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售后宝联合机器人大讲堂举办的“数智化,重塑机器人服务运营”主题活动在苏州圆满落幕。
大合影
困境
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链水平不断提升,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机器人产业体系,从研发、零配件生产、机器人单体制造到系统集成和售后服务。
其中机器人单体、系统集成、售后服务是机器人在生产、销售、维修、淘汰等全生命周期的组成部分。
苏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副秘书长薛芮
目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产品同质化也愈发明显,在加强研发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或许是机器人企业的又一破局之路。
机器人大讲堂CEO潘月在活动致辞中说道,“机器人企业更偏重于产品使用场景中的体验,也就是与用户交互的距离、频度和温度等这些因素对用户满意度、口碑传播和多次购买机器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机器人大讲堂CEO潘月
而机器人厂家与用户交互的触点往往就聚集在服务运营环节。
如果想让机器人行业焕发差异化竞争能力,进一步倒逼产业链的升级与配套服务运营能力的完善,机器人的数字化服务运营能力搭建迫在眉睫。”
机遇
面对以上行业困境与难点,售后宝高级顾问尹文强则指出,“大量机器人企业的售后服务数字化处于起步水平,企业需要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售后服务痛点和产生价值的解决方案。”
售后宝高级顾问尹文强分享珞石机器人数字化服务运营案例
当前部分机器人企业的售后服务状况并不乐观,如缺乏售后服务管理方法、缺乏系统支持售后服务的全流程、通过人工手段管理服务工程师、总体服务成本过高、人工管理维修物料和备件、电话追踪服务过程状态、服务质量差和客户满意度不高等。这些弊端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企业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因此,机器人企业摆脱目前困境最好的方向,便是服务的数字化转型。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国内整个商业环境逐渐趋于成熟,当前正是机器人行业向服务转型的大好时机。
活动现场
在此背景下,机器人企业首先要在思维上有所改变。
1)卖产品转变为‘卖设备+服务’;
2)企业在后市场中,须主动围绕客户需求来运营,而不是被动响应;
3)需要企业在战略层面建立服务文化,围绕向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为导向;
4)要重视服务基础建设的投入。
这是机器人行业向服务转型的方向,对于每一家身在其中的企业而言,是一种自我提升,也是一种机遇。
活动现场
这种机遇来自于互联网在设备上的应用、IOT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比之前容易获取大量的运营数据,让服务更容易做好;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模式;轻量化的、不断迭代的服务运营系统(如:SaaS类产品)降低了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门槛,给企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如何“重塑”服务运营?
当困境与方向都清楚了后,解决方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售后宝联合创始人毛羿飞认为,机器人企业需一切围绕着客户需求和设备进行“服务运营”;在公司层面重新定位服务部门,及导入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手段,从而实现机器人的服务运营模式重塑。
售后宝联合创始人毛羿飞
目前,在机器人后市场中存在着典型的机器人“服务运营”3大类场景:机器人的“客户关怀服务”,机器人的资产再利用及备件生命周期管理。
针对以上典型的机器人“服务运营”3大类场景,售后宝均给出了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1、客户关怀服务
售后宝通过功能组合适配远程寄修模式、经销商网络模式、现场服务模式这三种业务模型的业务需求。
因三种模式不同,其管理重心和对系统功能的需求也不同,售后宝将通过功能组合来适配,针对性解决每个服务模型的业务痛点。
活动现场
2、机器人资产再利用
整个机器人售后业务与修复业务是动态闭环的。
因此,从购买或销售旧机器人到销售已完全修复的“与新机器人一样好”的机器人,从而提升厂家对机器人的资产利用率,优化财务状况,降低客户对机器人的使用成本。
3、备件生命周期管理
在备件的循环使用过程中,售后宝均能追踪到每一个备件的过程和状态:从旧件的退换、退回采购开始,直到翻新备件的营销/销售结束。
活动现场
同时,毛羿飞也谈到了未来机器人将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来重塑其运营模式。
未来机器人服务运营模式“重塑”的 3个主要特征: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从现场服务到远程服务,从成本中心到驱动销售、增加营收。
要想实现重塑机器人的服务运营模式,售后宝提出了相应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全连接”+“履约服务”+“增值运营”。三者融合一体,助力机器人企业服务转型成功。
此一体化解决方案中就包括系统为每台机器人生成唯一二维码(即超级二维码),围绕产品贯穿于多个应用场景:设备绑定、设备盘点、扫码自助报修、扫码咨询、扫码购买备件、视频诊断等。
活动现场
因此,每一个设备都会“说话”,每一个机器人都成为客户服务的入口。
当重塑了机器人服务运营模式后,便大大缩短了服务周期,最终提升了客户体验。
未来,机器人服务运营的远景,将依托创新服务模式、应用前沿技术、整合行业资源,及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手段来推动服务品牌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