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厅运营管理方案(分析一下共享场景开咖啡馆,应该怎么做?)

我很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但无法一人独立承担运营成本。因此一直在寻求某种合作,达成一个共赢的状态。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拥有一家店。

而这件事儿,从构思到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历时3年。这期间在很多渠道发布了合作信息。加了很多人,也聊了很多,始终没成。

直到今年3月中下旬,才聊到了现在这个合作品牌。截止到目前为止(4月12日)已经合作了三周时间。

这也让我认识到,这种独特的合作模式,需要你的耐心,不能急于一时!

这三周,我有了一些思考,想分享一下这个思路,让准备开店的小伙伴,有一种新的选择!


什么是“共享”?


“共享”这个概念,早年已经被很多行业做烂了,比如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厨房……

但其本质,并不是共享概念,而是租赁。我在做的这件事儿,也许能跟“共享”粘上点关系。

共享是什么?

共享应该是我有一种东西进行分享,比如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知情权等。


简单理解就是你有的,拿出来跟人分享,这种分享在商业上,我认为是可以有偿提供的。因此诞生了我的一个商业逻辑——寻找一个可以共享(出租)场地的店铺。


咖啡适合什么样的场景?


目前来看主流的场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场景型

老生常谈的类型。这种类型的馆子目前都集中在已经有一定知名度的的品牌中。新兴品牌大多不走这类路子。这类馆子平均面积较大,比如星巴克Costa、Mstand、%Arabica等。

主要通过销售空间、环境来满足人们社交、工作等需求。给人们提供了所谓的”第三空间“。

但这类咖啡馆,主要成本不在店面,而在于团队搭建、品牌宣传、推广运营、产品研发等多个环节。如果没有同行业经营经验的人很难做好。因此不建议没有任何经验的人去做。

当然,如果你不差钱,可以接受各种亏损,或有一个有能力的团队也未尝不可。

社区型

社区型这类咖啡馆,有一个显著特点,均开在居民区、胡同儿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服务的人群,在方圆3公里左右。店面不大,会有一些自己的特色。这类店面个人有一定操作性,但对主理人要求比较高,需要有多年行业经验沉淀,技术本领过硬,甚至有一些硬核技术(比如烘焙技能),可以亲力亲为。

此类店面,都是奔着主理人来的,比较栓人,不建议那种甩手掌柜型老板。


快闪型

快闪型,是近两年比较活跃的一种模式,Manner从快闪型起家,瑞幸后来居上,星巴克“啡快”跟进。开启了小型快闪店的序幕。


所谓快闪店,就是客户通过线上下单,线下即取即走。此类店面都非常小,只提供外带服务,因此单店成本比前几类都低,对店面位置的要求不是很高。

但此种类型店面有一个核心要素,就是在此之前你的品牌要有很好的知名度,有一定用户基础,并且培养了一批有此习惯的客户,才能实现整套闭环。

如果想直接做此类店面,那就需要在一个地理位置足够好的地方,做好宣传引流才能有机会。


跨界店

另外现在很多面包坊、便利店、甜品店、奶茶店都有咖啡在卖。只是他们的水平可能有限,专业度不如咖啡馆,仅仅为了丰富菜单,扩展一下新的用户需求和圈住更多的消费人群。

Manner北京华贸店

其实从这一发展趋势来看,融合性的消费场景,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那么可以借此,来获得一个新的消费体验场景,即专业的咖啡跨界融合场景。

在没有品牌力、资金能力的前提下,可以考虑这种形式的合作。

如何共享融合

对于咖啡来说,寻找共享空间,需要思考几个问题:

01 寻找什么样的场景?

共享场景对于咖啡来说需要谨慎思考的就是为什么样的场景服务!

我能想到的是这三类:


咖啡厅运营管理

增值服务:在原有的服务类场所中,进行增值服务。

比较符合此类场景的主要有酒店、机场/火车站、各类科技园区、书店、医院、汽车4s店等等

这些场景本身具备一定功能性,而需要服务的人群,会做一定停留,那么为这些停留的人群提供增值服务,就是我们可以考虑的一种场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楼一层的饮品店

在这其中,火车站/机场、医院为特殊场景,可能大部分人与此无缘。这需要看自身的资源。

业务互补:在原有的场景中,没有饮品业务,但可以很好的融合饮品业务,做到锦上添花。

比较符合此类场景的主要有面包坊、甜品店、西餐厅、书店、某些精品店(服装)等等

西西弗书店

特别要说的是,西餐厅大部分都是配套带水吧的,因此需要寻找的合作方,应该是那种中等规模有一定知名度,但本身业务不够广泛,可以由你来承包水吧业务的店。


时间互补:指营业时间上的互补。可以通过错峰营业或叠加营业达成合作。

这里边比较典型的合作形式就是酒吧,之前也接触过很多酒吧为了分担房租寻求合作的。这是比较好的入手点。


02 你的优势

在合作中,你的优势决定着合作的成功率。也就是你自身能力能不能一下打动你的合作者。这种能力,包含着专业知识、技能;行业资源、运营能力等等。

在决定进行合作前,先总结一下自身的优势、身边的资源。看看哪些是可以帮助你的,做好心中有数,在谈判过程中,有牌可打!

我就是每次谈合作,拿着我自己烘焙的咖啡豆,给洽谈对象现场去冲泡,讲解。并着重讲解,你的商业理念、合作方式。让对方对你的人、你的能力有直观的了解。从而尽可能达成合作成功率。


03 补足对方的劣势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如果你寻找的合作对象,有明显的劣势,但你的加入如果可以直接弥补劣势变为优势,你就会在合作中增加很大的成功率,谈判的话语权也会增大很多。

但是这种不属于很好遇到的“好事儿”,如果遇到请珍惜。


04 能够志向相投

合作除了要看业务,最重要的还是看人。看人这事儿,在我看来,比较玄学。我一般主要看两方面

先看他们的业务环境(店面、场地)。如果已经在运营中,则可以观察店内的运营情况、员工状态、客流等等。这些可以很好的体现这家店的经营现状、老板的经营能力,以及你未来合作的成功率。

另外就是在跟对方沟通时,TA的沟通能力、对业务的理解能力、对融合合作的想法。在这过程中,要仔细地去感受,这个人是不是一个“靠谱”的人。

这种靠谱,说白了就是一个人是否真诚、踏实。

看人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造就的,因此真的不是很推荐没有参与过社会工作的人群,直接去做(除非天赋异禀或有此家庭氛围),还是推荐在你想做的行业里摸爬滚打个2-3年,摸清门道最重要。

也祝各位能一次就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


05 除了努力,再带点运气

常言道:“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这句话我认为没错!

经过将近3年的寻找,洽谈,才找到目前合适的合作伙伴与模式。这有时候不得不感叹,运气到了,福气就到了!

有些时候,接连受挫,这时候不要气馁,可以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完善计划,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让你自己变得更强大!

时刻准备着,要相信机会真的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写在最后


咖啡行业充满了惊喜与想象,其潜力远远没有被发掘殆尽,还有很多机会等着人们去发现。尤其在中国,咖啡的异国他乡,有更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做的事儿。

我的合作店 <LIGHTBULB 一个灯泡>

就算开店这一件事儿,也是可以玩出花儿来的。做商业一定要打开思维,整合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做出不一样的店面。

我的运气比较好,大部分设备都是这家店自带的。有一些实在不太习惯或者不太好,我目前自己投入给换掉了,比如滤杯、手冲壶、咖啡杯、咖啡豆等等。

这篇文章,希望将我经历过,正在尝试的模式分享出来。帮助喜欢咖啡,想要开店的人,走出一条新的路!

最后,如果有朋友想知道,这种模式的具体合作形式及投入,我可以再写一篇比较详细的相关方案,欢迎留言与我讨论。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