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读者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已经很熟悉了。你对郑和的交通工具(宝船)了解多少?郑和宝船建造在哪里?船的核心部件舵是什么材料做的?如果你对此一无所知,读完《边肖的秘密》你就会知道了。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作者删除。与图片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明初的都城南京,靠近长江,水系发达,自然成为造船的首选。此外,根据考古学家多年的研究,还准确地发现了包造船厂的遗址,位于现在的南京鼓楼一带。
2003年,恰逢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于是南京市政府决定对包船厂遗址进行发掘保护,并设立遗址公园,向市民展示600年前的伟大壮举。因此,考古人员准备对6号坞(六座堂)进行清理。
专家在进行保护性清理和挖掘时发现,六座塘呈梯形结构,长421米以上,顶部宽44米以上,底部宽12米以上,下面的淤泥估计至少有二三十米深。流塘考古对专家们来说显然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大工程”,但同时也让专家们感到高兴,因为淤泥下一定有重要的历史文物。至于到底有什么“宝贝”,要等清理完了才知道!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专家开始清理六座塘。这些都是几百年不见天日的烂泥。基本上每挖一铲就有一股难闻的味道出来。所以专家们都是全副武装,穿着防护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十天后,专家们终于找到了一根长长的木头,而且基本保存完好。专家们非常重视,非常激动。毕竟过了这么久才见到“宝宝”。于是,专家们拿着一把小铲子,一点一点地把长木头周围的泥土刮掉。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忙碌,长木终于现出原形,头方尾平,有许多规则的孔洞和凹槽。经过测量,有11米多长。
这根长木头到底是什么?它是宝船的一部分吗?
经过专家的深入研究,确定了长木不仅是宝船的部件,还是核心部件——舵,也就是安装舵叶的主轴。专家当时都惊呆了。舵有10多米长。这艘宝船应该有多大?后来专家按照比例模拟计算,发现这艘船长100多米,宽50多米,在当时绝对是庞然大物。
真正让人不解的是,这根舵杆已经被泥土掩埋了几百年,为什么还能保存得这么好?专家们感到惊讶,怀疑它可能是一种罕见的梨树(一种生长在热带地区的树,是制造船体关键部件的首选)。于是,专家们对木材进行取样,用光谱仪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发现这种木头不是梨树,那是什么木头?
从光谱上看,有点接近我们现在用的一种高档木地板,叫南洋红木,俗称“金不换”。“黄金不换”的主要产地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那么是不是“黄金不换”?很多专家摇头,因为“金不换”做地板还可以,做舵就不是好材料了。看来要想搞清楚船舵是什么材料的,只能等待专家的进一步研究了。
左塘的发掘清理工作已经完成,同时竣工的宝船厂遗址公园成为南京市民休闲观光、回顾历史、体验造船文化的好去处。
文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撰文:特约历史作家:刘力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