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胡赛雄老师的《华为增长法》一书,比较接近我们公司的目前的状况,希望能应用在以后的工作中。
胡老师提出客户是华为生存的唯一理由。当时通信行业普遍流行一种崇尚技术的风潮,以客户为中心这条路其实并不入流。以朗讯科技为例,朗讯科技拥有世界级的贝尔实验室,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创造世界上最先进的电信系统,其发明的专利可谓汗牛充栋,但最后朗讯还是破产了,贝尔实验室也关门了。于是华为提出要做工程商人,强调做出来的产品必须有人买,有钱赚。客户需要什么,华为就做什么。
问题一,谁是我们的客户?对于To C的企业来说,最后的购买者或者消费者是我们的客户。对于To B的企业来说,经销商,工程商算不算我们的客户呢?他们是渠道,渠道不能被当成客户,他们是使用的客户的代表。我们的产品是要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不是渠道上的需求。
问题二,如何定义客户的需求?需求=需+求。需是客户的痛点,求是客户期望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直接拿着产品去推销兜售,虽然产品是客户需要的,但产品仅仅是客户解决问题工具的一部分。客户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解决方案。另外客户的痛点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无法引导;但我们可以引导客户所求,提供我司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
问题三,如何挖掘客户的痛点?挖掘客户的痛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华为采用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十六字方针。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做法上,华为是很舍得把最优秀的人放到市场前端去倾听,客户需求的,甚至会与客户一起成立联合创新项目组。联想到自己公司所在的部门,我们的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也是这样的。公司会派研发,市场,业务的骨干到市场端收集市场信息,产品需求,也会聘请外籍工程师或客户的技术团队来中国办公,一起联合开发新产品,这样开发出来的产品,市场销量和客户满意度都很高。
文中胡老师提出我们要有与客户实现共赢的一元思维。很多人觉得这个很难做到,无奸不商么。另外一个甲方,一个乙方,地位不平等,怎么共赢。其实甲方有痛点,也有需求;乙方有解决方案,双方各有所需,通过交换最后形成了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已经成为一体了。普通企业要实现与客户的共赢,同样需要突破企业自身的业务框架,关注客户最迫切的需求,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一元思维。
为客户创造价值,部门或者岗位的价值定位也是围绕为客户创造价值,而不是纯粹服务内部的,也需要是企业价值的一部分,纯粹对内的部门或岗位都是成本。所以公司要梳理不同类别的岗位的独特价值定位。梳理后要以客户结果为导向,进行KPI解码。KPI解码的本质是下级对上级 的目标承诺,最后围绕客户需求建立相应的运营流程。
总之,一切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是任何公司生存的根本。公司的一切工作,部门和岗位设置,KPI考核,流程设定也是为了完成客户的价值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