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夫妻在云南:一次花掉200万积蓄的移居实验(安个家官网)

本文为“一原创”。不得私自删除或盗用至任何平台,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云南省剑川县沙溪镇

一次意外的公路旅行,

青岛建筑师王涛和他的妻子和儿子

来到云南沙溪。

这个夹在丽江和大理之间的小盆地,

它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千年古镇。

王涛家周围是沙溪冬暖夏凉的气候,

安静的气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砸了200万的积蓄。

在沙溪租了一个废弃的老房子改造。





面临着材料,劳动力等问题。

王涛用一种“低技术”的方式建造房屋,

意外地发现了一种“粗糙舒适”的风格,

治愈了城市过度精致带来的焦虑。

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沙溪古镇,

气质和丽江大理完全不一样。

王涛认识了越来越多的邻居,

从60后到90后,

他们在沙溪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

依赖网络工作,疏远人际关系,

注重自我创造,

对成功学的价值持怀疑态度。




沙溪的年轻人


沙溪的外地人偶尔会一起喝咖啡,

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并不见面,也不联系。

每天微信都不会有问候,

一日三餐不用聚会,不用拍照,不用晒朋友圈。

闲暇时露营,散步,发呆。




王涛说:

“沙溪的规模特别大,

人们若即若离,

你可以狂欢,也可以孤独。

来这里的人不是为了寻找诗意和远方,

我只想过更安静简单的生活。"

编写和编辑Tango







王涛和妻子、儿子在沙溪公馆后院聊天。


冬天的沙溪,白天气温有时会达到15℃。天气晴朗的时候,王涛穿着单衣在院子里砍柴,背在太阳下滚烫。

我的家乡青岛的冬天又咸又湿又冷,现在离王涛3000公里。他眯着眼睛看了看对面山上的房子,搬到这里,好像视力提高了。“在沙溪,人们只看到山河和云彩。”




白色的建筑是王涛在沙溪的家。





王涛的建筑设计与自然光充分融合。

砍柴后,王涛收到了快递员的短信。他上了一辆三轮车,去镇中心取快递。从家开车到镇中心的快递站要10多分钟,会经过大片的田地。这美丽的景色就像是对生活的一种喘息。所以王涛从来没有抱怨过“快递送不到家”。




拍快递途中的美景

到了镇上,取完快递,王涛会去熟悉的咖啡店喝一杯。沙溪的咖啡很正宗,用的是云南本地的豆子。

离沙溪镇最近的剑川县城也有40分钟的路程。要去沙溪,需要先飞到丽江或大理的机场,再转乘大巴。大概120公里,一般2小时。这就劝阻了很多游客,保持了小镇安静缓慢的氛围。

安个家




沙溪古镇的古戏台

相比青岛的家,沙溪的家对王涛来说意义更大。他和当地工人一块砖一块砖地建造了它。“家就像一个人。付出越多,感情越深。”




王涛非常享受家里的每一个状态。

这不是一套精致的房子,但是按照城市的评价标准来看,还是比较粗糙的。但是建筑师王涛很满意。“家应该像多年的恋人。早上起来,即使没刷牙也可以接吻。”




开放式阳光房,餐厅,厨房,下沉式客厅。



回想起第一次来沙溪,王涛有一种“蓦然回首”的感觉。在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地方,能够在一个意气相投的环境里扎根定居,真是不可思议。

2017年暑假,王涛夫妇带着儿子去云南自驾。在丽江和大理之间的路上,他们偶然来到了沙溪。沿着山路高速行驶了很长一段时间。“突然,一座大坝出现在我面前,四周群山环绕。太美了。”




你开车经过的河流和山路。

家人发现沙溪格外安静。与丽江、大理相比,商业氛围较淡,保持着一种淳朴的气息。在他们知道之前,他们住了5天。

一天下午,王涛在田里溜达,路过一个老乡跟他打招呼,“休息一下?”王涛愣了一下,没明白对方的意思。

这句问候语听了很多遍,王涛才知道“休息一下”是沙溪人的口语,意思是:放松一下,玩一会儿。“休闲是城市里最难以企及的境界。”




在沙溪,从早到晚都可以看山看云。

2018年,王涛一家再次来到沙溪,带着年迈的父母过了一个夏天。夏天的沙溪,白天大概是22。如果下午下雨,甚至很冷,当地人习惯自己烤。“对我们来说很新鲜,夏天我们会穿着薄棉衣取暖。”

沙溪的雨势极快,半个小时就会放晴,所以看到彩虹的概率很大。



雨后山谷中的草地

那个暑假让全家人流连忘返。然而,回到青岛后,他的妻子因为突发疾病住进了医院,她几乎在鬼门关里转了一圈。

2019年,妻子病愈后,王涛问她:希望在沙溪有个家,每年都来长期居住。但是镇上的医疗条件远不如青岛...没想到,老婆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于是,王涛又去了沙溪,这次他的目标很明确:租地建房。




2019年夏天,王涛病愈后带着妻子来到沙溪。




看了当地几十套房子后,王涛在离镇中心2公里的一个村子里租了一套空的老房子。作为一名建筑师,王涛自己也做过很多海外项目,但这种转变仍然充满挑战。

缺少材料和工人是农村地区建房的主要问题。而且沙溪的抗震等级是8度C,和汶川在一个级别。这就要求房屋必须更加坚固,完全满足抗震要求。

考虑到成本和时间,王涛采取了“低技术”策略。




王涛的手绘和手写过程记录

“低技术”是指在造价和工期有限的情况下,用一些手工技术代替高科技,回归自然和传统。国内外农村自建房和城市公租房都会采用这种方式。



整个建筑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造价比预算高3倍,但完全可以满足抗震等级。

材料和工艺是沙溪的传统方式。比如内外墙涂一种叫“牛皮灰”的材料,加入生石灰和水充分熟化,再加入山草秸秆压在墙上。

“牛皮灰”墙面吸水性好,雨季在家也不会湿。还具有杀菌作用,不易生霉斑。






整个房子长约20m2,宽约10m2。王涛将空房间划分为3× 5 cm的网格模块,15㎡为一个单元。这使得设计更加高效和精确。

比如门厅、楼梯、餐厅、阳光房、客厅、厨房各占一个模块,为15㎡;卧室占2个模块,即30m2。

这种房子和城里的公寓相比,每个功能区的面积都要大20%,这是最适合乡间别墅的规模。




灯光方向设计,手绘,建筑外墙

每个模块的方向都有最大的照明。"沙溪的阳光是一种自然财富."





沙溪一年四季都烧不完,炉子也有茶几的作用。闲暇时,王涛会带儿子去砍柴,作为日常锻炼。




一楼以一张大餐桌为中心,因为王涛一家人特别喜欢围着餐桌聊天。王涛的妻子喜欢烹饪和美食,所以厨房的台面高度是为她量身定制的。




三元子

原来的庭院分为三个花园,各司其职,方便照料和养护不同的绿植。

肉眼能看到的地方,都有王涛的作品。横梁、柱子、隔墙、楼梯、推拉门、家具、灯具、花架……甚至后院的屋檐,都是王涛用工人的双手徒手制作的。是一个手工程度很高的私宅。



设计师经常用来“卖弄技巧”的楼梯,这次非常简单。

在有限的条件下,人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双手解决问题。这种久违的成就感让王涛特别满足。他成了一个能工巧匠,为妻子做砧板,为心爱的斧头做皮箱,或者随意打磨木头。




后院重建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屋檐一直竖不起来。最后选择了弯曲的方式“下垂”。看了半天,感觉像是“砰”的一声,一种不完美的美。







双手给了王涛极大的身心治愈,也激发了他更大的创造力。在二楼的书房里,他花了300块钱在网上买了橘黄色的紧固带、松木板和大货车常用的五金件,做了一个很时尚的墙架,1200斤重的书籍和摆件稳稳地摆放着,充满大牌感。




放弃复杂的设计,杜绝高难度施工,不需要额外的技术支持。这些妥协反而成就了沙溪的重建。

在沙溪生活久了,动手能力会提高。山路很远,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都要等半个月才能找到人修,得自己想办法解决。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工具室,里面堆满了各种生活和劳动工具。




家里挂着各种各样的手工具。

"在城市里,建筑师通常都是完美主义者."王涛说,“如果盖房子满分是10分,大家都会绞尽脑汁争取10分。”但在沙溪,一切都不一样了:最后他发现,只需要4-5分,他就可以悠闲而安全地躺下了。

王涛真的有必要开始反思,苛刻地追求“10分”吗?城市里“一定要极致”带来的焦虑,在沙溪得到了放松。



“我花了200万,相当于在生活环境上做了一个实验。老鼠是我和我的家人。这个家并不完美,有很多瑕疵,但都无伤大雅,不影响我们在沙溪的闪闪发光的日子。”

王涛还精心编写了一本《自建房指南》,用普通人能看懂的文字写出来,希望他的经历能帮助到更多想在农村安家的人。







在过去的10年里,沙溪的外来人口增加了。只有王涛熟悉6、7个家庭,有的单身,有的有孩子,年龄从60后到90后不等。但比起丽江和大理,这里还是安静很多。

沙溪的地理地位可以“淡化人”:79个自然村,其中4~5个村有商业性质。游客往往在景点聚集一会儿,然后马上被分流到各个小村庄,看不到排队观光的景象。




沙溪日常生活中的宁静感

离王涛家50米远的另一个外人是一只猴子,这个故事是2018年在他身上报道的。这次采访王涛的时候,他也高高兴兴的过来一起帮忙拍摄。这是他搬到沙溪的第九个年头。




王涛的邻居猴子

猴子出生在农村。虽然他在大城市上大学,但他从未适应过城市生活。毕业后,他去过很多地方,最终选择在沙溪农村生活。





侯子德的家

2013年刚到沙溪时,猴子和他的妻子开了一家手工艺品店。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日益发展,他们已经可以依靠网络销售,古镇中心的商店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二维码”,这是一个面向游客的广告牌。他们通过店铺认识了猴子,离开沙溪后继续通过微信联系购买产品。




猴子和他的妻子在他们自己的商店前面。


疫情过后,来沙溪的年轻人突然多了起来,猴子开始了一系列名为《沙溪的年轻人》的摄影创作。

几乎都是90后,带着对远方的期待而来。最后几乎都是在理想碰壁的时候遭遇了现实的残酷。沙溪虽然不是著名景点,但创业和生活成本依然不低。一个10㎡的商铺,一年租金大概在六七万,最极端的20万。




来自新疆的叶子在沙溪经营着一家只有一张桌子的小餐馆,每天提供不同的食物选择。

沙溪没有超市,物流不方便,肉蛋奶价格会比大城市高。王涛曾经观察过集市上的商人。他们带着货物到附近的每一个大坝摆摊,价格都差不多。只是到了沙溪,房价总会上涨20%左右,因为他们知道沙溪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很多城市居民到那里居住。




崔和小哲是甘肃人。小两口经营的乌鸦咖啡是沙溪镇最早的咖啡店之一。

王涛和猴子都认为最适合留在沙溪的是那些靠“创意”赚钱的人,也就是所谓的互联网自由职业者。靠写作、设计、拍摄等形式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闲暇时还可以尝试“斜杠”,在朋友圈卖特产,带游客玩小众路线。



也有很多本地年轻人不想再出去打工,已经回到了沙溪。受外地人的影响,他们发现了家乡的价值,所以想回来创业。

房东的女儿就是其中之一。她想回家开个小卖部。在猴子的建议下,她利用自己在大城市学习了制作咖啡的手艺,开了村里第一家咖啡店。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沙溪的必打卡点。旺季时,每天营业额可达5000元。




王涛的儿子是一个00后的小外地人。在他眼里,爸爸为全家人找到的第二故乡,是值得探索的。他特别喜欢沙溪的摄影和运动。




每次野营,王涛的儿子都注意清理垃圾。

2021年夏天,王涛试着在网上给家里开了一个房间做民宿,让儿子全权打理。从预订、接待,到客人走后打扫房间,他的儿子包揽了所有的责任,还想出了如何为游客设计游览路线。

在城市里,孩子们放假时经常玩游戏。到了沙溪,他们能激发一个少年对生活和环境的探索,这让王涛非常惊讶和惊喜。“人的内驱力最重要,逼着他学习。父母累了,孩子更容易叛逆。”



王涛的儿子在猴子家玩滑板。


今年,王涛的儿子考上了青岛的一所公立高中,开始住校,这意味着王涛和妻子在沙溪生活的时间更长了。因为工作和父母的关系,他们可能会继续在“双城”生活很长一段时间,但在沙溪生活的每一天,他们都是踏实的,坚定的,不着急的。



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小镇,提供了当代社会难得的生活方式:体面舒适地沉浸在孤独中,与时代、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

“我们对自己的内心更加敏感。生活在沙溪,我们找到了自己,而不是诗和远方。”

生活在沙溪,“人情”永远不会成为负担。最终能留下来的外人,往往是那些享受孤独,有意识回避社交,保持清醒的人。




猴子和他的妻子与他们的狗和隔壁的孩子们一起玩耍。

很多人对生活在沙溪感到好奇,猴子在自己的微信官方账号里写下了答案——

“有人无数次问我为什么喜欢沙溪,

我无意说沙溪有多美,

我只能说:十年后,不管我还在不在沙溪,

你问我最好的时光在哪里,我总会回答:

在沙溪的那些年太美好了。"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