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观点
- 促进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是实现《“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目标的前提
- 培育社会资本和增强分类动力是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关键
- 物业服务具有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和增强居民分类动力的能力
为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我国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政策,并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基层社会治理。2021年5月,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印发了《“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规划》明确要求全国(港澳台地区除外)所有城市、县城及建制镇5年内以推进生活垃圾“三化”处理为着力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建设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
从生活垃圾处理的流程来看,垃圾分类投放是生活垃圾处理的源头和前提。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居民生活的核心场域。促进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符合我国基层社区治理要求,也是实现《“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目标的前提。
在全国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的共同探索中,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体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城市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工作方面依旧面临难题。
城市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离不开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如何从社区层面促进垃圾源头分类”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自2016年12月2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上,明确要求“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以来,以“社区”和“垃圾分类”作为篇名的文献数量快速上升。可见,我国学者也对社区层面的垃圾分类工作展开了深入研究。
从文献查阅中,我们发现培育社会资本和增强分类动力是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关键。同时,我们基于学者们的研究绘制了社会资本和垃圾分类动力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分析框架,具体如下: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不断深入基层社区治理,并扮演重要角色。促进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是我国基层社区治理对物业服务企业的内在要求,也是物业服务的使命责任。基于社会资本和分类动力在促进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对物业服务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物业服务培育社区社会资本的路径分析
- 社会网络。搭建社区居民互动平台不仅有利于形成社区社会网络,而且在正向干预下有助于居民互惠合作,建立信任关系。基于此,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发挥数字驱动和管家服务优势,搭建“线上+线下”的社区居民互动平台。例如,在线上开发社区智慧管理服务平台,运营小区业主群;在线下开展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社区生活和文化活动,例如,生活管家和文化管家在活动中以游戏娱乐的方式为孩子们举办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活动,并促进陪伴参加活动的家长互动交流。
- 信任关系。社区居民之间的信任关系可以通过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来建立。在《安居乐业方法论》的指引下,物业服务企业将以打造社区共同体为己任,与社区居委会、业主、业委会等共同追求小区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 互惠规范。在打造社区共同体过程中,物业企业一方面将与各主体围绕垃圾分类制定一系列非正式规范,约束居民行为,另一方面将通过数字化、智慧化技术建立小区垃圾分类“技防”体系,通过摄像头监控识别垃圾分类优秀或不规范行为,并通过“红黑榜”的方式促进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物业服务增强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动力的路径分析
- 认知动力。物业服务一方面可以通过将“垃圾分类行为”与“小区环境”和“道德认同”结合进行宣传,使未践行垃圾分类的居民产生对小区环境破坏的愧疚感,以及让践行垃圾分类的居民产生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宣传垃圾分类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作用,让居民产生参与垃圾分类的价值感。
- 情境动力。物业服务可以通过提供小区可回收垃圾收集服务,以及优化小区垃圾分类清洁屋,配备智慧垃圾分类设备和专业指引人员等方式,提升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便捷和卫生程度。
- 规范和政策动力。物业服务在培育社会资本中建立的互惠规范能有效促进居民产生规范和政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