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24小时,全年无休”,加上多年的品牌效应,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4小时便利店成了很多人心中“不打烊的温暖”。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品牌便利店销售额2961亿元,增长率约为6%。规模达到近20万家,门店类型扩展到社区型门店。
随着“在家方便”越来越多,不断有读者向新京报反映便利店“有过期食品,吃坏肚子”。为此,记者近日对两家知名便利店连锁品牌——罗森和7-ELEVEn(以下简称“7-11”)的两家门店进行了随机暗访。
▲新京报记者随机走访的一家7-11店。新京报调查暗访组拍摄的照片
作为社区型门店,都设有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快餐区,销售关东煮、油炸食品等具有品牌特色的标志性产品。然而,通过记者暗访发现,这里也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重灾区”:过期大米、馒头被去掉标签继续销售;承诺24小时不卖就弃的关东煮,已经在锅里炖了两三天了;要求用纯净水制作的冰豆浆,其实用的是自来水...
“检查会提前通知”,成为个别店铺触碰红线的“底气”。对此,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直言,食品安全的根源在于品牌监管的缺位。
食品过期卖,“春节有毛饭”[S2/]
2月14日至3月5日,新京报记者分两组,应聘7-11通州新华联家居店和罗森劲松文海大厦店。他们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在快餐区准备热食。快餐区是两家店客流量最大的区域,但记者暗访发现,这里也是食品安全隐患的“重灾区”。
在7-11通州新华联家居店,中午和晚上的快餐区都有热饭卖。这些热饭都是冷库送来的预煮菜肴,制作简单。只要把各种食材,比如菜,米饭,放在塑料盒里,用微波炉加热就可以了。
与菜肴不同的是,白米的保质期更短。根据白米包装上的标签,保质期只有一天。因为会提前包装,客户不知道大米的具体生产日期。
2月25日下午,记者加热白米饭时,发现一包标签显示2月24日到期的白米饭被摆上了餐桌。当另一名店员得知情况后,对方店员表示可以照常使用。“过期一两天还行,过年剩下的饭都是毛的。”记者问是否需要问店长,店员回答“他经常这样。”
2月27日,记者在冰箱里发现了一块已经过期一天的大米。问了店长后,店长告诉记者先把过期的米饭煮熟。“没事的。”2月28日上午10点,记者上班时,店长已经将2月27日到期的两块米饭热好,让记者拿出来装箱。
▲2月28日,在7-11通州新华联嘉园店,热卖的过期大米之一。标签显示,2月26日生产的大米保质期至2月27日。新京报调查暗访组拍摄的照片
据记者观察,该店连续5天使用过期大米。不仅如此,顾客购买的未包装的热食中,大量过期的冷藏包子跳过保质期,直接放入蒸制机中。
7-11便利店蒸笼卖的包子有冷藏和冷冻两种。相比较而言,冷藏型的口感更好,价格更高。按照公司规定,冷藏包子的保质期只有2天,属于短期食品,过期应丢弃。然而,记者在暗访中发现,7-11通州新华联家居店的冰箱里经常出现多种过期包子。
2月27日,记者在整理备货区的冰柜时,发现已经过期2天的手工酱肉包还在里面。问了店长,被告知“如果看起来可以,我就做。”
对此,经理的解释是,标签上的日期“只是公司要求的保质期,东西其实并没有坏。”随后,他让记者把过期的包子放在冰箱的外层,并提醒记者每次补货,先把旧的拿到外面,防止过期太久坏了卖不出去。
其实店家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包子是拆封放入蒸机的,顾客因为看不到外包装标签,无法知道产品的保质期。一旦有顾客买了整包包子,店员会特意挑选最新的出售,过期的一律放进蒸笼。
▲在7-11通州新华联嘉园店,过期包子,馒头等。将从外包装中取出,放入蒸笼中,供顾客购买。新京报调查暗访组拍摄的照片
3月1日,蒸锅里的手工金菜丸子和手工酱肉包卖完了。店员让记者从冰箱里拿出三个蔬菜丸子和四个酱肉包,放在架子上蒸。记者开箱时发现,两款产品都已于2月28日过期。
▲3月1日,在7-11通州新华联嘉园店,将蒸制机内过期的手工黄金菜丸、手工酱肉包以对外销售的形式销售给顾客。新京报调查暗访组拍摄的照片
暗访中,记者每次遇到过期食品,都会询问店长或店员是否使用,得到的都是肯定的回答。“没事”成了交谈中最常见的句子。
结果总是表现出“没意见”的记者被店长单独叫来批评,进行“培训”:“不行的话,就闻一闻,或者喝一口,觉得有问题就丢弃。”“如果真的过期五六天了,上面还有霉斑,那肯定是浪费了。”“我自己判断,这个东西没有死亡法则。”
记者暗访时,店长曾在群里通知大家:“由于临近‘3.15’,总部决定,即日起对食品卫生安全零容忍,各门店注意新鲜度管理,保证先进先出,杜绝过期菜和米饭。”但同时店长也一再向记者强调,不要提店里的日期。“这很敏感。如果出了问题,那就是大事了。”
浪费时间限制没用,“没煮熟就留在锅里”
为了保证日常食品的新鲜度,连锁便利店一般会在“新鲜度管理”上制定严格的标准,规定食品的保存时间和加热后多少小时丢弃,其中快餐区流行的油炸食品和关东煮都在其中。然而,记者在暗访中发现,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规定完全形同虚设。
7-11公司的日常用品新鲜度管理表显示,所有食品加热后的新鲜度为4小时,也就是说按照规定,未售出的食品在4小时后会被丢弃。但是在通州新华联嘉园店,不太受欢迎的食物却不能按时丢弃。辣炸鸡串、无与伦比的剑翅、手指吮吸鸡腿排、巴金面筋、单面煎土豆饼等。在出售之前,通常放置八、九个小时。
▲7-11通州新华联嘉园店张贴的《日常食品新鲜度管理表》显示,除了米饭以外的所有日常食品,加热后的新鲜度为4小时,但实际上,该店每天经常丢弃。新京报调查暗访组拍摄的照片
2月27日晚,店家收到外卖订餐提醒,包括一份单面煎土豆丝饼。包装好的蛋糕做了八九个小时,表面已经变得干硬。店员还调侃道:“只有这样才好吃。”
在罗森便利店,奥尔良手枪腿,藤椒鸡排等。,都属于日常零食。一般都是加工包装后的冷冻半成品。按照流程,每天定时由专门的冷链车送到店里。出售时,从冰柜中取出,打开包装,分类放入托盘中,然后放入前台的冷藏展示柜中。顾客挑选后,当场加热。
大多数零食的密封包装上都印有“零下18℃以下冷藏”的字样,但冷藏展示柜的温度通常是0-10℃。对于这种日常零食的保质期,罗森劲松文海大厦店后台清洗池旁张贴的《日常食品新鲜度管理表》显示,冷藏可陈列36小时。
▲罗森劲松文海大厦店内张贴的日常商品新鲜度管理表显示,零食可在冷藏展示柜内陈列36小时。新京报调查暗访组拍摄的照片
鉴于该店为委托店,记者随后向罗森(北京)有限公司求证,工作人员明确回应,未售出的零食必须当天即24小时内处理;多位直营店经理也告诉记者,罗森规定所有日常食品不得隔夜出售。
然而,这一标准在罗森劲松文海大厦往往是不可能实现的。以奥尔良手枪腿为例。因为销量低,托盘里一般只有两个。2月15日、17日、23日,记者注意到有标记的奥尔良手枪腿在冷藏展示柜中存放超过24小时,直到记者交班时仍未售出。3月3日,另外两条在冷藏展示柜中存放超过24小时的奥尔良手枪腿被售出。
▲罗森劲松文海大厦的零食冷藏展示柜。新京报调查暗访组拍摄的照片
“沸点”是罗森对关东煮的昵称,也是其招牌商品。其保质期在罗森官方口中和店内的“日常商品新鲜度管理表”中统一为24小时。然而,在实际销售中,罗森劲松文海大厦的沸点经常加班加点。
二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因为店周边有些单位放假,早上6点到9点的早餐高峰期只卖不到10份熟饭。晚上10点,记者注意到锅里剩了很多,就问店长怎么处理。店长说,先看看晚上外卖能卖多少,明天早上再把剩下的放进新锅里,“然后再卖。”
对此,店长的解释是,炒菜点的保质期是36小时,一天剩余的炒菜点大部分可以在半夜通过外卖出售,或者卖给第二天早上买早餐的顾客。“基本上没过期,就别扔了,放锅里就行了,除非煮的很烂。”
随后,记者通过标有串烧沸点的木牌发现,加热超过24小时后仍在销售,这在罗森劲松文海大厦是常态。
3月2日下午3点半,记者在锅里标出了多个炒菜点。24小时后,一串海带鸡和两串章鱼仍在出售。随后,章鱼烧卖,海带鸡留在锅里。经过长时间的炖煮,羊肉串和木棍变成了深棕色。直到3月5日凌晨才最终售出,还不算记者标注的时间。它已经在锅里炖了将近60个小时了。
▲在罗森劲松文海大厦,图中记者用红圈标出的海苔鸡肉串是煮了几十个小时才出售的。新京报调查暗访组拍摄的照片
另外,煨好的汤容易变质。按照该店的“日常商品新鲜度管理表”,汤应该是8小时换一次,但店长多次告诉记者,汤应该是一天换一次。3月4日下午,一锅汤已经散发出刺鼻的腐臭气味,颜色呈现出淡淡的黄绿色。店长闻到后,让记者赶紧把汤倒出来。
随意填报废单,“上面查的都是傻子”
无论保质期还是“保鲜期”,两家连锁店都有明确的报废规则和细则。但是,当过期食品普遍被非法出售时,报废过程就沦为一纸空文。
根据7-11公司的规定,快餐区出售的所有商品都要填写《生产与废弃物管理表》。在这种表格中,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件商品的包装日期、生产时间和数量,以及报废时间和数量等信息。
但在7-11通州新华联嘉园店,表格上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比如豪顿系列的保心宫丸串和扇贝串,并不是最畅销的产品,一天也卖不了几串,但在商品废弃物生产日常管理表中,生产的串数至少有40串。
不仅如此,货物的包装日期也与实际情况不符。为了快速填写,这些商品的包装日期几乎都填为前一天。结果,每天在表单中显示的46种在售产品的包装日期几乎相同。
▲在7-11通州新华联嘉园店,2月24日填写了一份《商品制造废弃物管理表》,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商品的包装日期都是2月23日。新京报调查暗访组拍摄的照片
2月27日,轮到记者填表,店长告诉记者,不用特意查商品的包装日期,“写最近的就行”;冷藏包子容易过期,日期可以当天填,也可以往前推一天;“随便填装量就行了,4小时报废。随便写写号码。不填就看前面的。”
记者问,公司在检查时会不会对照流水单发现造假?店长理直气壮的说“不用管那么多,按我说的做就行”,“这是傻子的事,上面的检查也是傻子的事,就有这个事”。
▲通州新华联嘉园店挂着的7-11各种表格,大部分都是随机填写,以备查验。新京报调查暗访组拍摄的照片
正因为如此,该店的报废频率不会按照规定的“加热4小时后报废”执行,而是自然销售一天,直到晚上10点后夜班交接,然后统一报废。
2月28日,炖好的风琴豆皮串当天没有卖完。第二天,店长私下批评记者投放产品过多时,拿出了一份货真价实的废品生产管理表。显示当天丢弃了7根机关豆皮串,总共丢弃了20多根。
▲7-11通州新华联嘉园店,桌子上的表格是真正的《商品废弃品生产管理表》,只有店长持有。新京报调查暗访组拍摄的照片
店长说,店里是加盟店,店里的损失自己承担。如果按照公司规定的4小时标准弃店,损失太大。“一天20串(弃),我一个月要浪费(损失)多少钱?”
自来水洗豆浆,掉的香肠简单洗一下
记者在卧底过程中发现,除了食品问题,两家便利店的卫生状况也相当堪忧。
微波炉是便利店最常用的加热工具。烤串、饭、包子等。会用微波炉加热后放入热柜供顾客购买。两家店对清理微波炉敷衍了事。
在罗森劲松文海大厦店,刚擦完清洗池的抹布,就用来擦微波炉,然后用这块抹布擦生产区的台面。
在7-11通州新华联嘉园店,零食加热时的酱料飞溅痕迹一层一层地覆盖在微波炉的上壁。因为长期依附在它身上,早已变硬结块,变成了厚厚的深褐色硬壳。对此,店家心知肚明,在卫生检查中拍照留证时刻意避开这样的卫生死角。
▲7-11通州新华联嘉园店微波炉上墙。新京报调查暗访组拍摄的照片
另外,食品制备的卫生标准也成了空话题。
罗森劲松文海大厦的经理给记者培训时,强调进入熟食制作区取食物必须戴手套。但是不到五分钟,店里就接到了一单外卖单,店长直接挑了几串放进了外卖碗里。接下来的工作中,另一个老店员也没有回避,径直去拿吃的。
另一方面,在7-11通州新华联嘉园店,2月25日,店员打开食品包装时,几根香肠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店员拿起香肠,简单地用自来水冲洗了两遍,然后扔进了新准备的炖锅里。
▲2月25日,在7-11通州新华联家居店,店员打开食品包装时,几根香肠不小心掉在了地上,随后店员拿起香肠,用自来水简单冲洗了两遍,然后扔进了新准备的炖锅里。新京报调查暗访组拍摄的照片
这些问题只是冰山一角。随着暗访的深入,记者发现了更严重的问题。
豆奶是罗森劲松文海大厦的热销产品,早餐期间销量很高。店里用的全自动豆浆机,可以从外接的桶里吸水,做成冰豆浆和热豆浆。
按照公司规定,制作豆浆用的水应该是桶装纯净水。但通过记者暗访发现,这家店豆浆机连接的蓝色水桶里装的是自来水,虽然外形和纯净水桶差不多。
3月4日,在清洗豆浆机时,记者被告知要把桶装满。“水快没了记得加满,加自来水就行了。”记者询问店长是否需要提前将自来水烧开,对方回应,“不用,放入生水即可。”
▲3月4日,在罗森劲松文海大厦店内,一名店员揭开桶盖,向记者演示加水的步骤。新京报调查暗访组拍摄的照片
不仅如此,在记者暗访该店的12天里,这个水桶从未更换过,一直放在地板角落里一个布满灰尘的轮式托盘上。为了加水方便,水桶上的蓝色橡胶套已经被商家自己换掉了,放在手边很容易揭开。
随着“3·15”的临近,对店铺的检查也变得频繁起来,但两家店铺还是一样,“检查会提前通知。”3月2日,7-11日,通州新华联家居店店长在群里发通知称“八木总监到访本店”,并配有总监到访另一家店的监控画面。
专家表示: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品牌监管的缺失
北京史静律师事务所律师伊森表示,霉变、腐烂并不是判断商品是否超过保质期或变质的依据。拆封销售过期食品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他进一步解释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超过保质期后,应当立即清理,不得再销售。日常用品的销售期只有一天。销售期满后,不管是否发霉,都要清理干净。而接近发霉或者变味的食品,可能已经达到腐败变质的程度,或者给不知情购买的消费者带来了身体上的损害,商家必然要承担赔偿责任。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熟食生产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带来变质的风险。对于不同的环境或食品,在加工和储存时有不同的标准,比如温度要求、时间长短、加工时是否带包装、加工后能保存多久等,都必须严格执行。
陈音江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适用于本企业的企业标准,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如果店家连企业自己定的标准都不遵守,不严格执行,那它的信誉指数真的经不起推敲。”
陈音江认为,一些店家在商品废弃生产管理表上弄虚作假,实际上就是伪造食品的生产日期。“生产日期应该严格按照流程登记。货物是何时何地进来的,要如实填写。不能让店家随意标注保质期。”
在伊森律师看来,这种行为实际上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十款关于禁止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规定。
便利店之所以频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陈音江说,在于品牌方的监管缺失。“品牌方不能只收取高额加盟费,而忽视食品安全问题。”对此,他建议严格执行公司的相关制度,并不断完善,最终形成完善有效的管理体系,并通过监督和督导来保证制度的执行。同时,要努力培养店员、店长、加盟商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相关法律意识。
陈音江强调,食品安全无小事。一旦出现问题,品牌很可能会一蹶不振。“不管大品牌还是小品牌,食品安全真的应该放在第一位。”
新京报调查组
编辑|李彬彬
校对|刘军