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国内某芯片公司高层突然辞职。一群网友开始出谋划策,让他去华为。
这个想法,大家就想想吧,毕竟半路出家难啊...
网友建议的原因其实挺简单的,强强联合,主要是看好华为内部稳定。在我们看来,任对内部的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一定有一套管理方法。
然而华为有这么一个人却不这么认为。
老板懂什么管理?他就知道那三个英文字母原国家证监会主席肖钢视察华为。在访问期间,他谈到了IPD(集成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华为高层的一句话,让大家无所适从:
老板知道什么是管理,我们的变化IPD,他知道那三个英文字母。
而这个“诋毁”的老板,就是华为现任轮值董事长:徐志军。
很多华为人熟悉任、、、余承东,但很少有人关注。2019年的一次采访中也想起了这位华为轮值董事长。
当时有6家英国媒体参与。采访中,媒体问了几个刁钻的问题。徐志军并没有因此而失去理智,而是不经意间反驳道:
不同的国家有权根据自己的考虑决定由哪些供应商来部署他们的网络。华为4G没有进入所有国家,华为5G也不指望进入所有国家。
澳大利亚的市场没有广州移动大,新西兰的市场也没有他家乡湖南益阳一个地级市大。广州移动没有选择华为的4G设备,所以华为在几个国家的市场少也没关系。
任郑飞对这位爱“老板不懂管理”的员工的“嘲讽”一笑置之:
在时代面前,我越来越不懂技术,不懂金融,不懂管理。从事组织建设成了我后来的追求。如何组织庞大的军队,对我来说是个大问题。
这是他的真实想法,他也在很多场合表白过自己:我是一个只会签字的傀儡。
不懂管理的老板,这些年都在做什么?我个人不懂技术,不懂IT,甚至不懂财务报表。唯一的事情是我在我们一起研究过的文件上签了名...
任说自己是傀儡,就是这两年被公关部排挤出来的,不然不会出面。
我想是吧。2018年之前很少见到这个老人。
这些年他都在做什么?
1994年,任写了一篇文章的节选“/s2/]对中国农业电话网络和交换业”的一些看法:
减少品种,扩大规模,提升技术,降低成本,加强售后服务,加强科研投入。减少自相残杀,发展股份制,是中国通信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它,避免它。这样才能避免复关后全军覆没。
1995年《再论反骄、破人、思想上的艰苦奋斗》节选:
为了拓展明天的市场,每年拿出销售额的10%作为研究经费,牢牢把握战略发展。1996年,研究基金达到1.8亿元。1997年将达到3-4亿,到本世纪末将达到8-1亿。只有不断加大投入,才能缩短与世界的差距。
2000年《创新是华为发展的不竭动力》节选:
华为的十年发展让我们意识到,没有创新,在高科技行业生存几乎是不可能的。
2001年,摘自《华为的冬天》:
在船的一边,千帆竞赛;病树之首,万年沐逢春。网络股的暴跌肯定会对两三年后的建筑预期产生影响,届时制造业将进入惯性收缩。现在的繁荣是前几年网络股暴涨的惯性结果。记住一句话:“物极必反”。这个网络设备供应的冬天会冷得让人无法理解。没有预见,没有预防,你会冻死的。那时候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
资源会枯竭,只有文化才能永生。这句话也是任老说的。我看过很多任老的文章,但是真正的企业管理只有寥寥数语,大部分都是在传递一种企业文化。
还有一点。他无时无刻不在传达着居安思危的思想。有人说他只会说一些大话,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我奉劝有这些想法的同学去读读任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文章。
结合现在的情况,相信你会豁然开朗。
他,真的只有这些吗?所有员工有没有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下滑,利润下降甚至破产,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公司和平时间太长,和平时期提拔的官员太多,可能是我们的灾难。
几十年来,任很少真正参与企业的管理,但他一直传递着让华为“活下去”的信念。
他让这个信念成为、、、、胡、、丁云、余承东、王涛、、陈丽芳、彭中阳、何廷博、李英涛等人的信念。
哪一个被挑出来的都不是什么杰出人物,而是不懂“管理”的任以他的个人魅力和精神感召力把他们聚集在一起。
实现利益共享、权力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和循环。
我知识不够,也不够聪明,但我能容纳优秀的员工和我一起工作,和他们在一起,我也被熏陶得很优秀。他们卓尔不群,抱着我往前走,我没有退路,只好被“绑”着“串”着往前走,一不小心让他们扛到了峨眉山顶。我也欣赏团结和合作的力量。这些年进步最大的是,我从一个“土人”被精英们提拔成了一个体面的小老头。
三十年前,一个44岁的落魄中年人和一群20出头的年轻人一起创业。曾经的少年,现在还是少壮派,撑起了这个摊子。
没人知道他以前有多凶,但现在他的笑容是真诚的。自称正派小老头的任,很多事情确实可以放下,但不能缺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