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嘉
在“双11”盛宴中,各大电商的营销频频出招。
据了解,为了提升消费体验,JD.COM、淘宝等电商平台都配备了“保价”功能,同时苏宁、国美等零售电商平台也可以投保。那么,“投保服务”到底是真正的引流还是噱头?
很难“投保”被保险的功能
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网上购物,但价格波动经常发生。许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不久就降价,引发了许多纠纷,尤其是在“618”和“双11”购物节前后。这就催生了JD.COM、淘宝等平台的“保价”功能。
记者看到,在JD.COM平台的客服一栏中,有一个价格保护的选项,消费者可以选择在购买的商品中申请价格保护,甚至可以一键保价。
根据该功能的设置,如果商品存在差价,且在投保范围内,消费者可以通过申请成功投保,降价的商品会主动返还差价。
但平台优惠券折扣的范围不在保价范围内。
据了解,在“双11”促销中,JD.COM和淘宝的主要优惠力度是平台券的满减活动,消费者可以通过京邮、东券、满减、淘宝在JD.COM的跨店“200-30,1999-25”的头号满减活动,享受最大的优惠力度,以以往最低的价格购买商品。但在电商平台的保价规则中,如果平台券不参与保价,保价会大打折扣。
“通常是商家主动减少,比较少。很多时候,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券和门店券享受折扣,这也让商家避开了‘保价’功能。”一位商家告诉记者。但在淘宝等第三方店铺,消费者仍然可以主动与商家沟通,享受“双11”等服务。
“由于价格波动大,节日多,完全保证价格还是很难的。消费者遇到问题需要和商家进一步沟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JD.COM前电子商务策略师李成栋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价格战升级为服务战
数据显示,2021年11月12日零点,天猫“双11”总交易额定格在5403亿元。截至11月11日23: 59,宣称“不熬夜”的JD.COM累计下单超过3491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但近年来,电商购物节贯穿全年,人为的节日越来越多,让很多消费者对“双11”不再新鲜。今年“双11”大战拉长了周期,首次分成两波。预付形式多样,平台代金券五花八门,让很多消费者大呼“复杂”。
不少消费者表示,相比“618”、国庆等节假日的促销,“双11”的商品价格其实并不是全年最低价,而且现在各种定金、尾款、满减的活动让人眼花缭乱,“双11”的疲劳期即将到来。这也促使电商平台想办法服务。
受疫情、人为节日增多等因素影响,各家电商利润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直接导致流量和交易额向上游集中,国内B2C电商市场竞争激烈。目前电商平台都在尝试以创新的模式走差异化路线,在愈演愈烈的电商价格战困局中突围。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莫岱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双11 '已经从之前的价格战升级为服务战,保价服务也是电商平台提供的服务之一,或者说在用户体验上所做的努力,起到了一定的引流作用。和更早的线下门店一样,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享受保价服务。但是电商平台比较复杂,保价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服务,不能流于形式。电商平台在设计上应该更细致。”
(编辑崔曼白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