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垃圾。扔垃圾的时候,你有没有因不太确定某种垃圾该如何投放而纠结过?毕竟要让人一下子记住各种垃圾的属性还是挺难的。但如果不准确投放,又会给垃圾清运工人们带来工作负担,也会造成污染环境的后果。
东莞市莞城实验小学的两名小学生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但她们与一般人不同,很会发明创造,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发明了一套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让垃圾桶长了“眼睛”,可以识别垃圾的类别,然后自动“接纳”垃圾入桶。这套发明获得了2020年东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等奖,目前正在申请国家新型实用技术专利。
小学生大发明让垃圾分类智能化
这两名小学生分别是该校六年级的钟新悦和三年级的何依然,一个12岁,一个9岁。她们发明的这套系统利用二维码图像识别技术,然后系统对信号的分析、转换、传输,对应的垃圾桶接收到具体信号后会自动开合。也就是说,只要垃圾物品上的二维码通过感应器扫描,系统主板接收信号并进行分析转换,再将信号输出到智能垃圾桶,这件垃圾所对应的垃圾桶盖就会自动打开。
当然,前提是每件垃圾都得有二维码。其实这也不难。根据钟新悦和何依然的设想,只要生产厂家在商品或者其包装上印上含有垃圾类别信息的二维码,人们在投放垃圾的时候就变得轻松简单多了,只需一扫,即可精准投放。
钟新悦亲自演示了系统的操作。她拿着一个零食包装袋(其他垃圾),用包装袋上的二维码对准感应器,“嗤”的一声后,“其他垃圾桶”的桶盖就自动打开了……
两位小女孩为了这套作品,可花费了不少工夫。莞城实验小学一直以来都重视垃圾分类的教育和推广,师生经常实地调研了解东莞垃圾分类的具体执行情况。钟新悦和何依然就是在莞城多个社区了解了垃圾分类现状后,才萌生了发明智能分类系统的想法。
“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垃圾很多很多,很难全部掌握哪种垃圾对应哪个垃圾桶,在投放垃圾的时候往往会有困惑。”钟新悦说,如果分不清楚垃圾的种类,可能就会失去分类的动力。但这套系统让她觉得垃圾分类其实很有趣,一点都不枯燥。
在何依然看来,控制板的调试应该是整套系统最难攻克的一环,因为要让系统准确识别并输出信号到对应的垃圾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事。她们一方面查阅资料,一方面请教老师,最终克服了难题。
发明与创造没有终点。这两位小女孩并不满足于此,她们表示要进一步完善这套系统。比如系统需要接上电源才能运作,现实中如果利用太阳能会更方便更环保,这将是她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学校课内课外都重视垃圾分类教育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两名小学生的创造力,与学校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莞城实验小学非常重视垃圾分类这项工作,学校科学设置分类垃圾桶的地点,并做好日常维护工作,显眼的分类标识让师生一目了然。除了校内的垃圾收集点,还在每个办公室、教室配备了40升的可回收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
硬件设施安排到位,教育培训工作当然也不能马虎。学校对全体老师都进行了垃圾分类工作培训,提高教师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认识。这样,教师们就能很好地将垃圾分类理念传授给学生了。
垃圾分类自然而然走进了课堂。学校在各个班级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和培训活动,老师在课堂为学生讲解垃圾分类政策和知识,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活动,同时学习更多生活垃圾分类小技巧。
莞城实验小学还把垃圾分类的教育活动延伸到校外,组织学生到企业、社区参观调研。比如在东实循环经济环境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不仅学到了垃圾分类知识,还对汽车拆解、餐厨垃圾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环保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莞城实验小学让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垃圾分类理念牢记于心,并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理念。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李直建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杨洪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