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12月3日电(记者许)三年来,仅黄堂洋一家就拆解了100多艘旧木船。随着时代的发展,木船逐渐被锡船和钢船取代。然而,最近,黄造船厂感到兴奋。他参与了明代1:1福船的建造,采用了水密隔舱福船的制造技术,目前正进入生产的最后阶段,将于本月底下水。
在福建泉州市泉港区凤味渔港造船厂,记者见到了这艘长约30米、深2.15米的大型船只,身着工作服的黄堂阳正在船边忙碌着。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港区是“中国水密舱文化之乡”。唐央出生于泉港区镇黄氏造船世家。这个家族已经延续了十几代,祖上曾经为郑和下西洋建造过宝船。
伏船是中国四大古船之一。唐洋14岁开始学习造船,掌握了水密舱室的制造技能。该技艺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一次,黄堂阳和当地十多名造船技师,为这艘大型船忙碌了半年。“懂得古代造船方法的人都老了,我的孩子也不再学造船技术了。再过几年,恐怕就没人能收回这么一艘有福气的船了。”他说。
这是黄堂阳的堂弟,泉州富川古船模型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培宗出资近500万元,召集专家造船的最大原因。“我身边的黄造船技师,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五六十岁,不造船就守不住这门古老的技艺。”
“建成后,这艘船可以投入大海或用作景观船,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学生,参观和了解船的技能和泉州的海斯文化。”林培宗说。
“近年来,特别是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极大地推动了我们的船模行业,逐渐让大家认识到传统古船的价值。”泉州大富古船模型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祖波告诉记者,“以前很多人家里都会放西洋船,广告里也经常出现西洋船。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传达更多信息。如有出处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你。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