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年初以来,哔哩哔哩是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先是一个25岁的内容审核员在寒冷的冬天猝死。公司第一次解释说被质疑和困惑。之后盲箱模式游走在违法边缘,大量消费者投诉平台“套路”较深,诱导消费、规则不透明、延迟发货等问题交替出现;紧接着,3月3日,哔哩哔哩公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报,董事长兼CEO陈睿出席了当晚8点举行的线上业绩会。
说到增加用户,公司商业化等等。,这位44岁的掌舵人语气坚定,意气风发,但谈到扩大亏损,他只说了几句话。是的,哔哩哔哩全年亏损再创新高,2021年净亏损68亿元,同比增长119%。
与此同时,哔哩哔哩美股股价一年多来一路下跌,港股股价半年来一路下跌。
然而,陈睿仍然对未来感到乐观。他不仅在业绩会上几次提到“信心”这个词,还给了CFO一个盈利的时间——
再过两年,真的能保本吗?留给哔哩哔哩的时间不多了。
1广告得意,游戏失意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一年里,很多不确定因素弥漫在互联网行业。对于身陷其中的互联网大公司,媒体形象地将其比喻为“过冬”。
哔哩哔哩也不例外。亏损依然是公司交出的年度关键词之一。【/S2/】2021年,哔哩哔哩调整后净亏损55亿元,比2020年调整后净亏损26亿元扩大1.1倍;2021年第四季度,哔哩哔哩调整后净亏损16.6亿元,同比增长约140%。
当然也不全是亏。哔哩哔哩在行业寒冬中依然有自己的暖意,年营收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2021年,哔哩哔哩实现总收入193.84亿元,同比增长61.54%。第四季度总净营收57.81亿元,同比增长51%。
具体到各项业务,2021年第四季度,哔哩哔哩游戏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至13亿元;广告收入15.9亿元,同比增长120%;增值服务收入同比增长52%至18.9亿元;电子商务及其他业务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35%。
从收入结构来看,广告业务增速最快,已成为哔哩哔哩第二大收入支柱,占总收入的27%以上。
但也要看到,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增速明显放缓。像腾讯、百度、爱奇艺这样的巨头,都受到市场广告需求减弱的影响。去年,广告业务增长缓慢。除了大环境不佳,开平、Banner、UP等哔哩哔哩主要植入广告的增长前景相比其他平台其实非常有限,因为哔哩哔哩不做视频植入广告。虽然这样可以讨好用户,但也反过来拖了后腿。纵观国内几个长视频网站,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甚至短视频Tik Tok、Aauto Quicker无一例外都要依赖他们。
当然,哔哩哔哩不想将隐藏的问题公之于众。对广告收入的大幅增长有自己的解释,并试图用解释换取更多广告主的信任——哔哩哔哩是一个“Z+世代”高度集中的平台,平台的破圈让越来越多的品牌广告主意识到,哔哩哔哩是品牌触达“Z+世代”的必要平台。
什么是「Z+一代」?一般来说是指95年以后出生,深受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科技产品影响的一代人。
这确实凸显了哔哩哔哩年轻用户的特点。回顾陈睿2016年的一次演讲,他提到在哔哩哔哩的1亿活跃用户中,25岁以上的不到10%。
但是,用户太年轻并不是一件好事。愿意打广告的“金爹”数量必然有限。据悉,哔哩哔哩最初的广告客户大多来自游戏和3C行业,很难看到有广告客户涉足其他行业。后来,随着哔哩哔哩不断扩大用户圈子,来自食品、饮料、美妆等行业的广告主也逐渐加入这个阵营。从财报来看,2021年第四季度,b站前五大广告主分别是游戏、电商、3C产品、食品饮料和汽车。
虽然有更多的广告商投入游戏,但这并不意味着哔哩哔哩的游戏业务做得很好。
说起游戏业务,我还记得四年前哔哩哔哩刚上市的时候,还被戏称为游戏公司,因为哔哩哔哩的游戏收入一度占到80%左右。
然而,游戏业务在哔哩哔哩的存在明显减少。2019年至2021年,游戏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3%、40%和26%。哔哩哔哩的解释是,哔哩哔哩的营收结构已经优化,多条腿走路后占比正常下降。
然而事实是哔哩哔哩的游戏收入到目前为止主要依靠独家代理,而且还是命运/皇冠约、公主连线、蓝色航空这三款游戏的老本。可惜这三款游戏人气下滑严重,能否继续稳定游戏收入市场需要打个问号。
另外,哔哩哔哩在游戏中大海捞针的投资策略收效甚微。据《中国企业家》统计,2021年,哔哩哔哩投资企业超过50家,平均每周投资一家。全年投资最多的企业类型是游戏企业,共投资22家企业,占总投资的近一半。虽然花了不少钱,但网游能不能多活几年还是个问题。根据Datavision的几份报告,2021年,哔哩哔哩推出了8款游戏,但同年有10款游戏被关闭。其中,运营不到两年的游戏有8款。
找爆款游戏似乎有点太急了。一方面是因为哔哩哔哩实力有限,毕竟不是腾讯阿里或者网易,营收不足以支撑自己四处出击。另一方面,由于哔哩哔哩缺乏游戏自研能力,想通过投资游戏来加深护城河。
2疯狂的赌博和审计的痛苦
除了游戏,动画也是哔哩哔哩的投资重点。自2013年以来,哔哩哔哩投资了49家动画相关公司,比游戏公司多一家。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哔哩哔哩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二次元文化基地,这也与陈睿本人有很大关系。
据媒体报道,陈睿从小就喜欢看《圣斗士》、《龙珠》、《灌篮高手》等动画片。加入金山软件后,他经常用公司的光纤网络下载动画片。
那时候,成年人看动画片是一种非常幼稚的行为。在陈睿看来,这并不奇怪,带着一腔热情,陈睿选择了投资哔哩哔哩。
“如果一个人骨子里有一种次要特质,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个乐观活泼的人。”一位二次元爱好者告诉深蓝财经。
从一些媒体的报道来看,似乎是真的。如果以“陈睿的自信”为关键词搜索全网,会发现多如牛毛的相关结果:无论是超宇宙的布局,还是他的回港,他似乎都很自信。
即使面对连续几年的业绩亏损,陈睿仍然意志坚定。在3月3日晚的线上业绩会上,陈睿不仅多次提到“信心”二字,还要求首席财务官范昕表态。“2022年,哔哩哔哩有信心在保持用户健康增长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单个MAU的实现率,控制运营费用,2022年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运营损失率同比收窄,中期目标实现。
仅仅靠“吹吹嘴”就能说服投资者买单吗?深蓝财经注意到,3日晚间哔哩哔哩财报发布后,其美股股价下跌7.89%,至27.78美元,过去一年总市值下跌80%。港股4日延续跌势,下跌12.86%,至207.4港元新低。
业绩和股价热如寒冰,恰恰反映了哔哩哔哩的疯狂和沉默。
近日,哔哩哔哩电商旗下一个名为“幻赏”的盲盒涉嫌濒临违法。
所谓的魔法奖励是会员在哔哩哔哩购买的特殊游戏。消费者首先需要通过充值兑换“魔法石”,然后通过消费“魔法石”进行抽奖。奖品从苹果手机到冰箱贴都有。奖品越好,概念越低,抽一次要169魔法石(约45元人民币)。整个形式和近两年火的盲盒差不多。
据新浪科技统计,“魔法奖励”已经占到哔哩哔哩电商收入的80%。这个项目在哔哩哔哩的定位是一个收入工具,用来吸引新的收入。然而,在好处的背后,哔哩哔哩的盲盒套路也在改变。大量消费者投诉魔法奖励诱导过度消费,抽取概率成谜。有的人花了几万块钱却只得到口罩。有的人选中后2029年拿货,却拿不到退款。
有专业人士指出,幻赏等盲箱模式具有一定的赌博性质,存在一定的风险。虽然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但也不能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旦监管收紧,很可能面临灭绝。届时,随着支撑哔哩哔哩80% 电商收入的“魔法奖励”落下,哔哩哔哩的电商业务在缺乏其他创新的情况下,必然失去想象空间。
面对盲箱问题,深蓝财经并未注意到哔哩哔哩方面的相关回应。
此外,今年2月初,哔哩哔哩陷入了一场与内容审计有关的舆论风暴:哔哩哔哩一名25岁的审计员突然死亡,公司对此采取了非常负面的态度。此外,第一次回应被批评冷漠、混乱。
眼见热度持续发酵,企业价值观受到质疑,2月9日,哔哩哔哩通过官方微博再次做出回应,并表示已出台两项措施保障员工健康:一是今年扩招1000名审计人员;二、加强体检,增设全天候健康咨询室。
至此,哔哩哔哩审计员之死暂时告一段落,但在整个过程中,舆论所期待的陈睿的道歉始终没有兑现。他很安静,只留下长袖善舞的公关团队独自应对。
本文来自深蓝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