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金融领域的竞争不断白热化,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肩负着践行国家货币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优化资金配置等艰巨使命,是国家金融的命脉。财务管理是经济实体的基础管理手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财务管理是其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反映并监督商业银行经济活动的重要措施。提高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质量意义巨大,是推动商业银行财产管理安全、资金流动顺畅高度统一,引领商业银行最大程度实现企业价值的重要条件。然而,由于国际金融环境的持续变化,影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因素一直未能被有效消除。商业银行方面需正视现状、把握时机,化压力为动力,在不断加强财务管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夯实自身的发展基础,高质量的促成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商业银行;改革
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化有效的推动了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商业银行因此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遇。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加剧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使得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成为银行业的关注焦点。财务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一个环节,表面上看是反映并监督商业银行经济活动的方法,然而本质上却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开展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重要手段[1]。在财务管理的辅助下,商业银行能够贴近财务管理目标发展,会计数据以及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能够为商业银行资本运作提供支撑,商业银行可以优化经济决策,有利于及时发现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优化、改革管理的同时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质量。剖析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相关内容有利于探寻提高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对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巨大。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现状
从发展的角度看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经历了4个阶段:第1阶段,1979年以前。商业银行经历了从事业单位到企业单位的改革,企业管理原则是财务管理的“纲”;第二阶段,1979-1986年。经济发展进入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各界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从“预算管理”逐步过渡至“成本管理”;第三阶段,1981-1993年。商业银行推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第4阶段,1994年至今[2]。在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产品服务类型不断多样,银行的净利润和营收数据稳步提升,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不良贷款发生率高、资金不足等问题也陆续出现,而与之相比,外资商业银行则无此类问题。这一情况充分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筹资能力相对薄弱,资本管理能力相对欠缺。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审慎性监督、信贷危机等方面也存在漏洞和不足,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实际与期望还存在不小的距离[3]。
二、商业银行实施财务管理的意义
财务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负责商业银行内部的资金运转、财务收支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是一项政策性强、要求极高的工作。商业银行实施财务管理能够增加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优化银行领导层的决策;能够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等进行核算,进而对经营风险进行预测和控制;还能够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使之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一言以蔽之,商业银行实施财务管理具备极强的现实意义,理由如下:
(一)优化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
对于银行而言,财务是其核心,优质的财务管理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更好的了解自身的经营状况,有利于商业银行领导层更好的统筹全局,优化企业内部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其次,财务管理能够帮助商业银行获得各种财务管理指标,通过分析指标,商业银行可以了解不同时期自身与其他银行发展之间的差距,获知自身管理的漏洞和不足,并对之加以改进。如此,商业银行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对于提高市场竞争力、保证经营效益亦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提高经济效益、强化抗风险能力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涉及内容较多,如全面预算管理、风险管理等,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财务效益和风险应对能力。高质量的财务管理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使得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提升到新高度。抗风险能力提高,商业银行的领导层能够做出更符合银行发展情况的经济决策,商业银行的经营获利更多,发展更有保障,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谋求一席发展之地。
(三)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推动金融创新进程
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国家金融政策的改革调整能够引发利率市场波动,缩小存贷款利差,这无疑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环境,使之生存遭遇了挑战。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完善能够引导商业银行基于市场需求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商业银行得以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站稳脚跟,有利于推动社会金融创新进程[4]。
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
由于涉及特殊商品,因而与其他行业相比,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有着更高的经营风险。现阶段,国家虽然就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已经颁布了系列的法律法规,然而各类金融犯罪仍然频繁发生,这一情况充分说明金融体系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仍有较大的改进完善空间。众所周知,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监管以基础法律(如《人民银行法》)为主,以其他法规政策(如《城市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实施办法》)为辅。基础法律制定、颁布较早,为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提供了基本思路,然而却没有为之提供具体的实施细则;其他法规政策颁布较晚,对基本法律进行了细化、补充,但如果其他法规政策未能及时与基础法律协调,容易导致法律法规之间出现矛盾。如此一来,基础法律中的规章条例无法很好实施,立法留白无疑给金融业内违法犯罪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5]。
(二)缺乏有效的监督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全方位监督由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如审计部门监督、同行监督等)组成,只有内、外监督协同作用,才能够保证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监督的质量和效果。然而事实情况是,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缺乏高效监督问题较为严重。具体来说,外部监督由多个主体(如财政部门、银监会等)负责,多层次监督夯实了商业银行管理的基础,然而一旦出现执行不当情况,必然会出现责权不明、管理叠加、监督留白等,一旦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脱离监督体系,诱发贪污腐败问题,必然会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形成巨大冲击,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商业银行的生命力[6]。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监督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还不够完善,法律法规的漏洞使得监管“无据可依”。至于内部监督,商业银行采取的是制度约束,借助制定规章制度或签订协议实施内部监督的思路是正确的,但由于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业绩考核机制,财务管理绩效未能与相关人员的薪资待遇科学挂钩,这无疑会影响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监督工作的落实。
(三)风险处理能力差
风险管理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阶段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控制及防范能力普遍不强:第一,管理模式不科学,宏观管理缺乏时效性,主要集中在事后管理状态,难以对风险进行防范;第二,经济因素、法律因素、市场环境因素等虽然与银行的财务管理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却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工作。商业银行想要很好的控制各种风险,必须建立起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然而实际情况是,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构建难度大,且构建完毕后还需要结合经济环境、市场发展等因素不断调整,我国商业银行在此方面普遍未能获得较大成就;第三,受国家政治体制、监管力度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难度高,资本很难保证充裕、不良贷款问题发生率较高。与此同时,信贷风险防范意识较差,资金回流不被重视,资金空缺风险难以被有效遏制[7]。
(四)缺乏优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在性质和业务层面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否则将难以胜任财务管理工作。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人员多为财经类院校毕业人员,这部分人员拥有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然而综合素质与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所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业服务要求不断提高,在未来,商业银行必然要提供更为多样的金融服务,综合性柜台业务、精细化柜台服务等必然会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财务管理人员不善于钻研财务管理工作、没有自我优化的思想、懒于参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培训,那么必然会被发展如日中天的商业银行所淘汰[8]。与此同时,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发展的大势所趋,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财务管理人员除了要具备财务管理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外,还要具备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知识,要能够熟练使用各种软件和技术。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还可能涉及新业务研发,财务管理人员要对表外业务、中间业务等创新性业务有所了解,否则也将制约财务管理工作落实。
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改革的策略
财务管理改革是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保证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有效手段。商业银行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将财务管理改革工作视为当前一项紧迫且重要的任务。在具体落实此项工作时,可采取的策略方法较多,受制于篇幅,本文难以对所有策略一一论述,仅结合上文提出的四点问题提出如下四点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完善财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法律能够为市场经济行为提供规范性准则,能够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因此,推进财务管理法律体系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重要且必要。在具体落实此项工作时,应将关注点落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基本法律为根基,对现行的财务管理法律法规进行细化,加大商业银行法律覆盖面,消除法律留白和法律盲区。第二,强化立法监督,利用法律提高监督主体(如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的监督力。与此同时,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力度,大力推广全民监督,防范法律法规建立过程中出现贪污腐败问题。第三,加大法律执行力度,贯彻依法治国,严惩各类违反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的人员,从法律层面给予商业银行自律行为以支持。
(二)加大社会各界的监督力度
优化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必须从事前分析、事中控制、事后防范出发,并辅以有效的外界监督。事前分析必须保证财政部、央行和银监会共同监管;事中控制必须保证商业银行内部积极跟进管理事项,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事后防范必须有相应的监督部门及时对账目情况进行核查,要避免账证不符、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等。值得一提的是,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监督并不是某个机构或者是某个主体的职责,而是一项与社会各界、人民群众个体息息相关的事情。因此,应该大力发展社会监督,要发挥监督主体的模范引导作用,积极制定监管规章,要大力推进政府单位和社会各界同监管格局构建,要借助社会的力量推动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优化。
(三)提高风险识别、控制能力
在具体落实时,应将关注点落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高效的内控制度,科学的调整财务管理模式,强化财务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以全面有效为原则加大财务风险识别和控制的力度。第二,科学把握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了解经济市场的变化趋势,积极制定应变措施,并构建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分散并规避风险。第三,构建完善的借款人信用体系,积极防范信贷风险,全面掌握借款人的信用信息,尽可能的避免不良贷款。与此同时,定期进行风险管理体系审查,利用审计评估风险管理体系,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商业银行方面应当提高人才准入门槛,要尽可能的选择素质高、技术强、经验丰富的优质财务管理人员。在聘入大学生时,要关注学历更应重视能力。必要时,还可以与高校构建“校企合作”模式,开展订单式财务管理人员培养。要借助优质人才引入提高财务管理团队的质量,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其次,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以考核奖惩激发财务人员自我优化、自主提高的思想。最后,商业银行方面应当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人员学习制度,要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深造发展的机会,要高质量的开展教育培训,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使之满足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相关要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健全与否、财务管理内容到位与否都会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然而在商业银行实施战略化发展策略的过程中,由于银行方面缺乏经验,加之金融环境影响因素一直未能被有效消除,这使得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存在较多缺陷和问题,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想要推进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改革,相关人员需要深入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细节,立足于问题设计应对策略,要善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相关方的监督责任、强化风险识别监控能力等手段。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当积极总结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抓技术、抓市场,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的特点,并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持续改进。如此,优质的财务管理才能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商业银行才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薛静. 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发展研究[J]. 投资与创业, 2020, (007):63-64.
[2]张彦峰. 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中国市场, 2019, 1003(12):58-59.
[3]袁冬云. 新形势下现代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探析[J]. 首席财务官, 2019, 015(002):35-37.
[4]王志强. 营改增税收政策背景下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策略探析[J]. 现代国企研究, 2019, 162(12):110-110.
[5]沈丹萍. 试析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完善[J]. 经营者, 2019, 033(024):166-167.
[6]程明.“一带一路”对于中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7,(35):105-106.
[7]缪锦春.国内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扁平化模式导入和探究--以国内某城市商业银行一级分行财务管理改革为例[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3):89-96.
[8]马西娟.浅谈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J].财经界,2020,(2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