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个人更善于构建构架,因此我的文章将与他人叙述不同,从最上面的搭建开始叙述,然后在相应的部分,根据我个人的实战经验,逐步地加以阐述。
一,操作不只是操作。
经营首先不仅仅是运营,还要结合行业的认识,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用。
精通业务技能只是事业发展的第一步,恭喜您,您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工具人了,但如果您想要独立操作、把握业务方向,您就需要对行业有一些见解。
我相信你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同样的经营模式也是你们来操盘的,为什么换了这个行业后,效果就很不一样了。还有七分之力,只有3分的效果,连作用都没有?
假定:您对行业一无所知或纯粹是猜测,以此为基础来确定经营方向,最终将在错误的方向上花费大量时间。因此,无论何时切入一个新的行业,我们都应该首先建立/验证自己的模型。
若您已有自己的行业分析模型,则只需填满数据/内容,迅速切入实际需求;
若您没有自己的行业分析模式,建议您尽快尽快建立。
第二种模式构架。
您自己建立的操作系统更能引导您快速掌握工具,快速执行;行业经验是您指引方向,直面痛点/要害,并减少弯路。
因此,对运行系统,我总结了四点:
为您提供运行工具,如微信生态的微信号,微信群,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等等,它就像是骨架,作为载体,承载并支撑着您整个运营系统的具象化;
方式:工具与产业相对应,将衍生出不同的运作模式,模式愈轻愈成熟,肌肉愈发达,肌肉愈少,模态应为使用者较轻,但对内部可为重;
结点:分阶段的中心点,以及体系化的活动,以这两种类型作为发展的支点,贯穿整个操作模块,每一个结点都像心脏,抽吸血液,循环全身,为每一个环节赋能;
理论分析:不仅要掌握大量的理论/工具/模型,还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与归纳能力,像头脑一样,不停地进行判断和修正。
基于上述经营框架,已具备了健全的业务能力,但行业这副大图,应该怎么走、怎么走对,就需要建立各种分析模型,因为下面主要对运营方面的模块进行了总结,所以行业分析模型大家有一个想法,可以一起探讨。
第三,操作模块的执行/技能。
因特网的载体千变万化,但底层逻辑与顶层架构却万变不离其宗,因此,精炼能力是运营商必备的意识,一通百通。
就拿微信来说,在中国互联网上是最完善、开发价值比较高的用户生态,大家可以以此作为例子,进行精炼,不停地总结,甚至更换载体,快速运营。
例如IP号码,作为用户沟通和深度捆绑的载体,能够迅速、有效地触到用户、微信、小红书、淘宝、抖音等主流平台,也能建立自己的IP号。
对于不同用户、不同规模的企业,将制定不同的策略。
全通投递:如果贵公司人力充足、资金雄厚、愿意抛出1%效益,那么全渠道投递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果你不是土豪,那就是土豪;
D集中策略:非土豪企业一般会选择集中精力,当然,焦点不是一天达到,需要进行不同渠道测试;
B渠道测试:大范围的网络,但要控制每个渠道的投放范围,跑数据跑模型,一般的测试跑完后评估ROI,去掉不必要的通道进行聚焦。
一通全通,无论是IP号阵还是社群矩阵,新媒体矩阵等等,都是相似的底层逻辑,只是具体的工具有不同的用法。
对平台而言,模式尤其重要,不同模式的板块需要集中精力,才能出一招,形成平台优势,如果每一块都独立作战,那最后一块会变成内部流量争夺,以及模式壁垒,而不是相互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