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大水牛制图】关注我们
1.监控对象和方法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铺轨开始运营前,应对全线结构和有重要附属结构的车辆段进行结构变形监测。
全隧道、高架桥梁、路基、轨道结构、车站及重要附属结构的垂直位移应进行监测,盾构隧道结构段应进行net 空收敛监测,高架桥梁段应进行挠度监测。
铺设轨道后,可利用移动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整个轨道结构进行全面扫描,收集和分析隧道收敛、轨道几何形状、结构表观病害等数据。,为轨道结构稳定性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提供支持。
2.监控的技术要求
运营前结构稳定性监测的第一个监测项目包括垂直位移监测、盾构隧道net 空收敛监测、高架桥梁挠度监测。运营前线路结构稳定性监测的监测点布置(隧道竖向位移监测点除外)、测量方法、监测频率、监测项目控制值与铺轨前一致。隧道的垂直位移监测点埋设在隧道床内,也可采用铺轨前埋设在隧道边墙内的监测点进行监测。
3、高架桥梁挠度监测
高架桥挠度监测断面的布置
高架桥跨度小于30m时,应布置三个监测断面,两侧桥墩处各布置一个监测断面,跨度一半位置各布置一个监测断面;当每跨间距大于30m时,应布置5个监测断面,在两侧桥墩处布置1个监测断面,每跨位置的1/4处布置1个监测断面,特殊地段应适当加密监测断面。高架桥挠度监测点的布置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预察法
一般用全站仪或水准仪来监测高墩桥梁的挠度。桥梁挠度监测采用水准测量法进行观测时,宜沿上、下道床分别布置两条平行的水准路线,上、下道床线附着在设置于各节段平台中间的水准节点上,形成各节段上、下轨道的水准环。当高架桥跨度小于30m时,在跨度上设置三个挠度监测点(A、B、C ),分别布置在两侧桥墩和跨度中间的桥面上,如下图所示:
埋设方法与隧道垂直位移监测点一致。图中ha、hb、hc为A、B、C点的高程,la、lb为AB与BC之间的距离。
水准测量时,将水准仪依次架设在ab和bc的中点,分别观测AB和BC的高差hab和hbc,测量AB和BC之间的距离,则桥梁挠度值的计算公式为:
监控频率
高架桥挠度的监测频率应为1次/(2~4)月。当沉降变形较大或地基承受的荷载变化较大时,应增加监测频率。当线路结构有病害或位于软土地基等地段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监测频率。地质条件属于沿海或河(湖、河)漫滩结构地段,监测频率应在上述基础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