真正让贫困群众成为扶贫资产管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完善档案资料,确保经得起各级检查。对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中形成的资料进行全面规范整理,同时根据资产清理情况同步完善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档案资料,确保扶贫项目实施规范、扶贫资产管理有效。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